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主題】P2-6我與社會【課標要求】感受社會生活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學習目標】1.了解社會生活表現出來的絢麗多姿和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2.理解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3.掌握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重點難點】重點: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難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過程】一自學導航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P2-6內容,思考下列問題,并在課本上做標記。時間:10分鐘1、我們通過哪些方式感受社會生活?P32、感受社會生活有哪些意義?P43、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4-P54、主要的社會關系有哪幾種?P5二、課中活動探究與知識點答疑解惑知識點一、感受社會生活活動一:(教材P3)(1)結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經驗,說說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社會生活。P3N1走進農村、來到工廠、步入商場、參觀博物館、觀看升旗儀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讀報紙;上網查詢;等等。(2)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受?P3N1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人民勤勞勇敢,社會生活是絢麗多彩。等等。1、我們通過哪些方式感受社會生活?P3①走進農村,我們看到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②來到工廠,我們看到工人在有條不紊地工作;③步入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映入眼簾;④參觀博物館,豐富的展品令人震撼;⑤觀看升旗儀式,我們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活動二:(教材P4)暑假里,哪些事情讓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寫下來,與同學分享。提示:暑假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可從中選擇一件有趣的事,比如游覽風景名勝、參加公益活動等,寫下來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激動、團隊精神、團結協作、保護環境、祖國偉大、祖國美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2、感受社會生活有哪些意義?P4①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②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③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知識點二、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活動三:(教材P5)(1)同一個人,為什么身份不同?P5N1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紹自己,如未曾謀面的親戚、爸爸的同事、同學的父母、學校的校工,你分別應該怎樣介紹?向未曾謀面的親戚介紹自己:我是某某的孩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紹自己:我是您的同事某某的孩子;向同學的父母介紹自己:我是您的孩子某某的同學;向學校的校工介紹自己:我是學校幾年級幾班的學生。活動四:(教材P6)(1)這些人通過哪些方式與你產生聯系?父母通過血緣關系的方式與我產生聯系;同學、老師、食堂的廚師通過業緣關系的方式與我產生聯系;公交車司機、銀行職員、交警、城管等通過地緣關系的方式與我產生聯系。(2)他們的存在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父母撫養教育我;老師教給我知識和方法技巧,教給我做人的道理;同學讓我懂得了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公交車司機為我出行提供了方便;等等。(3)結合你繪制的社會關系網絡圖和生活經驗,說說你如何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4N2-P5N1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3、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4-P5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活動五:P5相關鏈接(思考、理解)4、主要的社會關系有哪幾種?P5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課堂小結】(兼板書設計)一、我與社會(一)感受社會生活1.社會生活絢麗多彩2.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二)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1.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2.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隨堂練習】1.中學生小明在學校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在節假日經常到十字路口幫交警疏導交、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去景點做志愿者……,對于小明的做法,認識錯誤的是(C)A.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B.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C.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名人D.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2.“我”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姑姑、老師、同學、鄰居、伙伴、父母的同事、老師的老師等等。這表明(B)A.我們的生活不幸福,因為人情關系太復雜B.如果把整個社會看作一張大網,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C.我們要經常請客D.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中3.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這表明(C)A.社會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B.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C.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D.離開社會個人依舊能過的很幸福4.在家庭,我們是子女,在學校,我是學生,外出旅游,我們是游客,在商場,我們是顧客……,這說明(C)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定的③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④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