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視頻導入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秦始皇——翦伯贊亂世稱雄,結束紛爭革故鼎新,奠定基礎苛政猛虎,潰如決堤錄目亂世稱雄,結束紛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材料1《孟子·離婁上》中所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趙長平之戰,趙軍先后死亡達45萬人,秦軍也死亡過半,史學家呂思勉大師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到25萬人。概括材料一中的現象,并分析該現象對秦統一產生的影響。現象: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影響:人民渴望和平、統一,統一是民心所向“商鞅變法”李斯上《諫逐客書》亂世稱雄,結束紛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材料2思考:圖中所示的兩個事件與秦統一存在怎樣的關系?商鞅變法使秦日益強盛改變了嬴政的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思考:除此之外,秦朝的統一還有哪些其他原因呢?商鞅變法民心所向經濟要求秦王個人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天時)使秦日益強盛。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人和)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人和)統一原因亂世稱雄,結束紛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地理優越秦地處西邊,遠離中原多戰之地,可相對從容的進行變法強國;也可采用遠交近攻的統一戰略。(地利)統一時機漸趨成熟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8年滅趙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秦楚齊韓趙魏燕壽春臨淄邯鄲大梁鄭薊勃海海東河水水汾咸陽秦前221年秦滅六國策略:遠交近攻“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學者夏曾佑亂世稱雄,結束紛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革故鼎新,奠定基礎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法律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西南夷統一車軌、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焚書坑儒鞏固統一措施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通過下面幾組材料,比較秦朝前后中國的變化,分析秦朝到底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拓展探究: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請比較前后兩幅地圖有什么變化?材料1疆域由分裂到統一并擴大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秦朝郡縣制的實行,使得政令在全國范圍內暢通無阻,提高了行政效率。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各級行政區域,且各級行政長官由皇帝任免,保障各級權力可以一統于皇帝本人……郡縣制使地方政權集中于中央,進而為皇帝獨攬權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郡縣制最終內化為中華帝制的基本組成部分。——劉明輝《試論“一”政治思維對秦帝制初創之影響》材料2請思考:這是哪個方面的什么變化?由宗法分封制到郡縣制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材料三:秦始皇“焚書坑儒”標志著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專制、禁錮轉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焚書坑儒”昭示秦帝國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實質是文化專制。——李禹階《秦始皇“焚書坑儒”新論——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沖突與演變論》請結合材料三說明秦朝前后思想方面的變化材料3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材料4兩段視頻體現了秦朝建立前后什么變化呢?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思考:兩段視頻體現了秦朝建立前后什么變化呢?為什么視頻2中女主人公兩次抓藥遭到拒絕?秦朝前后中國的變化疆域由分裂到統一并擴大由宗法分封制到郡縣制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通過比較秦朝前后中國的變化,分析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1)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2)秦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3)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所沿用。(4)秦的統一,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交融。苛政猛虎,潰如決堤結合圖片和材料,請同學們思考回答秦暴政的表現及影響。材料一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修筑長城焚書坑儒材料二“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史記?李斯列傳》“囹圄成市,赭衣塞道。”——《漢書?刑法志》影響:秦的暴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大興土木,徭役繁重焚書坑儒秦朝實行嚴刑峻法苛政猛虎,潰如決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發赴漁陽(郡治在今北京密云西南)戍邊的900名士兵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時抵達指定地點。而秦法規定,失期要判處斬首之刑。農民出身,在戍卒中擔任屯長的陳勝和吳廣,商議在“天下苦秦久矣”的社會背景下舉兵反抗秦的暴政。——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材料一材料二項梁、項羽出身于楚國舊貴族,項氏世代為楚將,封于項(河南項城東北),遂以項為氏。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項梁因犯罪,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江蘇蘇州)。公元前209年9月,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吳縣,項梁、項羽二人殺死會稽郡守,響應起義,得精兵8000人,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羽為裨將。——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中出現了哪些反秦斗爭?陳勝、吳廣起義;項羽起義對作為農民的陳勝吳廣因對秦朝暴政的不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而作為貴族出生項羽為何會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呢?