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社九上4-2新中國的誕生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能夠遵循時間順序,依次了解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渡江戰役的相關史實;掌握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2.過程與方法結合視頻資料,研讀地圖,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道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感。【教學重點】了解新中國成立的過程,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教學難點】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意義。【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情景導入)出示圖片:開國大典的圖片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成立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二、新課學習(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多媒體課件展示: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總任務: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知識回顧:毛澤東報告中所指的鄉村包圍城市形成于哪一時期?學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教師設疑:報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實現怎樣的轉移?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改變?學生: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原因:三大戰役前,由于敵強我弱,黨的工作重心一直在鄉村,經過三大戰役后,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中共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領了北方許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日趨顯得重要。教師設疑:根據毛澤東報告的內容,想一想: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二)北平和談1.背景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戰場上的大潰敗,迫使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多媒體課件展示歷史資料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北.....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動的精神支柱。——《解放戰爭全記錄》教師設疑:南京國民政府北平和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學生:目的:緩兵之計,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企圖劃江而治。>>>多媒體課件展示歷史資料國民黨和談代表劉斐對中共和談態度存有疑慮,就找個話題試探毛澤東:“毛先生,您會打麻將嗎?”毛澤東不知他話中的含義,隨口答道:“曉得些,只是曉得一些。”劉斐問:“您是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毛澤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大笑起來,話中有話地說:“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澤東不僅在口頭上多次表示出和談的誠意,而且電令處于長江沿線的人民解放軍緩期渡江,勿攻安慶,和談期間不發生任何進攻性戰斗。教師設疑:請思考,從當時的兵力和民心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必勝無疑,為什么還爭取與國民黨和談?學生: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迅速實現和平。2.內容及結果1949年4月,國共雙方代表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結果: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三)渡江戰役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強大的渡江戰役。戰線: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多媒體課件展示:百萬雄師橫渡長江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教師設疑:中共迅速取勝的原因是什么?主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客觀方面:蔣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軍事上軍隊士氣不高,經濟上橫征暴斂、導致崩潰,還有統治的腐敗等。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的垮臺標志著全國的解放。這種說法正確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但國民黨殘余軍隊仍在垂死掙扎。直到新中國成立時,西藏仍未解放。因此,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了,但全國并沒有完全解放。(四)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與者: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等主要內容:①大會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規定國家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②大會決定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紀年;國旗為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國徽于1950年確定。③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人為委員,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的變化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它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資料新中國成立前,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的建議得到熱烈贊同。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新中國成立了,歌詞可以另擬。毛澤東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過時了嗎?我看沒有。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勝利了,但是還是受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壓迫。我們要爭取中國完全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所以還是原詞好。”教師設疑:回顧《義勇軍進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新中國成立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說一說你是如何理解毛澤東這番講話的意義。《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4月,是為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激發人民群眾抗日斗志、鼓舞人民英勇抗戰而作。音樂充滿了激情,富于感召力,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曾長時間激勵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志。新中國成立后,在外有帝國主義國家孤立、封鎖,內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任重道遠的形勢下,這首歌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警醒國人要居安思危,激勵人們為鞏固政權、建設新中國而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因而,毛澤東認為還是原詞好。(五)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時間:1949年10月1日內容:①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②接受《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③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開國大典上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廣場上響起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歡慶新中國的誕生。>>>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安門廣場歡慶的人群使學生感受新中國誕生時的歡慶氣氛。教師設疑:54門禮炮齊鳴28響有什么寓意?54門禮炮指的是參加第一次政協會議的54個單位,或曰45個單位加特邀人士的9個方面(或小單位),它象征的是中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起,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28年。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國內意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中華民族朝著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不斷前進。