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單元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定,歷史課程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基于此,本課在教材內容選擇、課程結構設計、教學活動安排上,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本課側重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對宋代強化專制集權措施及影響,并由此對宋代歷史有一個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進而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在課程結構設計上,本課以問題鏈為引領,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建構邏輯層次,理解兩宋歷史,形成合理的歷史解釋。在教學活動安排上,本課運用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保證課堂效率。二.教材分析本課系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一課。從教材地位來說,本課上承唐末以來政權分裂、割據、對峙的局面,下接遼夏金元的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介紹了兩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措施,以及其面臨的民族對峙局面,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從教材內容而言,本課共有四個子目,涵蓋了宋朝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面臨的危機、應對方案,以及宋朝歷史的最終局面,順應歷史發展脈絡,對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有著重要地位。三.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兩宋時期的部分知識,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高一學生正處于認知水平的發展階段,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學習。四.教學目標1.以“王朝的選擇”為線索,創設歷史情境,設置探究性問題,將學生置于當時的背景之下,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理解兩宋時期的政治、軍事措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設置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對不同的史料進行辨析,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概括、歸納材料,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宋代的政治、軍事措施所產生的影響,形成對宋代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3.組織小組活動,對宋朝的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北宋的政治、軍事措施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引導學生以史料為依據,正確理解宋代歷史,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揭示其現象背后深層的因果關系,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北宋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及其影響;王安石變法未能達到強兵目的之原因;評價兩宋時期政治、軍事措施的影響。2.難點:王安石變法未能達到強兵目的之原因;評價兩宋時期政治、軍事措施的影響;理解宋代在政治方面的突出成就與其對待周邊少數民族的政策之間的因果關系。六.教學設計思路本課選自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作為一本綱要型教學用書,本課涉及的知識點較多,縱向來看包括了自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階段,橫向來看則涵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等多方面措施。要在40分鐘內完成所有內容,無疑是一種挑戰。對此,本課的處理思路是,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定教學重難點,對課本內容進行二次處理。第一,合理設置詳略。為了突出宋代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本課對課本內容進行了取舍,將重難點放在專制集權措施的確立及鞏固上,即處理皇權和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上,而對于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上,則是一筆帶過。為此,本課將第二目中的“邊疆壓力”置于開頭,簡要介紹宋代面臨的北方遼和西夏的威脅,將學生置于宋代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歷史情境之下,使其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宋代歷史進行觀察、分析,便于培養其時空觀念;同時也能引發學生思考:宋代在經濟、科技上如此發達,為何在與北方民族交戰中處于劣勢,從而導入本課。第二,善用史料證據。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宋朝的專制集權措施,本課設置了諸多有價值的史料證據,通過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理解宋代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為了讓學生理解王安石變法為何沒有達到強兵目的,本課通過列舉表格數據和史實故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王安石變法并未觸及北宋建立之初的基本政治方針,因此其改革注定無法產生根本改變。通過大量史實證據,做到“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第三,問題推動教學。高中學生大多能有意識地描述歷史事物,但其描述中的歷史證據意識和方法尚有欠缺。因此,本課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理清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脈絡,不僅將其描述出來,還能揭示宋代經濟、科技如此發達和民族關系處于劣勢這對矛盾背后深層的因果關系。本課以“王朝的選擇”為線索,將課本內容整合為三大部分,逐步思考:王朝建立選擇采取何種措施以擺脫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面對宋初專制集權措施產生的一系列影響,統治者選擇如何對其完善?在北方民族的邊境威脅之下,南宋王朝選擇如何應對,采取了怎樣的措施?通過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組織學生對歷史進行解釋,不斷接近宋代歷史的真相,鍛煉其歷史解釋能力。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學生討論對宋代歷史的已有印象,補充展示《清明上河圖》、宋代的火藥箭、泥活字板和指南針的圖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宋代在民族關系上又是怎樣的局面”。??n設計意圖:學生對于宋代的歷史已有一定印象,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學生能夠提到宋代的經濟發達、科技水平較高。