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時政熱詞術語—————傾銷生產力民法典今日名詞:傾銷-01-傾銷?|簡介傾銷是產品以低于其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到另一國家(地區)的行為。若出口方的經濟為市場經濟,則可用其國內銷售價、向第三方的出口價等為依據確定正常價值;若出口方的經濟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則要以替代國價格、相似產品在進口國的銷售價格等為依據確定被指控產品的正常價值。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6條協議規定,如果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在其本國內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渠道,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02-傾銷?|主要目的一方面,有的國家通過傾銷達到消滅競爭對手,壟斷整個市場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傾銷被視為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為WTO所禁止,因此反傾銷也成為各國保護本國市場,扶持本國企業強有力的借口和理由。-03-傾銷?|構成要素(1)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或公平價值的價格銷售;(2)這種低價銷售的行為給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包括實質性損害、實質性威脅和實質性阻礙;(3)損害是由低價銷售造成的,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04-傾銷?|條件一般來說生產廠商能夠實施傾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不完全競爭的行業,具有壟斷力量的廠商是市場價格的制定者而非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第二,本國和外國必須被很好地分隔,使國內居民不能輕易回購出口產品。第三,出口廠商在國內面臨的需求彈性較國外的小。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壟斷廠商會發現實施傾銷有利可圖。由于傾銷實施低價策略,雖然可以擴大出口,但是存在利潤下降和虧損風險。因此,傾銷必須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例如,出口國政府高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控制外國商品進入以維持國內壟斷高價、彌補出口損失,防止出口商品倒流。出口國政府負擔出口虧損,對內高價收購、對外低價傾銷。出口商在擠垮競爭對手、壟斷國外市場后抬高價格以彌補傾銷階段的損失等等。-05-傾銷?|表現特征第一,傾銷是一種人為的低價銷售措施。它是由出口商根據不同的市場,以低于有關商品在出口國的市場價格對同一商品進行差價銷售。第二,傾銷的動機和目的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為了銷售過剩產品,有的是為了爭奪國外市場,擴大出口,但只要對進口國某一工業的建立和發展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威脅或實質性阻礙,就會招致反傾銷措施的懲罰。第三,傾銷是一種不公平競爭行為。在政府獎勵出口的政策下,生產者為獲得政府出口補貼,往往以低廉價格銷售產品;同時,生產者將產品以傾銷的價格在國外市場銷售,從而獲得在另一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并進而消滅競爭對手,再提高價格以獲取壟斷高額利潤。第四,傾銷的結果往往給進口方的經濟或生產者的利益造成損害,特別是掠奪性傾銷擾亂了進口方的市場經濟秩序,給進口方經濟帶來毀滅性打擊。事例:公司進行不計成本損失的某時間段內大規模銷售,使其競爭對手失去對該地區市場的控制力,降低其所擁有的市場比率,達到壟斷,以擊垮其競爭者,最后稱霸該市場。-06-傾銷?|類型劃分突發性傾銷(Sporadicdumping),又稱短期傾銷(Short-rundumping),指某一商品的生產商為防止商品的大量積壓危及國內的價格結構,在短期內向海外市場大量地低價拋售該商品。Viner認為這種類型的傾銷對進口國工業的“損害”是暫時的,而進口國消費者卻可以從中獲取低價消費的好處,因而是無可厚非的。間歇性傾銷(Intermittentdumping),又稱掠奪性傾銷,指某一商品的生產商為了在某一海外市場上取得壟斷地位而以低于邊際成本的價格向該市場拋售商品,待將競爭對手驅逐出該市場后再實行壟斷高價。Viner認為這種類型的傾銷具有掠奪性意圖,其對進口國工業的“損害”超過了進口國消費者獲得的好處,因而應受到反傾銷法的抵制。持續性傾銷(Persistentdumping),又稱長期傾銷(Long-rundumping)指某一商品的生產商一方面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而大規模地進行生產,另一方面為了維持國內價格結構而將其中一部分商品長期地低價向海外市場銷售。Viner認為這種類型的傾銷對進口國工業的“損害”只有一次,即其被迫轉產之時,而進口國消費者從中獲得的好處卻是不斷累積的,因而也不應受到反傾銷法的抵制。今日名詞:生產力-01-生產力|簡介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源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生產力的研究是分兩塊進行的。一是工藝學對生產的物質內容的研究,把握物質世界的物質運動以及人本身的生理運動及其實踐模式。這就是以生產力實踐科學為依托的各門自然學科。二是生產力理論科學。后者對生產力運動方式和運動構造進行研究。這一方面的工作內容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的結果,如涉及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因此不獨是自然科學,而同時囊括了社會科學的一些基礎領域。-02-生產力?|起源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表現在動物的采集或狩獵,勞動產出了采集或狩獵所得來的勞動成果,使動物生存了下來,鍛煉了動物的身體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動物勞動具備所價值產出的能力。-03-生產力?|要素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制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于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于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生產力要素構成的系統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環境構成的體系聚合匹配的結果。