資源簡介 第1單元 動物大家族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學家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征,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同一類。動物分類的知識是學習和研究動物學必需的基礎。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多樣性關系到人類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在物種日益減少的今天,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實現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每一個地球人都需要關注的話題。 學生在低年段的學習中認識了常見的動物并觀察其特征,形成了有關動物的初步概念。本單元對動物的研究從重點關注動物個體的外部形態特征過渡到關注動物類別的共同特征。引導學生識別常見動物的類別,描述某類動物的共同特征,了解與某類動物本質特征相關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本單元也為學生在高年段時研究微生物、動物與環境的關系等打下基礎。 動物種類繁多,從“大家族”這一話題入手研究動物,能體現動物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點,可以更好地突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對動物類別的識別與研究。觀察與描述是動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單元探究技能培養的重點。在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重點關注的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能歸納出某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本單元在動物大家族的主題下也包含對一些珍稀動物的認識。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 物也存在個體差異。 (1)能根據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 (2)?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共同特征。 (3)列舉我國的幾種珍稀動物。 9.1?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感知環境。 (1)舉例說出動物通過皮膚、四肢、翼、鰭、鰓等接觸和感知環境。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由《給動物分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四課組成,采用由總到分的設計思路:第一課總領本單元,給動物分類;第二、三、四課呈并列關系,分別研究魚類、鳥類和哺乳類。 分類研究動物是系統認識動物的有效途徑,所以本單元以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作為起始課。首先了解生物學家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然后認識脊椎的結構和功能,最后認識我國的一些珍稀動物。 第二、三、四課分別研究魚類、鳥類和哺乳類,這三課采用了類似的編寫結構,且都運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先通過對典型動物的系統比較探究其異同,找出它們之間的類群關系,揭示某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引導學生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過程;再根據動物的共同特征識別某種動物的類別,經歷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思維過程;最后,帶領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認識與某類動物本質特征相關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認識魚類的鰓和鰭的作用,了解鳥類的羽毛、喙和足的功能,認識哺乳動物具有恒溫的特征和多樣的運動方式。這三課采取類似的研究步驟,讓學生通過對這三類動物的研究初步學習研究動物的基本方法,為以后研究其他動物打下基礎。 四、單元教學目標 (1)能從對一組動物的觀察、比較中,歸納概括某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2)?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并能夠識別常見動物類別。 (3)?樂于觀察小動物,舉例說出動物通過皮膚、四肢、翼、鰭、鰓等接觸 和感知環境。 (4)?能列舉我國的一些珍稀動物。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給動物分類 1 2 魚類 1 3 鳥類 1 4 哺乳類 1 總課時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