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詞點擊|生產社會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今日名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0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需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0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時期的表述八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982年9月8日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987年10月25日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九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92年10月12日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做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做的政治報告題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0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要求——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0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特征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在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又不同于資本主義,它應具有五個基本特征:第一、以民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基礎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第四、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0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今日名詞:生產社會化▼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生產社會化|簡介生產社會化,是指生產過程本身的社會化,即由分散的小生產者轉化為大規模社會生產的過程。-02-生產社會化|三個方面生產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第一,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即生產資料從單個人分散使用變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第三,產品的社會化,即生產出的產品通過交換供應整個社會。-03-生產社會化|理論來源生產社會化理論是全部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的理論概括,馬克思根據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歷史狀況和主要趨勢,把生產社會化主要理解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認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矛盾,進而提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的結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出現了生產集中化和分散化、資本和企業規模大型化和小型化同時并存的二重化現象和趨勢,給我們提出了必須重新認識和發展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的重大課題。-04-生產社會化|主要特征在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論中,“生產社會化”是用來表達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主要特征的范疇。“生產的社會化”是與“生產個人化”、“生產分散化”相對立的,生產社會化在生產規模上造成的結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產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與“生產小型化”相對立。實際上,馬克思主要是在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這一含義上來運用生產社會化這一范疇的,這一點可以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企業規模發展的理論中得到證實。-05-生產社會化|發展趨勢但是,我們看到,馬克思基于機器和大工業的建立,對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總結時,似乎過于強調了生產的一體化發展趨勢,而忽略了他自己曾經論述分工時所提出的正確理論,從而忽略了對生產一體化的前提條件和約束條件的具體分析,似乎任何生產的一體化發展都是可以不受限制的、無條件的,以至于資本集中的程度可以達到超地區、超部門,從而達到整個國家的水平。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他們都把這一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提出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的結論。馬克思指出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恩格斯指出:“新的生產方式愈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里占統治地位,并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余地位,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來。”-06-生產社會化|表現形式實際上,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即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具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生產集中化、一體化、大型化,另一種是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力集中化也就是協作勞動的規模擴大化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社會分工的發展也就是生產過程和環節的分化、協作內容的簡化以及企業規模的小型化。生產集中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實際上是生產社會化的二重表現和形式。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會分工的發展是不矛盾的,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通過集中化,提高勞動的社會生產力(集體力量)和規模效益;通過社會分工,實現專業化,提高勞動的個別生產力和專業生產水平(一切分工都具有的優越性)。-07-生產社會化|社會化大生產社會化大生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相對于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即小生產)而言,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社會化”是同義語,因而教材兩個地方的表述并不矛盾,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在生產社會化的前提下,“大生產”顯然是指社會化程度高、規模大。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又是指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大發展,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它以機器大工業的出現為特征。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后,“新的生產力已經超過了這種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利用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自己無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這就是說,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斷加深。因此,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這種新的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就必須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