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04-生產力?|分類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和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05-生產力?|性質生產力不但具有縱向性,還要具有橫向性。原始社會形態以來,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幾乎沒有發生本質的變革(勞動者還沒有完全和動物脫離開來,勞動對象還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勞動工具發生了石器、銅器、鐵器、機器、電器,五種“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石器、銅器、鐵器可以根據制造工具的材料進行判斷;機器是用機械能做功的裝置;電器是用電磁能做功的裝置。成熟的石器生產力決定原始社會形態;成熟的銅器生產力決定奴隸社會形態;成熟的鐵器生產力決定封建社會形態;成熟的機器生產力決定資本社會形態;成熟的電器生產力決定共產社會形態。-06-生產力?|體現生產力體現于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1:以自然為主體,自然產出價值的能力就是自然生產力。自然生長的動物采集或狩獵的對象和自然造就的煤炭或石油,這些都不是社會生產的卻是具備了相當的價值的產出成果,這些產出價值品,是自然生產力的表現,是在自然的力量作用下而產生的,是社會在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價值資源。一切的發展,都不能脫離了自然,都來自于自然。把自然作為存在主體,自然主體在產出這些價值的同時也是有勞的在動的,自然“動”是動物都能感知到的,人們無法證明自然“勞”的行為不帶目的性,自然不存在著目的,這些結果的存在,卻正是目的性的自然呈現,所以,自然行為也可以用“勞”和“動”來概括,自然的勞動行為是以自然為主體對自然的行為表現進行性質里的定義。自然能產出這一切的價值產品也是自然本身所具備的能力,所以,發展后的生產力的定義與自然生產力的表現不存在理論上的沖突,正是在自然生產力的作用下,才生產出了動物體。2:以社會為主體,社會產出價值的能力就是社會生產力。先有了自然存在,再才有了本物種的存在,社會性動物來到世界的那一刻,世界性質里就分化出了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唯一區別就是自然里有了社會性動物。在本物種的主導下社會產出的一切勞動成果,都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本物種是社會生產力的主導者,本物種是社會里的自然,社會的一切都由本物種來掌控,生產力的發展與解放,最終也是由本物種來決定。社會生產力是在自然生產力的基礎發展來的,自然生產本身可以不因本物種存在而進行,而社會生產卻不能不在自然生產的基礎上在本物種的作用里進行。沒有自然生產和本物種的作用,就沒有社會生產,沒有自然生產力,本物種都不會有,更不會有社會的出現,也就不會有社會生產力的出現。社會生產力是發展了的自然生產力,社會生產力也是自然生產力在人為因素下的轉化。沒有社會生產力的存在,自然生產力也就得不到發展和提高。生產力存在的兩個主體概念自然和社會,概念本身攮括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改造自然的目的,是為了本物種的自身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能擁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條件。建設美好世界是改造自然的根本意義。今日名詞:民法典-01-民法典|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02-民法典|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03-民法典|進程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并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征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8]。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并將2017年已經出臺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于《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04-民法典|特點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并協調一致。-05-民法典|地位和意義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民法典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民商事領域各項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為民商事活動提供了更為明確的行為規則和基本遵循;進一步健全了我國現代產權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營造更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編纂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全面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全面加強了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保護,形成更加規范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典,有利于更好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民法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綠色等基本原則,實現了中國傳統優秀法律文化和現代民事法律規范的融合,為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強大的道德力量。通過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載道德觀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必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社會根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