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時政熱詞術語個體經濟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今日名詞:個體經濟-01-個體經濟?|概念個體經濟是指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占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的經濟。個體經濟中,生產者既是直接的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私有者,勞動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是一種不帶有剝削關系的私有經濟。-02-個體經濟?|特征個體經濟具有規模小、工具簡單、操作方便、經營靈活等特點,基本上無剝削。個體經濟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歸個人所有;二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個體經濟建立在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條件基礎上,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因而在各個社會形態之中,不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它總是依附于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作為一種附屬和補充的經濟形式存在。-03-個體經濟?|地位個體經濟是非公有制經濟的成分之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04-個體經濟?|發展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現狀是個體經濟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為個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就業問題日趨嚴峻是個體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居民生活的迫切需要為個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分散化、小規模、隨時性、個性化等特點,政府難以顧及,大型企業難以涉足,而個體經濟正好具有這方面的比較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政策的支持使個體經濟的發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革伊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個體經濟發展的文件。1980年8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轉發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文件的通知》,1982年12月,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把發展和保護個人經濟寫入《憲法》。1999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個體經濟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十六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項政策措施的鼓勵下,個體經濟飛速發展。-05-個體經濟?|發展階段從改革開放至2011年,個體經濟經歷4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至1986年,起步和迅猛發展階段,年均增長74.6%。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三大召開之前,允許開展個體經營,個體工商戶的數量逐步增長。從1978年的14萬戶,發展到1986年的1211萬戶,從業人員1846萬人,注冊資本金180億元。第二階段:1987年至1999年,快速發展階段,年均增長7.2%。1987年8月,《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發布,為發展和管理個體私營經濟提供了基本政策和法規依據,個體工商戶迅速發展,從1987年的1373萬戶、從業人員2158萬人、注冊資本金236億元,發展到1999年的3160萬戶、從業人員6241萬人、注冊資本金3439億元。第三階段:2000年至2005年,調整階段,年均增長-0.85%。個體工商戶的數量從1999年的3160萬戶,減少到2006年6月底的2506萬戶。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自1987年起,在各級政府積極鼓勵支持本地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現了統計數據中只報增加數、不減消亡數的情況,即開業的進行了登記,而歇業的卻沒注銷,出現了一些“死戶”。2000年,按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啟用〈個體工商業執照〉及做好換照工作的通知》,工商系統對歷年查無下落、名存實亡的個體工商戶登記數據進行了清理并“剔除”,全國個體工商戶數量從1999年登記的3160萬戶降到2000年的2571萬戶,有589萬戶“死戶”被清理出來。隨后幾年,數據雖然持續下降,但所登記的數量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個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第四階段:2005年至2011年,穩定發展階段,年均增長7.3%。經過幾年調整,自2005年起,個體工商戶數量下降的狀況得到改變,出現正增長,個體工商戶從2005年底的2463.9萬戶、從業人員4900.5萬人、注冊資本金5809.5億元,發展到2011年的3756.47萬戶、資金1.62萬億元、從業人員7945.28萬人。今日名詞: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01-社會總供給?|簡介社會總供給是一定時期(如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提供的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商品和服務總量。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必須是有效供給,商品只有獲得市場評價,價值能實現,才是總供給的組成部分。-02-社會總供給?|公式社會總供給=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進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當年不能進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長過程中的牲畜、樹木、由于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等。由于各時期的供求狀況相互影響,在測算社會總供給時,應考慮各時期之間的銜接。其計算公式又可表示為:社會總供給=本期形成的社會總供給+期末供給結余總額-03-社會總供給?|組成社會總供給包括本國或本地區生產活動提供的商品和勞務,進口的國外商品和輸入的國外勞務,以及國外要素所得支出凈額之部分。其中,本國或本地區生產活動提供的商品和勞務,是指所有生產者的生產活動成果,即本國或本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商品和勞務輸入,是國外對本國或本地區提供的商品和勞務,形成本國或本地區供給的一部分;國外要素所得支出凈額,是國外要素所得支出大于國外要素所得收入的差額。-04-社會總需求?|簡介社會總需求是一定時期(如一年)一國或地區發生的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總量。-05-社會總需求?|劃分社會總需求構成可作兩種劃分。一是分為居民消費者購買,企業購買,政府購買和出口二是分為民間(居民和社會)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投資)和輸出(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四部分。