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知識精講: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一)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曾用過中山樵的名字,后來人們都叫他孫中山。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操勞一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 (二)少年志向 1875年(清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他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并自命為洪秀全第二。他常常思考著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國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上書改革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這次求見李鴻章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使孫中山對改良救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從此踏上了資產階級救國的道路。 (四)建立革命團體 孫中山從上海啟航,經日本抵檀香山。他在檀香山愛國華僑中間,宣傳反清革命,獲得了積極的響應。11月,孫中山創立興中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杜d中會章程》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險惡用心,譴責了清朝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辱國喪師、荼毒蒼生,說明興中會是為聯絡中外華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而設。入會的人要秘密宣誓,其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從此,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開始興起了。 (五)發動武裝起義 興中會為踐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誓言,剛一成立,就集中精力籌劃發動廣州起義,試圖以武力徹底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起義由陸皓東制作青天白日旗為旗幟,決定以“除暴安良”為號召,臂纏紅帶為暗號。起義計劃遭到破壞。清朝政府大肆捕殺革命黨人,陸皓東、朱貴全、丘四等被殺,程奎光入獄,孫中山、楊衢云等均被懸賞通緝。 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雖然沒能成功,但卻開革命黨人武裝推翻滿清政府之先河。從此以后,革命黨人就沒有停止過戰斗,直至專制打倒,共和締造。 革命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一)同盟會的建立 1. 背景: (1)民族危機加深: ①經濟上:加強掠奪,特別是掠奪路礦權,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落后。 ②政治上:帝國主義“以華制華”扶植清政府。 (2)思想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 (4)孫中山先生個人空前的作用和威望。 2. 建立: 名稱 時間 地點 人物 刊物 性質 中國同盟會 1905年 日本 東京 孫中山 《民報》 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韃虜”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膀尦^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這也就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改革土地制度。 4. 意義:同盟會的成立基本上結束了各革命團體分散斗爭的局面,使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和明確的奮斗目標。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式的發展。 (二)三民主義 1. 提出: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了“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 2. 意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三、總結提升 1. 知識梳理 2. 易錯點撥 (1)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2)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3)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主義。 典例剖析: 例題1 1905年有人在演講中說:“若單說立憲,此時全國的大權都落在人家手里,我們要立憲,也是要從人家手里奪來。與其能奪來成立憲國,又何必不奪來成共和國呢?”這位演講者是( ) A.康有為 B.譚嗣同 C.孫中山 D.胡適 思路分析:從材料信息“與其能奪來成立憲國,又何必不奪來成共和國呢”來看,演講者強調實行立憲不如成立共和國。故持此觀點的應是孫中山。康有為、譚嗣同主張立憲;胡適的重大貢獻主要是對文學革命的貢獻。 答案:C 例題2 孫中山曾說:“有了這種以養民為目的的好主義,從前不好的資本主義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夠馬上推翻?!痹摱尾牧媳砻鲗O中山 ( ) A.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公平的根源 B.放棄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信念 C.主張用民生主義改良資本主義 D.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 思路分析:依據材料“以養民為目的的好主義”“不能夠馬上推翻”可以看出,孫中山認識到了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弊端,設想通過民生主義加以改進,但并不主張推翻它。A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B、D不符合史實。 答案:C 例題3 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說:“這是孫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遺產。也是當時最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張,但在百年之后卻成為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重問題?!边@段話評論的是?( )???????????????????????????????? A.民族主義???????? B.民生主義????????? C.民權主義???????? D.民主主義 思路分析:題干強調的是“百年之后卻成為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重問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等,都不能成為當今世界的最為緊要的問題,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問題是民生問題。故選B。 答案:B 探究與思考: “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推翻清朝統治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改革土地制度 《民 報》發 刊 詞 推翻清朝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人足” 分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同步練習: (答題時間:30分鐘) 1. 以下是某同學收集到的孫中山年譜的一部分 1894年11月,通過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會員發展到一百多人 1899年,孫中山為自己親手編寫的《支那現勢地圖》作序 1902年,孫中山在東京囑留學生劉成禹撰《太平天國戰史》(該書1904年在東京發行) 1905年春,與嚴復辯論,堅持認為革命才是改革中國政治的良方 1905年11月29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正式發行 以上活動,表明孫中山( ) A. 完成了推翻清朝的準備工作 B. 注重革命宣傳與輿論斗爭 C. 實現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 D. 追求民權為本的大同理念 2. 孫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臨終前還在遺囑中告誡革命黨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 袁世凱統治還沒被推翻 B. 北伐戰爭還沒進行 C. 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還沒完成 D. 