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西藏和平解放1949年開國大典時,西藏宗教領袖之一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致電毛澤東主席,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最終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內容:①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②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③對于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不予變更。根據憲法,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65年9月,在拉薩召開了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西藏自治區宣告正式成立。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1.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D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②渡江戰役 ③三大戰役④重慶談判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2.“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這首詩詞中所表述的“人間正道”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其內涵有( D )①爭取獨立 ②實現富強 ③捍衛民族尊嚴 ④建立民主政權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某次會議的最后一天,來自清華大學的張奚若教授等代表提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名字太長,不如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據以上信息判斷該次會議應是( B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C.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2.做練習冊【板書設計】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二、北平和談三、渡江戰役四、政治協商會議五、開國大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2新中國的誕生導學案一、學習目標能夠遵循時間順序,依次了解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渡江戰役的相關史實;掌握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二、課前自主學習(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背景:隨著戰爭的推進,__________的任務提上日程。2.時間:_________年3月。3.地點:河北平山縣__________村。4.主要內容:(1)黨的工作重心:__________;__________。(2)黨的總任務: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__________轉變為__________,由__________轉變為____。5.歷史意義: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準備。(二)北平和談1.時間:________年4月,國共雙方代表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2.結果: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________。(三)渡江戰役1.背景:__________后,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__________破裂,國民政府代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2.概況: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在江西湖口至江蘇江陰的千里戰線上發起__________。3.意義:人民解放軍占領__________,結束了__________,其殘余勢力退守__________。(四)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______年9月。2.地點:__________。3.內容:(1)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__________》),規定國家的名稱是__________,政權性質是__________領導的、以__________為基礎的__________國家。《共同綱領》具有__________的性質。(2)選舉______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人為副主席,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3)首都:北平(改名為__________)。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國旗:五星紅旗。(4)采用__________紀年。(五)開國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成立,接受《____》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____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2.開國大典:____年____月____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__”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____。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____、____和____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____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____。(2)國際:壯大了世界____和____的力量。4.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____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____。三、問題探究1.閱讀資料,回答問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總任務: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1)毛澤東報告中所指的鄉村包圍城市形成于哪一時期?(2)報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實現怎樣的轉移?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改變?(3)根據毛澤東報告的內容,想一想: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2.閱讀資料,回答問題:資料一: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北.....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動的精神支柱。——《解放戰爭全記錄》資料二:國民黨和談代表劉斐對中共和談態度存有疑慮,就找個話題試探毛澤東:“毛先生,您會打麻將嗎?”毛澤東不知他話中的含義,隨口答道:“曉得些,只是曉得一些。”劉斐問:“您是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毛澤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大笑起來,話中有話地說:“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澤東不僅在口頭上多次表示出和談的誠意,而且電令處于長江沿線的人民解放軍緩期渡江,勿攻安慶,和談期間不發生任何進攻性戰斗。(1)根據資料一分析南京國民政府北平和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請思考,從當時的兵力和民心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必勝無疑,為什么還爭取與國民黨和談?3.中共迅速去的渡江戰役勝利的原因是什么?4.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的垮臺標志著全國的解放。這種說法正確嗎?5.閱讀資料,回答問題:資料新中國成立前,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的建議得到熱烈贊同。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新中國成立了,歌詞可以另擬。毛澤東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過時了嗎?我看沒有。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勝利了,但是還是受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壓迫。我們要爭取中國完全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所以還是原詞好。”(1)回顧《義勇軍進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新中國成立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說一說你是如何理解毛澤東這番講話的意義。(2)想一想,為什么我們今天的國歌,仍然采用《義勇軍進行曲》?6.閱讀資料,回答問題:資料:開國大典上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廣場上響起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歡慶新中國的誕生。54門禮炮齊鳴28響有什么寓意?課堂檢測一、選擇題1.下圖反映的是近代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戰爭。這是指的( )A.渡江戰役B.百團大戰C.淮海戰役D.臺兒莊戰役2.