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 戊戌變法 導入語: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也是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的歷史。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嚴重。此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過哪些努力?其結果如何? 創設情境:假如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 教師總結: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讓我們穿越時空重溫這一歷史中的節點。 知識精講: 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一)公車上書 (公車: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以“公車”泛指舉人進京應試。公車上書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1. 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 2. 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等 康有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敗的經歷對其有很大的刺激。有曾經在香港、上海等外國人管轄的地方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他看到了這優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從此萌發在中國實現政治變革、實現資本主義的理想。 康有為起草了上皇帝萬言書,聯合十八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000 多人簽名,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請求都察院將上書代呈光緒皇帝。 3. 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等。 4. 結果及影響:上書遭到拒絕。“公車上書”雖然沒有成功,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卻將它印發全國,引起了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19世紀末的中國,是一個亂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整個中國被眾多帝國主義國家張牙舞爪的撕裂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隨著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二)維新派的主要活動 1. 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 2. 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 梁啟超:少年聰慧,12歲考中秀才,十六歲中舉,可謂少年得志,一條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啟超面前鋪就。然而,17歲時在萬木草堂結識了康有為之后,即拜康有為為師,結成了“秀才先生、舉人弟子”的曠世情緣,從此,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梁啟超知識淵博,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一生勤奮,著述宏富,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也有人稱他為“舊時代的士大夫,新時代的啟蒙者”。 《變法通議》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夕撰寫的一組政論文章。在《時務報》上連載,使《時務報》在眾多報刊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維新派刊物,梁啟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的美譽。 《變法通議》論證中國社會變則存,不變則亡;只有改良現行的腐朽官僚體制和科舉取士制度,興辦新式學校培養變法人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制度的弊端,維護清朝的政治統治。本書是近代中國最為系統全面的向國民宣揚維新變法主張的著作,從理論上深入闡述了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種、保國、保教的作用,成為晚清政壇上名聲最大的宣傳著作,是維新變法時期宣傳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幟。 3. 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戰”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譯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啟蒙譯著。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嚴復等在津創辦的《國聞報》,是維新派創辦的第一家日報。嚴復在《國聞報》上介紹了《天演論》。他特別強調“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論觀點。嚴復認為,國家只有實行變法,才能由弱轉強,這樣才符合進化的規律,否則將會走向滅亡。成為中國傳媒宣傳維新變法的最重要陣地之一,與上海《時務報》分掌南北輿論界的領導地位。 二、百日維新 (一)背景 1. 國際背景 (1)經濟 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后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后,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2)政治 19世紀后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范。 2. 國內背景 (1)社會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后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范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2)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3)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4)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康有為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光緒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 (二)時間 1898年6月——9月 (三)開始的標志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變法從此日開始。 (四)內容及影響 內容 影響 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維新人士參與政治,打擊了封建官僚,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學堂 有利于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加強軍隊戰斗力,抵抗外來侵略 (五)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使百日維新失敗。 1. 戊戌政變的原因:變法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 2. 戊戌政變的過程: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率衛隊囚禁光緒帝于瀛臺,發動了政變。隨后,搜捕維新人士,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于9月28日斬于菜市口,被稱為“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變宣告了百日維新的結束,導致晚清政局發生重大轉折,是近代史上劃時代的歷史事件。 由于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使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但是戊戌變法有其積極意義。 三、戊戌變法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對資本主義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四、總結提升 1. 知識梳理: 康梁上書變法興,戊戌變法“百日行”,慈禧政變誅“維新”,愛國悲劇警后人。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奮斗。 2. 易錯點撥 (1)戊戌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變法,也叫“百日維新”(103天)。 戊戌政變: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殘酷鎮壓維新派的政變。 (2)戊戌變法爆發的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3)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典例剖析: 例題1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做出決定創辦這一學府是在( ) A. 洋務運動期間 B. 戊戌變法期間 C. 辛亥革命期間 D. 新文化運動期間 思路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在北京創立的,屬于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維新失敗后被保留下來,成為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稱北京大學,故選B。 答案:B 例題2 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并推行“百日維新”的是( ) A. 咸豐帝 B. 慈禧太后 C. 宣統帝 D. 