三民主義還沒實現 3. “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該事件( ) ①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②啟發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③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④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 ⑤促使社會習俗發生很大變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4. 在歷史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的區別問題。歷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結論。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 1895年康有為和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 B. 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 C.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D. 新文化運動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 5.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50周年誕辰紀念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在于( ) A. 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B. 推翻了封建制度 C.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6.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里的“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 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B. 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 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7. 2016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05周年,如果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出一期板報,請在下列內容中選取可用素材并按順序排列?。ā 。?①成立中國同盟會 ②公車上書 ③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④武昌起義 ⑤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 ①④⑤③ B. ②①④③⑤ C. ①④③⑤ D. ②①④⑤③ 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強”的音符日益響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間成為中國為實現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復興之路》(上) 材料二 圖1 圖2 (1)材料一中“實現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運動?其開展了哪些實踐活動? (2)材料二中,把圖1的主張變為實踐的政治運動是什么? 孫中山把圖2中“革命綱領”闡發為什么思想? 答案: 1. B 解析:依據圖表所給信息 “起草的《興中會章程》”、“親手編寫的《支那現勢地圖》作序”、“在東京囑留學生劉成禹撰《太平天國戰史》”、“與嚴復辯論,堅持認為革命才是改革中國政治的良方,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正式發行”,這些都是對革命的宣傳與輿論的斗爭,B項符合題意;A項“完成了推翻清朝的準備工作”是不完整的,因為辛亥革命的準備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題干中的內容只是準備工作中的一部分;C項“實現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實現的,不符合題意;D項與題干無關。由此分析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 2. 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卻沒有改變國家性質,只是趕跑了一個皇帝,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所以答案C符合要求。 3. D 解析:“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笔侵肝洳鹆x或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使社會習俗發生很大變化。①項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不符合題意;②項新文化運動啟發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不符合題意;排除①②,故選D。 4. C 解析:歷史現象是純對歷史事件的表述,而歷史結論是對歷史事件的評論。A項1895年康有為和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B項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D項新文化運動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都屬于純表述;C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屬于評論,故選C。 5. 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這充分體現的是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由此可知,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 6. 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這是思想方面的意義,由此可知,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 7. C 解析:①項成立中國同盟會是1905年,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與辛亥革命有關; ②項公車上書是1895年,為戊戌變法運動揭開了序幕,與辛亥革命無關;③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是1912元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④項武昌起義是1911年,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因此武昌起義,也叫辛亥革命;⑤項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中華民國的法律性文件。按時間順序排列與辛亥革命有關的素材,正確的是①④③⑤,故選C。 點睛:表面上看是考查時間問題,根據題干要求還要選擇與辛亥革命有關的素材,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問題。首先選擇與辛亥革命有關的素材是,成立中國同盟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武昌起義、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然后再記憶這四個事件的時間,得出正確答案C。 9.(1)洋務運動(1分) 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創辦近代民用工業;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4分) (2)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1分);三民主義(或民族、民權、民生)(1分) 解析:(1)此問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認真閱讀材料,可以從材料中找出關鍵信息:清政府中……“自強”,“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間成為中國為實現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意思是清政府提出自強,并為此進行了三四十年的努力。這是中國為實現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通過這些特征結合課本所學可判斷出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創辦了近代民用工業;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是中國近代化探索中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次。 (2)此問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通過圖1的文字,可以得到兩點信息:a. 變法是天下必須都要進行的公理。B. 梁啟超主張變法。結合課本所學,與此相關的是戊戌變法。主張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圖2是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孫中山把它闡述為三民主義,也就是民族、民權、民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