有人說中國民主革命是“從南京到南京”,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北京到北京”。這兩句話中的后一個“南京”和前一個“北京”分別所指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開國大典B.《南京條約》的簽訂、五四運動C.解放軍攻占南京、五四運動D.鴉片戰爭、平津戰役3.如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它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直接背景是( )A.三大戰役取得重大勝利B.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勝利召開D.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的國民政府覆滅4.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觀抽簽,得一“下下簽”,他嘆息敗局已定。不久,毛澤東也恰巧來到白云觀,為助興也抽了一簽,得“上上簽”。此事后來蔣介石知道了,說:“天意。”毛澤東卻說:“民意。”對此理解合理的是( )A.“天意”注定了蔣介石必然會失敗B.毛澤東因抽到了“上上簽”所以最終取得了勝利C.蔣介石夸大了失敗的偶然性,未看到失敗的根本原因D.該事情后美國放棄了扶蔣反共的政策5.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其主要依據是( )A.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B.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D.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二、非選擇題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圖體現了解放戰爭中某戰役的場景。百萬雄師過大江材料二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1)寫出材料一中圖片反映的戰役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戰役的重大意義。(2)中共中央從哪里出發“進京趕考”的?出發前召開了一次會議,請寫出這次會議的名稱及其主要內容。(3)當年共產黨交出的完美答卷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這份答卷的理解。參考答案課前自主學習一、1.建立新中國2.19493.西柏坡4.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城市領導鄉村農業國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5.政治上思想上二、1.19492.破裂三、1.三大戰役國共北平談判2.渡江戰役3.南京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臺灣四、1.19492.北平3.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人階級工農聯盟人民民主專政臨時憲法毛澤東北京公元五、1.中央人民政府共同綱領周恩來2.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新紀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獨立自主站起來了和平民主社會主義4.1951祖國大陸大團結問題探究1.(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2)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原因:三大戰役前,由于敵強我弱,黨的工作重心一直在鄉村,經過三大戰役后,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中共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領了北方許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日趨顯得重要。(3)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2.(1)目的:緩兵之計,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企圖劃江而治。(2)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迅速實現和平。3.主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客觀方面:蔣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軍事上軍隊士氣不高,經濟上橫征暴斂、導致崩潰,還有統治的腐敗等。4.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但國民黨殘余軍隊仍在垂死掙扎。直到新中國成立時,西藏仍未解放。因此,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了,但全國并沒有完全解放。5.(1)《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4月,是為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激發人民群眾抗日斗志、鼓舞人民英勇抗戰而作。音樂充滿了激情,富于感召力,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曾長時間激勵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志。新中國成立后,在外有帝國主義國家孤立、封鎖,內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任重道遠的形勢下,這首歌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警醒國人要居安思危,激勵人們為鞏固政權、建設新中國而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因而,毛澤東認為還是原詞好。(2)今天,這首歌仍然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它時刻鼓舞著炎黃子孫奮發圖強,建設好自己的國家。其深遠意義在于,它讓我們不忘歷史、保持警醒,即便在和平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年代,仍然要居安思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6.54門禮炮指的是參加第一次政協會議的54個單位,或曰45個單位加特邀人士的9個方面(或小單位),它象征的是中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起,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28年。課堂檢測1.A2.C3.B4.C5.B6.答:(1)渡江戰役。意義:解放南京,標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西柏坡。名稱: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革命勝利后,黨的總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答卷:新中國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以及社會主義的力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7張PPT)第二課新中國的誕生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新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成立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開國大典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新知講解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會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舊址新知講解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毛澤東報告中所指的鄉村包圍城市形成于哪一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內容:黨的總任務: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新知講解報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實現怎樣的轉移?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改變?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原因:三大戰役前,由于敵強我弱,黨的工作重心一直在鄉村,經過三大戰役后,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中共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領了北方許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日趨顯得重要。新知講解根據毛澤東報告的內容,想一想: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新知講解二、北平和談1.背景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戰場上的大潰敗,迫使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新知講解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北.....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動的精神支柱。——《解放戰爭全記錄》南京國民政府北平和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目的:緩兵之計,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企圖劃江而治。新知講解國民黨和談代表劉斐對中共和談態度存有疑慮,就找個話題試探毛澤東:“毛先生,您會打麻將嗎?”毛澤東不知他話中的含義,隨口答道:“曉得些,只是曉得一些。”劉斐問:“您是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毛澤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大笑起來,話中有話地說:“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澤東不僅在口頭上多次表示出和談的誠意,而且電令處于長江沿線的人民解放軍緩期渡江,勿攻安慶,和談期間不發生任何進攻性戰斗。