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政治導學案第一課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主備人:審核人:全組成員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課型【學習目標】:(1)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形成原始的生產關系。通過氏族制度管理氏族內部事務。(2)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階級的形成,人類邁入文明時代。(3)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統治方式。(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條件、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危機及其根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社會發展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最終會由適應發展趨勢的階級建立的生產關系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科學精神: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關系要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兩者的矛盾運動中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3)公共參與:作為當代青年,要不斷學習社會發展歷史,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理解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最低發展階段的原因2、理解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從奴隸社會開始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3、理解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社會的演進過程及說明演進的原因。難點:1、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2、正確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3、剩余價值4、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教學課時】2課時【學法指導:】1、依據導學案進行知識勾劃課本,進行標注,合作思考討論回答探究問題2、將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整理,以便課上集體、突破。第1學時【教學過程】【自主預習,新知導學】1、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知識拓展】:正確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基本矛盾之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1.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生產方式是劃分社會類型的基本標志2.生產力(1)含義及構成: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勞動者是生產力中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高低的基本標志。圖示如下(2)地位: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3.生產關系(1)含義及構成: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如何分配。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圖示如下4.經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之相適應;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就要相應地發生變化。(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5.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判斷標準: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1)原始社會1、原始社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2、原始社會經歷了哪兩個發展階段,各有什么特點?3、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如何?4、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5、原始社會的組織關系:氏族--部落--部落聯盟(1)氏族含義:(2)氏族的管理方式是怎樣的?(3)氏族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一些近親的氏族構成,有的部落聯合起來組成。6:私有制的確立(1)原因:(2)過程:①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②以氏族為單位的,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的代替;③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轉歸家庭;(3)標志:(4)影響:(2)奴隸社會1、階級的出現及階級的含義【知識拓展】: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一個階級由于經濟上占主導地位從而有社會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階級之上,被稱為統治階級,其他階級則被稱為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階級矛盾就是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2、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1)在所有制上:(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3)在分配上:3、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4、奴隸制國家如何產生的?國家的本質是什么?5、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為什么是歷史的進步?6、奴隸社會的衰亡【合作探究解疑釋惑】合作探究一:閱讀教材P2“探究與分享”達爾文在環球考察中記敘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歐洲人來到美洲的火地島,送給島上的居民一條被子。接受贈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塊塊的布片,分給當地每一個人。好端端的被子,頃刻間變成了用處不大的碎布片,這使來訪的歐洲人大惑不解。(1).該接受贈物的居民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塊塊的布片,分給當地每一個人?(2).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閱讀教材P3“探究與分享”(第3頁)觀點一: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不可避的。觀點二: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的產生的根本因。觀點三:私有觀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你如何理解上述觀點,并闡明你的理由。合作探究三閱讀教材P3“探究與分享”(1)說明奴隸主和奴隸產生的過程。(2)論證:“只有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階級;“只要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產生階級。”【學習整理熟記知識】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課時學習的內容嗎?圍繞該內容,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知識?你能畫出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嗎?試試看,你能行!【效果檢測】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7題)1.以下對原始社會的正確認識有()①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最低階段②原始社會平均分配,又稱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③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理想的“黃金時代”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階級社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下列事件按因果排序正確的是()①私有制產生②剝削產生③生產力發展④階級出現⑤奴隸制國家的建立⑥個體勞動盛行A.③⑥①②④⑤B.③①⑥②④⑤C.⑥③①②④⑤D.③①②⑥④⑤3.原始社會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根本原因在于()A.原始人平均分配消費品B.在原始社會人人平等,誰也沒有特權C.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D.原始人在生產勞動中是平等互助的合作關系4.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關于私有制的表述正確的是()①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②私有觀念的存在,也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③原始社會的解體和私有制的產生同樣是不可避免的④私有觀念是人固有的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下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恩格斯說:“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古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古羅馬帝國。”這一論述()①說明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②表明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③說明古希臘是世界上早期國家的發祥地④反映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奴隸制國家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形成了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階級B.奴隸主努力維護和奴隸的和諧關系C.奴隸自覺接受奴隸主的剝削和壓迫D.監獄、法庭、軍隊的建立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7.根據現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約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亞兩河流域的古代蘇美爾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城邦國家。奴隸制城邦國家的建立()①是奴隸主與奴隸階級斗爭的產物②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的重要保障③是人類步入階級社會的根本標志④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動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學后反思】※※※※※※※※※※※※※※※※※※※※※※※※※※第2學時【自主預習,新知導學】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一)封建社會1、封建制生產關系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1)在所有制上:(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3)在分配上:2同學們如何看待封建制生產關系?3、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是什么樣的?(1)、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2)、封建社會的剝削方式有哪些?4、封建社會的顯著特征:(1)、經濟上:(2)、政治上:(3)、精神上:5、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農民階級如何反抗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二)、資本主義社會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如何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萌生出來(封建社會衰亡)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1)在所有制上:(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3)在分配上:注意: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1)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依然是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2)資本家無償占有了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釋疑解難】: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社會里由工人剩余勞動創造的完全被資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價值。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資本家在商品市場上購買的只是工人的勞動力,而勞動力的使用即雇傭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付給工人的工資,超過的部分就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它被資本家無償占有,成為資本家各種利潤的來源。這表明,資本家無償占有了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但這種占有隱藏在生產過程中,是隱蔽的。3、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需要哪兩個條件?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同學們如何理解這句話的?4、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條件是什么?