光緒帝 思路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對民族危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圖強,光緒帝表示不做“亡國之君”,并推行“百日維新”,D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 答案:D 例題3 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的共同點有( ) ①都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運動 ②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 ③都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④都竭力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思路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領導的不是資產階級;戊戌變法企圖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故排除①②,選B。 答案:B 探究與思考: 戊戌變法雖然過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風余韻至今猶存。如果把中國現代化道路比作一條環環相扣的漫長鏈條,那么,戊戌變法就是其始端不遠處的重要一環。閱讀下列材料: 祖宗崇拜和“華夏中心”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祖宗崇拜將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難,……在近代變革與守舊的理論斗爭和文化沖突中,主變者一直沒有建立起系統的變革理論體系,沒有真正突破傳統話語,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勢,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頤《維新的挫頓》 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變法的內容和策略上,而在于當時沒有出現一個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 ——李喜所《略談戊戌變法的“保守”與“激進”》 上面兩段材料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視角有何不同?你認為哪則材料的分析更為合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分析:第一段:傳統文化的影響(歷史原因)。第二段:整體的社會環境(現實原因)。 第二段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戊戌變法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里,其失敗是必然的。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同步練習: (答題時間:30分鐘) 1. 這一時期,“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現象蔚然成風,以建立近代國家為指向的“國民”“國權”“國恥”等名詞成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國自強”成為思想界的共識。材料所描述的現象應出現在( ) A. 鴉片戰爭時期 B. 洋務運動時期 C. 維新變法時期 D. 新文化運動時期 2. 在戊戌變法內容中,對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有利的是( ) A. 改革政府機構,任用維新人士 B.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C. 開辦新式學堂,傳播新思想 D. 訓練新式軍隊 3. 戊戌變法時期,在獄中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詩句,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的仁人志士是( ) A. 蔡鍔 B. 梁啟超 C. 康有為 D. 譚嗣同 4. 給下面一列圖片擬定最貼切的歷史主題是( ) A. 抗爭——中國人民擺脫外來的侵略 B. 探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C. 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淵 D. 復興——中華民族崛起之路 5. 下列關于戊戌變法性質表述準確的是( ) ①地主階級發起的失敗的自救運動 ②資產階級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③資產階級發起的革命運動 ④它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敘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的一段話為“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長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啟超敘述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 ) A. 比較中日近代化異同 B. 說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 C. 批評洋務派的活動 D. 尋找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歷史原因 7.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思潮——洋務運動,維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興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歷史主流。洋務思潮的最大功績在于( ) A. 它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B. 它培養了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C. 它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D. 它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增長 8. 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之法是用來治理祖宗的領土的。今天祖宗的領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還有什么用呢?就拿總理衙門來說,祖宗的法里并沒有,是最近這些年跟洋人打交道才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 ——康有為 材料二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同盟會革命綱領》 回答問題: (1)材料一、二分別出自何政治派別的觀點?他們分別領導了什么運動?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救國方式有何不同? (3)他們各自的政治目標是什么? 答案: 1. C 解析:從題干材料“以建立近代式國家為指向的“國民”“國權”“國恥”等名詞成為流行的政治概念”可以得出,這時期向西方學習以建立近代國家為主要內容,從而得出這一現象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AB不學西方的政治制度;D項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C符合題意,故選C。 2. 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 改革政府機構,任用維新人士是政治方面的措施;B.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是經濟方面的措施,符合題干要求;C. 開辦新式學堂,傳播新思想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D. 訓練新式軍隊是軍事方面的政策,都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應該排除,故選B。 3. D 解析: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在獄中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詩句,所以答案選D。 4. B 解析:《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著名的維新派報紙,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與戊戌變法有密切關系;《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與辛亥革命有密切關系;《新青年》雜志的創辦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綜合分析這三次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中的三個重要歷程。 5. D 解析: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它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故選D。 6. B 解析:梁啟超敘述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說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故選B。 7. C 解析:洋務思潮的最大功績在于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拉動了中國現代科技思潮的萌發,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給國人思想意識極大震撼,加速封建制度瓦解,故本題選C。 8. (1)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2)材料一的救國方式是變法、改革;材料二的方式是革命。 (3)材料一的目標是維護清朝統治,(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材料二的目標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解析:(1)本題考查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屬運用層面的要求,有一定難度。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二分別出自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觀點;他們分別領導的運動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救國方式的不同是材料一的救國方式是變法、改革;材料二的方式是革命。 (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他們各自的政治目標是材料一的目標是維護清朝統治,(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材料二的目標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