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詞點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今日名詞:蘇聯解體▼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蘇聯解體|簡介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的事件。-02-蘇聯解體|過程-03-蘇聯解體|原因政治體制僵化: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國家帶頭開創的個人集權制、任期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斯大林模式)全面背離了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原則,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由于蘇聯的集權體制導致權力過度集中,從而使得蘇共的官員和干部中飽私囊與貪污腐敗嚴重。以權謀私在各行各業及各個領域泛濫。蘇聯后期,黨內民主嚴重破壞。經濟嚴重滑坡: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后期,蘇聯領導層竭力回避改革,經濟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廢,致使經濟發展遲滯,遠遠地落后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70年代戰略均衡的態勢逐漸被打破,并且蘇聯的實際軍費開支已接近甚至超過美國,而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美國的一半多,這使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不堪重負。另一方面,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下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水平,生產糧食不如進口糧食便宜,農產品的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戰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項指標呈逐年遞減態勢,蘇聯經濟的各項指標也都出現速度遞減規律。例如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50年代平均增長10.3%,60年代平均增長6.8%,70年代平均增長4.9%,80年代經濟增長率繼續下跌,到90年代則出現負增長。為應對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帕夫洛夫政府開始推行貨幣改革,宣布廢止舊盧布的流通而發行和使用新盧布。要求民眾將自己持有的舊盧布換成新盧布,然而這卻并不是按照等額原則進行兌換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眾進行兌換。這樣的改革是以民眾遭受巨大損失為代價的,貨幣改革之后導致盧布嚴重貶值,物價急劇上漲,蘇聯爆發物資匱乏,民眾在超市外排起長龍爭相瘋狂的搶購生活必需品與食物,蘇聯人民辛辛苦苦一輩子所掙得的財富一下之間就化為烏有。貨幣改革最終不僅徹底摧毀了蘇聯原本脆弱的金融體系破壞了還處于雛形狀態的市場經濟,搞亂了經濟發展的秩序,讓蘇聯政府的金融儲備金消耗殆盡,而且更使得民怨沸騰增加了蘇聯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社會民心盡失:蘇共(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奪取國家政權后,由于自身權力過度集中的體制及缺乏一個公開、透明和有效的監督競爭機制,使得蘇共長期高度壟斷了一切的資源和國家的權力而變成了一個新的貴族階級,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同時因為沒有一個對人民負責的體制,工農階級的勞動人民只是淪為了一個旗號。權力與資源最終只是為上層階級服務的。官員干部為所欲為欺壓百姓假公濟私,越是基層則越是腐敗。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后人民更加認識到蘇共的本質而加劇了對政府的不滿。蘇共官員干部大搞裙帶關系,官商勾結與權貴資本嚴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蘇聯體制制造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上層根本接觸不到底層的民眾,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飾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們想看到和讓其看到的東西。官員干部并不關心人民艱難的生存現狀,政府對于人民的態度只是任其自生自滅,面對蘇聯大量老百姓的貧窮和饑寒交迫蘇共則視而不見。最終蘇共致使自己完全喪失了民心。到最后蘇聯解體之時沒有一個蘇聯公民站出來維護蘇共和蘇聯的體制,而葉利欽等反對派卻一呼百應得到了人們激烈的支持。軍備競賽拖垮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美蘇兩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美蘇都各自在國際上拉攏自己的盟國組成各自的陣營,美蘇兩國在軍事、科技、經濟、意識形態、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著激烈的對抗。美國高調推出“星球大戰”計劃,一旦“星球大戰”計劃完成,蘇聯對美國最具威懾的戰略核力量優勢就會被抵消,面對戰略盾牌在手的美國,蘇聯就更加難以對抗,因此和美國一樣開展戰略防御計劃,也是蘇聯最自然也是最無奈的應對之舉了。在這些高技術領域,蘇聯向來處在劣勢,為了能夠和美國競爭,國力不如美國的蘇聯不得不投入比美國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來進行研制。美國和平演變:和平演變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顛覆的一種戰略,即以武力為后盾對社會主義國家遏制的同時,強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或明或暗支持蘇聯國內的反對派和民族分立主義勢力,加速美國式全球民主化進程。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主要不是只靠廣播和書刊等發起宣傳攻勢,而是加強國家計劃調控,促進市場經濟競爭,加大科技與教育投資,鼓勵科技發明創造,以其掀起的信息化科技革命的成果為物質基礎,向社會主義國家顯示發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能實行新的產業革命和生產力革命,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新材料技術、機器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自60年代以來能全方位發展;從而工人勞動時間能進一步減少,美國和西歐率先實行五天工作周,工人工資年年微調,失業救濟和各種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逐步完善,各種社會矛盾得以緩解;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市場供應、社區建設、文化教育與醫療設施等均有所改善。在這些社會背景和物質基礎上,西方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弱點著重運用三大武器:經濟上以市場經濟攻計劃經濟,政治上以多黨民主攻一黨專政,文化上以自由文化攻文化專制。應該說,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劇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只有當蘇聯國內出現政治、社會危機和動蕩的時候,外因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開展了意識形態上的宣傳大戰,把蘇聯稱為“邪惡的帝國”,號召對蘇聯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十字軍討伐”。1983年,美國國會撥巨款,以支持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反共政黨和組織,資助“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的活動,加強宣傳攻勢。長期的爭霸,給蘇聯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拉大了蘇聯與發達國家的距離。自戈爾巴喬夫改革以來,東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蘇聯人民得到一個了解西方、與西方國家生活水平作比較的機會,由于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存在短缺經濟,也使國內民眾看到自己國家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民族問題嚴重:蘇聯是在沙俄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以民族為特征聯邦制國家。