新知講解請思考,從當時的兵力和民心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必勝無疑,為什么還爭取與國民黨和談?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迅速實現和平。新知講解1949年4月,國共雙方代表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結果: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2.內容及結果北平和平談判領導北平和談的傅作義、鄧寶珊將軍新知講解三、渡江戰役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強大的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戰線:新知講解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江陰湖口東路軍中路軍西路軍南京解放新知講解中共迅速取勝的原因是什么?主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客觀方面:蔣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軍事上軍隊士氣不高,經濟上橫征暴斂、導致崩潰,還有統治的腐敗等。新知講解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的垮臺標志著全國的解放。這種說法正確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但國民黨殘余軍隊仍在垂死掙扎。直到新中國成立時,西藏仍未解放。因此,南京解放后,國民黨政權垮臺了,但全國并沒有完全解放。新知講解四、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與者: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等新知講解主要內容:①大會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規定國家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新知講解②大會決定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紀年;國旗為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國徽于1950年確定。新知講解③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人為委員,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 席:毛澤東副主席:朱 德、劉少奇、宋慶齡 李濟深、張 瀾、高 崗新知講解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它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的變化新知講解資料新中國成立前,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的建議得到熱烈贊同。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新中國成立了,歌詞可以另擬。毛澤東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過時了嗎?我看沒有。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勝利了,但是還是受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壓迫。我們要爭取中國完全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所以還是原詞好。”新知講解回顧《義勇軍進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新中國成立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說一說你是如何理解毛澤東這番講話的意義。《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4月,是為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激發人民群眾抗日斗志、鼓舞人民英勇抗戰而作。音樂充滿了激情,富于感召力,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曾長時間激勵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志。新中國成立后,在外有帝國主義國家孤立、封鎖,內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任重道遠的形勢下,這首歌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警醒國人要居安思危,激勵人們為鞏固政權、建設新中國而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因而,毛澤東認為還是原詞好。新知講解想一想,為什么我們今天的國歌,仍然采用《義勇軍進行曲》?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著炎黃子孫奮發圖強,不忘歷史、保持警醒,居安思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新知講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五、開國大典時間:1949年10月1日內容:①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②接受《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③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新知講解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知講解開國大典開國大典上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廣場上響起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歡慶新中國的誕生。天安門廣場歡慶的人群54門禮炮齊鳴28響有什么寓意?新知講解54門禮炮齊鳴28響有什么寓意?54門禮炮指的是參加第一次政協會議的54個單位,或曰45個單位加特邀人士的9個方面(或小單位),它象征的是中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起,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28年。新知講解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國內意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中華民族朝著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不斷前進。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新知講解西藏和平解放1949年開國大典時,西藏宗教領袖之一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致電毛澤東主席,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最終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新知講解西藏和平解放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對于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不予變更。1951年5月21日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新知講解西藏和平解放根據憲法,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65年9月,在拉薩召開了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西藏自治區宣告正式成立。漢文和藏文版《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課堂小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新中國的誕生渡江戰役政協會議時間、地點:內容:意義:1949年3月,西柏坡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時間:結果:1949年4月解放南京內容:通過《共同綱領》,定首都、國歌、國旗等,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開國大典意義:國民黨政權覆滅,加速解放全國的步伐。時間、地點:1949年9月,北平時間:意義:1949年10月1日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工作重心轉移黨的總任務意義:為新中國成立做了各項準備。意義課堂練習1.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②渡江戰役 ③三大戰役④重慶談判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D2.“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這首詩詞中所表述的“人間正道”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其內涵有( )①爭取獨立 ②實現富強 ③捍衛民族尊嚴 ④建立民主政權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D課堂練習3.某次會議的最后一天,來自清華大學的張奚若教授等代表提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名字太長,不如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據以上信息判斷該次會議應是(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C.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課堂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 (導學案).doc 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 (教案).doc 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