(1)經濟上:經濟實力日漸雄厚,的阻礙日益明顯(2)思想上:提出“”口號(3)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優勢日漸明顯,利用的力量,發動向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4)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的標志勝利。5、說明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完成開啟了歷史的新時代?6、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基本特征:是生產的,即相對于勞動人民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相比的。(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是什么?(3)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有哪些?7、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1)、是什么?(2)、在階級關系上的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的對立。(3)、實質: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4)、地位:資本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5)、解決:資本主義終究要被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的必然趨勢!【合作探究解疑釋惑】合作探究一:在14世紀的佛羅倫薩,有錢的羊毛商人開設與眾不同的工場,直接控制和組織呢絨的生產。它們把許多作坊組織起來,雇傭工人對樣貌進行加工、洗刷、梳凈,然后將其分給城市或農村的手工業者紡成線、織成呢。其他技術較為復雜的工序,如染色、碾平等,則有較大的手工工場完成。14世紀中期,在佛羅倫薩的城區和近郊,從事呢絨生產的手工工場約有200家,年產呢絨幾萬匹。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我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城市,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蘇州、杭州的絲織業,臺灣、廣東的制糖業,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廣東的冶鐵業,等等,不僅有分工精細的手工工場,而且在城市和鄉鎮出現了買賣勞動力的市場。結合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分析上述材料,談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的表現和特點。合作探究二:圈地運動影響深遠。17世紀上半期,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觸犯了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和新興資本家的利益。新興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利用勞動人民(含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力量,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這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商品開始供不應求,急需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于是從紡織業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應運而起。1.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什么要發動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政權?2.在17世紀,推翻英國的封建政權為什么不是工人階級或農民階級、而是由資產階級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3.回顧工業革命的歷史,說明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完成開啟了歷史的新時代?合作探究三: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股票持有者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一夜之間,“繁榮”景象化為烏有,全面的經濟危機隨之而至: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銳減,很多人瀕臨破產。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危機終于爆發,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時期來臨了。這場危機持續時間較長,直到1933年,美國等國家才陸續走出危機陰影。此次危機的破壞力特別大,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業人數超過三千萬。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性經濟危機。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負增長0.3%。英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比第三季度下降1.5%,這是自1980年以來英國經濟最大的季度跌幅。全球主要經融市場環境急劇惡化,多家銀行倒閉,股市遭到重創。根據上述不同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學習整理熟記知識】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課時學習的內容嗎?圍繞該內容,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知識?你能畫出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嗎?試試看,你能行!【效果檢測】1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由國家確認的土地所有權歸屬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礎。下列關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認識錯誤的是()①它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②它是在確立之初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它導致了農民失去自由,成為了地主的奴隸④這一制度造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占有土地并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于政治制度范疇,關于封建社會,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封建制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和商業的發展B.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家庭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C.封建社會具有開放性、獨立性D.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3、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市場經濟無法消除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因而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的這種周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表現出周期性,這種周期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以下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相關知識表述正確的是()①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②生產絕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③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只是暫時的,繁榮包含了新的危機的先兆④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對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認識正確的是()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②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③在資本主義內部能夠解決④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經濟危機表現為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下列關于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說法錯誤的是()A.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B.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用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C.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D.市場經濟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財產私有之間的矛盾二、主觀題1、有人說,人類工具的歷史,經過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產工具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演進有何作用。【答案】:生產工具作為生產力中物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起來。私有制的產生,貧富分化的加劇,出現了封建制生產關系,農民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有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2、.材料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工資,就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就可以消除經濟危機的危險。這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危機是資本運動不可避免的結果”。“某種社會理性對于整個的計劃的作用是不存在的”。材料二:《永遠的馬克思》(2008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蔓延,自由資本主義受到廣泛的社會質疑。在德國,馬克思的《資本論》成為今年圣誕節的最佳禮品,銷量比2005年增加兩倍。據說,德國現任財長施泰因布呂克現在正在閱讀《資本論》,這位在金融危機中焦頭爛額、寢食不安的財長,現在成了馬克思的‘粉絲’”。(1)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資本論》預言的正確性。(12分)(2)你認為德國現任財長施泰因布呂克能從《資本論》中找到解決當前經濟危機的辦法嗎?請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簡談理由。(12分)【學后反思】第一課時參考答案:合作探究一:(1).該接受贈物的居民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塊塊的布片,分給當地每一個人?因為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特點)(2).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是什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具體表現為生產工具是石器,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合作探究二:①私有制的產生是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上人們有了最初的私有觀念。因此說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私有觀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②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將滅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觀念也將隨之消亡,并不會永遠存在。合作探究三:結合課本回答【效果檢測】選擇題:1-5AACBA6-7DA第二課時參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結合課本回答【效果檢測】選擇題:1-5DDACB主觀題:1、有人說,人類工具的歷史,經過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產工具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演進有何作用。【答案】:生產工具作為生產力中物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起來。私有制的產生,貧富分化的加劇,出現了封建制生產關系,農民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有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2、【答案】(1)《資本論》的觀點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難以治愈。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難以治愈,其根本原因在與生產社會話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要求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占有;共同生產的勞動產品本應由勞動者共同占有,卻被少數資本家占有,所以這一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也是不可調和的,該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命運——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2)施泰因布呂克也許能從《資本論》中得到啟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緩解社會矛盾,適應生產力發展,但這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從根本看,不可能根治資本主義的痼疾,也無法使資本主義擺脫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因為他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人的因素誰來改造:勞動者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怎么改造:生產工具物的因素改造什么:勞動對象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如何產品如何分配14/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