通過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展示“北宋、遼、西夏對峙圖”,概述北宋為緩解遼、西夏的邊境威脅所采取的措施,引發學生思考:“宋代作為一個經濟、科技如此發達的朝代,為何在民族關系上處于守勢地位”。n設計意圖:通過設置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讓學生意識到,宋代的這一系列措施的產生與宋朝初年就定下的基本方針是密不可分的,從而導入新課。【講授新知】展示本課線索:王朝的選擇——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設計意圖:宋朝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矛盾”,正是因為其在建立之初就設定了一系列基本方針,也就是這個王朝在面臨國家重大問題時做出的選擇。以“王朝的選擇”為線索,串聯整課內容,便于構建本課知識框架。選擇一:專制集權的加強1.建立王朝展示《雪夜訪普圖》,指出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在趙普的建議之下,選擇先向南后向北的策略,實現王朝的局部統一。n設計意圖:借用課本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將北宋建立之初是如何結束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筆帶過,保證學生在理解宋代歷史整體脈絡的同時,有詳有略,突出重點,便于理解、記憶。2.強化專制①展示材料——宋太祖問策趙普,請同學閱讀課本,找出宋初削弱地方權力的措施,并回答。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惟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司馬光《涑水紀聞》n設計意圖:通過對話的方式,降低材料解讀的難度,節省閱讀時間。通過閱讀課本,將知識點落實到課本中,保證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材料概括能力。②分別展示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請同學閱讀課本后,結合示意圖,分析宋初是怎樣分散各級機構權力的。n設計意圖:以示意圖的方式,將課本知識結構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通過請同學敘述宋初是如何分散各級機構權力的,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證課堂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③帶領學生概括上述措施體現了宋初統治者怎樣的治國方針,形成板書。n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宋初削弱地方權力、分散各級事權、堅持崇文抑武的一系列措施,在此基礎上概括宋初統治者的治國方針,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歸納、概括能力。3.評價措施:展示三則材料,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討論宋初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并進行結論分享。材料一: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召而歸之京師。?????????????????????????????????????——范祖禹《范太史集》材料二: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募兵過濫導致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累增至120余萬,軍費隨之惡性膨脹,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三:將帥和士兵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沒有凝聚力,主帥對士兵的素質、裝備、數量、訓練全不了解。每遇戰斗,各級將領往往議而不決,……自然無法取得勝利。???????????????????????????——林航《北宋兵制的特點及其消極作用》設問: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有何影響?n設計意圖:借助歷史史料對比分析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對歷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培養學生的理解材料和提煉觀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性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選擇二:杯水車薪的變革引導學生思考,在宋初強干弱枝、分散事權、崇文抑武的方針影響下,國家陷入積貧積弱的局面,為此國家該走向何處?又面臨著何種選擇?n設計意圖: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站在宋代特定的歷史情境下思考,呼應本課線索“王朝的選擇”,同時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1.變法概況:組織學生觀看王安石變法相關視頻,概述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概括得出:王安石變法目的為富國強兵。n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知識素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優化課堂設計。同時,視頻的形式,能夠生動直觀地展示知識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2.變法效果:展示材料,組織學生活動:王安石變法為何沒有達到強兵的效果?n設計意圖:借助表格數據,將宋神宗年間的兵額數和宋朝開年的兵額數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王安石變法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宋初的基本方針,理解王安石變法沒有實現強兵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呈現故事,豐富材料形式,吸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選擇三:“基本國策”的延續概述: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退保南方,建立南宋政權。進而追問,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是選擇揮師北上,還是屈居一隅?n設計意圖: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串聯整課,呼應本課線索“王朝的選擇”,便于學生構建兩宋時期歷史的整體框架。呈現四則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宋高宗對岳飛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何會發生如此轉變?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滅,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1134年)“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1137年)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軍事張宗元權湖北、京西宣撫判官,實監其(岳飛)軍。