其中,民間消費指為家庭、個人以及為家庭服務的民間非營利團體購買的全部商品和勞務。政府消費指政府購買的商品和勞務,但不包括政府用于戰略物資庫存等資本形成的商品,可具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雇員報酬,另一類是對企業及國外的商品購買支出。固定資本形成是指當期的固定資本投資和當期存貨增加發生的購買總量。商品及勞務輸出是指當期商品和勞務的對外出口,即本國的商品和勞務的國外需求。-06-社會總需求?|包括從廣義而言社會總需求包括兩個部分: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1、國內需求國內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1)投資需求(又稱投資支出)是指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貨幣資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對投資品的需求。從構成上: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又包括對流動資產的投資。從資金來源上:重置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和新增投資(凈投資)。其中新增投資,是指用社會積累資金進行的投資。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相當于通常所說的基本建設投資;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動資產投資,主要用于增加企業庫存品和國家物資儲備。(2)消費需求(又稱消費支出)是指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貨幣資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對消費品(包括服務)的需求。從消費形式上看,社會總消費包括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公共消費兩部分。社會公共消費需求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服務部門對公共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二是物質生產部門為供集體消費之用而對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2、國外需求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的輸出。-07-社會總需求?|形成社會總需求是通過貨幣資金支出所形成的需求。(一)形成社會總需求的資金主要來自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資金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資金經過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國家、企業和居民個人收人,進而形成投資資金和消費資金,通過支出最終轉化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1、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投資資金和投資需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投資資金=企業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由稅金和上繳利潤轉化的國家投資資金+由企業留存利潤轉化的企業投資資金+農民純收入中的投資資金+由居民個人收入轉化的投資資金2、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消費資金和消費需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消費資金=個人消費資金+公共消費資金=(企業與國家職工工資收入及各種獎金+農民的純收入中的消費資金+居民的非勞動收入)+(企業的公共消費資金+事業單位機關的公共消費資金)(二)來自再生產過程之外的注入資金這主要有兩種情況:財政出現赤字后向銀行透支,用作國家投資或非物質生產部門的開支;銀行在集中再生產過程中游離出的閑置資金之外擴張信用,貨款給企業投資。對總供求平衡而言,其資金注入的結果取決于生產潛力大小。-08-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保持平衡的意義在實際經濟工作中,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通常以國民收入總量和它的分配所形成的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的總和來表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關系構成了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比例關系。產生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不平衡的具體原因主要是:1、在計劃安排上,積累基金超過國民收入總量。2、國民收入生產額實際上未達到。3、計劃執行過程中,追加的消費性支出和積累性支出超過了當年增長的可能。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有重要意義:一、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長期經濟建設的實踐表明,總需求過大,投資膨脹,經濟增長過快,超過社會財力、物力、資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繃得很緊,這種狀況難以持久,最終會引起經濟上的大起大落,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因此,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注意調控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二、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需要。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及產品質量的提高,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也要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三、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保證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需要。搞好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有一個比較穩定和寬松的社會經濟環境。總需求過大,往往會引起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往往導致企業生產行為和居民消費購買行為的混亂。由于企業無法依據正常的信息進行生產和引發的居民的搶購行為,社會經濟秩序難以穩定。因此,為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也必須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四、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是保證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與消費資料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價格是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發生波動的,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供需不平衡往往是由財力不平衡造成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往往是生產資料價格,特別是計劃外調撥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消費基金增長過快也會影響消費資料價格上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