因而,蘇聯民族問題由來已久。從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建立沙皇俄國開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長達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擴張占領了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含侵占中國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圖擴張了8倍,征服的民族達120多個。蘇聯長時期地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導致在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少數民族和俄羅斯民族之間,各加盟共和國和聯盟中央之間的矛盾相當尖銳。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過分相信在民族問題上所取得的成就,對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估計不足,對民族分裂主義勢力缺乏警惕,對其遷就妥協,一讓再讓,最終釀成民族危機。帶頭鬧獨立的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格魯吉亞緊隨其后,紛紛發表“獨立宣言”和“主權宣言”。戈爾巴喬夫對這些獨立宣言都不表態,實際上是默認。-04-蘇聯解體|影響蘇聯的解體是民族的災難。許多地區被拋入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化的加劇破壞了社會的整體性。國家及其結構和制度極為衰弱。貪污之風盛行。工藝技術、工藝復雜的生產以及整個科學學派的喪失使俄羅斯失去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可能性,俄羅斯被拋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響,教育體系和衛生體系遭到破壞。國家財富被以某種方式和在某種程度上被掠奪。獨聯體各國國家機關里貪污腐敗程度超過了俄羅斯。在這11個國家中有6個國家曾經歷過戰爭。原蘇聯地區成為了不穩定地區和局部軍事沖突地區。今日名詞:東歐劇變▼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東歐劇變|簡介東歐劇變,西方社會稱之為東歐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它是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是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它在1989年后開始劇變,最先在波蘭人民共和國出現,后來擴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等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志著冷戰的結束。-02-東歐劇變|原因一、蘇聯干涉與壓制: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爐,美蘇冷戰開始?;趪H形勢的變化,蘇聯對東歐的政策逐漸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1、把斯大林模式強加于東歐國家,中斷了東歐國家獨立自主地根據本國國情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2、在處理蘇聯同東歐各國黨和國家的關系問題上,蘇聯干涉東歐國家的內政外交,存在霸權主義的傾向。3、在同東歐各國的經濟交往中,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利己主義,并通過抵制馬歇爾計劃,使東歐國家走向封閉,脫離了世界。二、官僚主義嚴重: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的四十多年中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社會動亂,與官僚主義的作風有直接的關系。三、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美國對東歐的演變政策確立于艾森豪威爾總統執政的后期,1958年制定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SC5811/1文件(美國對東歐國家政策聲明)標志著艾森豪威爾政府對東歐演變政策制定的全面完成。杜魯門政府時期,專門制定了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和“真理運動”,制定了“新美國世紀計劃”。1950年,中央情報局又設立了非政府組織性質的文化自由大會。四、各國共產黨的軟弱: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五十年代時都曾遭蘇聯強勢鎮壓反對勢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時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政治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各執政黨領導人被迫放棄集權政治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其奮斗目標,放松了對社會實施的高壓統治,實行政治多元化,減弱了對反對派的打壓,反對勢力大增,通過大選建立新政權。五、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03-東歐劇變|結果在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社會制度劇變的類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分為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斯拉夫聯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后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獨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五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實現了統一。蘇聯于1991年12月解體,冷戰正式結束。-04-東歐劇變|影響冷戰結束蘇聯和東歐國家從盟友轉為普通國家關系,蘇美關系從冷戰和對抗轉向緩和與合作,以1985年11月日內瓦首腦會晤為轉折,美蘇關系開始進入比較持久和穩定的緩和時期。兩國在不同級別上就不同的問題進行對話從此制度化。以東西方“冷戰”為基本特征的兩極體制解體,被多方位竟爭的“多極化”格局所取代。共產主義運動受重創東歐發生劇變,蘇聯和東歐國家紛紛從非洲一些奉行“科學社會主義”的國家撤出,使它們面臨著投資、貿易、援助減少的困難局面,這些非洲國家也紛紛進行政治轉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北約東擴東歐劇變后。社會主義的影響力顯著減弱,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少數小黨自動解散,一些政黨實行社會民主黨化,改變黨名,申請加入社會黨國際,世界范圍內共產黨的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鼎盛時期的270多個,減少為147個。[15]?造成了北約三次東擴:1993年3月捷克、匈牙利和波蘭成為北約的成員國;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以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加入北約組織;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會同意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加入。中東歐國家艱難發展中東歐國家在普遍經歷轉型性衰退之后,從2000年至2008年,走上了持續的經濟增長之路;GDP2007年中東歐國家已經超過了1989年的水平。部分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經濟增速加快,大大高于歐盟平均水平。1990年以后,東歐實施了從1980年以來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的“結構調整政策”。部分國家(匈牙利、波蘭、捷克、烏克蘭等)特權階層演變為政治權力精英。在政治西方化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過快的體制轉型是出現了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民眾對新政策的反抗情緒高漲,有些國家出現了罷工浪潮,東歐各國均產生了政府頻繁更迭或政府不穩固的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