1142年,宋高宗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宋史·卷二十八》n設計意圖: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材料,培養學生對比分析材料的能力,深化對材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和追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升華領悟】梳理本課脈絡,形成知識小結:是在這種“內外皆柔”的政策之下,宋朝維護王朝內部的穩定,但也導致了其在民族關系上處于守勢地位。展示材料,并進一步追問:宋朝這種“內外皆柔”的政策有何利弊?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享討論結果。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葉適《水心別集》公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換來雙方長期的緩和局面,因此,北宋于1004年復置雄州榷場……“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楊帆《北宋雄州榷場初探》n設計意圖:梳理脈絡,建構起知識的整體框架。通過提供不同角度的材料,提升學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形成對北宋歷史的客觀認識,進而理解北宋作為一個經濟、科技如此發達的朝代,在民族關系上處于守勢地位的深層因果關系。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課堂效率。總結全課,呈現鄧小南教授對宋代歷史的評價,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北宋歷史。宋代處于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期,它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并不是中國史上國勢最強勁的時期。但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牽動,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鄧小南n設計意圖:通過辯證地評價宋代歷史,引導學生在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基礎上,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八.教學評價1.評價目標能夠知道兩宋時期的政治、軍事措施,掌握重要事件的經過及結果,了解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狀況,形成知識框架。能夠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運用相關歷史屬于,對宋代的政治、軍事措施所產生的影響作出解釋,形成對宋代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認識。2.評價方法課上以學生互評為主,課后組織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3.評價過程經過整節課的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北宋的基本方針對宋代歷史的影響,并進行展示。展示后,由學生互評。課后,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撰寫評價宋代專制集權措施的小論文。九.教學反思本課的主題為“王朝的選擇”,主要學習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強化專制統治的措施,以及其反映出來的治國方針,繼而探究這一系列措施、方針在隨后的宋代歷史中得到了怎樣的延續,產生了何種影響。學生需要通過本課的學習,參與課堂,培養解讀史料、解釋歷史的能力,最終形成對兩宋歷史的正確認識。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盡量做到:將學生活動貫穿始終,強化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宋代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為何沒有達到強兵目的等,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我還引用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例如《宋史》、《涑水紀聞》等文獻專著及課本的已有材料,讓學生“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但從課程設計和實踐效果看,本課只提供了一種處理新教材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有更多的嘗試。其一,宏觀感知歷史。本課是以兩宋時期的歷史發展為視角,聚焦宋代的專制集權措施,探究宋代歷史的發展脈絡,引導學生感受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鮮明特點,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宋代歷史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而另一種思路則是,橫向比較宋代與其他不同時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措施,由此看待宋代專制集權措施的特點。這種角度從另一個側面幫助學生感受歷史的縱深,并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更為清楚地認識不同朝代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異同,感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過程,從而形成對歷史的宏觀感知。其二,辯證理解歷史。在本課的教學中,以“王朝的選擇”為線索,側重分析宋初的基本方針對宋代歷史的深遠影響,強調了其中的負面影響,即造成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并以此為線索,貫穿整課。但事實上,歷史敘述具有開放性。這些基本方針雖然產生了一定消極作用,但也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為了幫助學生辯證理解歷史,在本課的結尾部分,我引用了南宋學者葉適的話,認為宋代“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引導學生思考其“內外皆柔”的措施究竟給宋代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并輔以北宋雄州榷場的相關資料和宋代文人大家的畫像,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開放性討論。其三,多元敘述歷史。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極具特色的一個朝代。對于宋代歷史的分析和評判,學生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對于如何評價宋代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乃至分析王安石變法未能強兵的原因,本課采取的方法是,教師列舉諸多史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事實上,高中生的歷史學習需要多閱讀、多積累,而這些閱讀的素材可以由教師提供,也應當有學生進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的過程。但由于時間限制,學生缺乏搜集史料的過程,在討論過后,也只能通過簡短的課堂發言進行敘述,分享討論結果。為此,本課在課后布置了撰寫小論文的作業,深化其理解的宋代歷史。此外,關于這一問題,可能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學生可以進行更多研究性學習,通過制作思維導圖、撰寫歷史小論文、編排歷史劇等形式,將其理解的宋代歷史描述出來,生動形象地揭示宋代經濟、科技之發達和民族關系處于劣勢這對矛盾背后深層的因果關系。這些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史料去偽存真的實證意識,以及鍛煉其解釋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的能力。(共19張PPT)宋代歷史初認識“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指南針火藥箭北宋泥活字版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宋代歷史初認識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歲幣”“歲賜”王朝的選擇——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選擇一:專制集權的加強選擇二:杯水車薪的變革選擇三:“基本國策”的延續《雪夜訪普圖》(局部)選擇一:專制集權的加強960年建立963年滅963年滅965年滅975年滅978年獻土978年獻土971年滅979年滅材料出自:《宋史·趙普傳》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宋初是怎樣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材料出自:司馬光《涑水紀聞》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惟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財政行政軍政監察皇帝三司中書門下(政事堂)樞密院臺諫三司使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御史中丞知諫院御前會議參知政事(副相)宋初是怎樣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樞密副使(執政)四監司分散各級機構權力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梁溪全集》卷43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宋初是怎樣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抑制武將勢力,抬高文官地位宋初是怎樣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上述措施反映的宋初統治者怎樣的治國方針:強干弱枝分散事權崇文抑武材料一: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召而歸之京師。——范祖禹《范太史集》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有何影響?思考·討論強化專制集權,維護國家安定;材料二: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募兵過濫導致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累增至120余萬,軍費隨之惡性膨脹,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中外歷史綱要·上》朝廷負擔沉重,財政狀況日益惡化。軍隊多而不精,管理混亂。積貧積弱材料三:將帥和士兵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沒有凝聚力,主帥對士兵的素質、裝備、數量、訓練全不了解。每遇戰斗,各級將領往往議而不決,……自然無法取得勝利。——林航《北宋兵制的特點及其消極作用》小組合作學習分工建議:小組長—根據組員特長分配任務。推動者—推動討論深入開展,勇于發言。書記員—負責概括、記錄討論內容。發言人—負責解說本組觀點。范仲淹(989~1052)王安石(1021~1086)(宋仁宗)慶歷新政選擇二:杯水車薪的變革(宋神宗)1069年,熙寧變法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兵農合一)富國強兵王安石(1021~1086)熙寧六年(1072年)散發的青苗錢回收13,965,459(貫匹石兩),利息錢為2,920,000(貫匹石兩)…熙寧九年全國共收免役財賦10,414,553(貫匹石兩)……熙寧五年(1071年)軍隊改革,軍隊總數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裁減了八十萬人,相應的,軍費也節省下13,000,000貫有余。——《以富國為目的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沒能使北宋強大?》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王安石變法效果如何?元豐四年、五年,宋夏之間兩次大戰,宋軍中義勇、保甲約占一半,這兩場戰爭都以宋軍敗北、死傷數十萬人而告結束……——吳巨洪《淺談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啟示》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北宋禁軍、廂軍兵額數(部分)(單位:萬人)數據來源:朱舸《兵制對北宋國防開支及軍事實力的影響》王安石變法為何沒有達到強兵的效果?探究·思考(熙寧元年)王韶曾上書提議對邊境進行治理。宋神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改任著作佐郎。經略使李師中說:“王韶這樣做是想侵占邊境的弓箭手的田地,他又打算將市易司移到古渭,我擔心這樣會搞得得不償失。”王安石支持王韶的意見,為此罷免了李師中,讓竇舜卿接替他,并派李若愚對此事進行調查。——宋史·卷三百二十八選擇三:“基本國策”的延續(1134年)“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宋高宗的態度為何發生轉變?材料出自:《宋史·卷二十八》宋高宗《賜岳飛書》1142年,宋高宗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1137年)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軍事張宗元權湖北、京西宣撫判官,實監其(岳飛)軍。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滅,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1141年,紹興和議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葉適《水心別集》公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換來雙方長期的緩和局面,因此,北宋于1004年復置雄州榷場……“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楊帆《北宋雄州榷場初探》宋代歷史再認識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蘇東坡歐陽修文天祥宋代處于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期,它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并不是中國史上國勢最強勁的時期。但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牽動,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鄧小南謝謝--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必修上+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wmv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pptx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