苛政猛虎,潰如決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苛政猛虎,潰如決堤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之后項羽和劉邦進行了長達4年的楚漢之爭。1、鞏固統一的措施2、統一的歷史意義1、秦統一的原因2、秦統一的過程本課內容亂世稱雄結束紛爭革故鼎新奠定基礎1、秦滅亡的原因2、秦滅亡的概況苛政猛虎潰如決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秦始皇開創了統一中國的萬世偉業,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滅亡。可見,在秦朝強大表面的背后,隱藏著眾多的社會矛盾。統治者的暴政和人民隱忍的韌度,東方六國和秦國積累的仇恨,長期的戰爭和發展經濟的背離,刑罰和道德的不同功用,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處理,不同文化鴻溝的撫平等,這些矛盾都需要如履薄冰地處理。但當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當理智被欲望所代替,當反抗力量匯聚成洪流,衰亡就會成為歷史的必然。總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1.戰國時期,“天下九州”的觀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華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與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荊州、東南的揚州趨向平行、平等。這一變化表明( )A.天下一統的整體觀念正式形成???B.華夏與蠻夷之間存在文化沖突C.內近外疏的正統觀念已經動搖???D.趨向統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備2.史書記載某朝疆域:“東至還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該朝代是( )A.周????B.秦????C.漢?????D.唐隨堂小練DB3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設郡36(后增至41),設縣約1000左右。郡的最高長官是郡守,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縣的最高長官為縣令或縣長,縣以下設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調動,不能世襲。以此可見,郡縣制與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別是(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監察體系???B.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C.確立了以貴族世襲為特征的地方機構D.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隨堂小練D4.下圖是國家博物館“秦漢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肅天水的“秦銅詔權”(砝碼),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這件文物不可以()A.作為研究秦朝歷史第一手資料???B.用來研究秦朝三公的設置問題???C.用來研究秦朝衡器的標準問題????D.用來研究秦朝的文字統一問題隨堂小練B5.費正清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說:“它在質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為‘革命’,雖然這‘革命’是從上面推行,而不是從下面推動的。這個成就,并沒有由反秦的農民起義造成的政權所轉移,它才是古代中國的真正革命。”這場革命( )A.極大增強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決君主專制的決策弊端C.延續了貴族血緣政治的傳統?????D.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隨堂小練D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秦朝統治者完全無視人民的意愿,不顧人民的死活,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終使秦王朝被農民起義的浪潮所吞并。秦朝的覆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給統治者以極大的震撼,這使統治者不得不對民眾的力量與作用重新加以認識。歷史也充分證明,凡是強調以民為本,注重把對人民的盤剝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時代,往往會保持較為長久的繁榮和穩定。雖然由于地主階級的剝削本性,“以民為本”往往成為一種理論宣傳或政治理想,但民本思想畢竟承認了君和民的相對性,其力圖在不改變君主民仆地位的前提下,保持兩者的平衡、和諧,有利于君主自我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王紹東·《論“亡秦之鑒”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隨堂小練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同學們簡要說明秦朝滅亡給中國古代政治帶來了什么影響?試舉例說明。影響:重視人民意愿,強調民本思想。舉例:如西漢初年吸收秦亡教訓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材分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秦朝的統一,主要講了秦朝建立的背景和過程、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第二個子目——秦朝的暴政,主要講了秦朝暴政的表現與引發的社會矛盾;第三個子目——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的滅亡,主要講了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和楚漢之爭,基本根據課標組織的教材。所以本課核心內容是秦朝的統一和秦朝的滅亡。統一蘊涵豐富的家國情懷因素,統一與滅亡都凸顯民心的作用,又蘊涵豐富的唯物史觀因素。二、學情分析本課的學習主體是高一的學生,初中通史已學習過秦朝統一、鞏固與滅亡的過程,對本課主要史實已經具有基本的認知,初中歷史課堂也已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所以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本課的基礎,但另一方面,初中是開卷考試,學生剛進高中,對高中歷史知識的廣度、深度、落實方式、能力素養要求等還遠不適應,銜接過渡期內會有很多困難,教學是需注意這些的。三、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理解秦朝統一的原因,了解統一過程,掌握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正確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了解秦朝末年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并運用唯物史觀解讀秦朝崩潰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文本、史料閱讀與分析,概括秦朝統一的原因和過程,滲透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通過文本閱讀、地圖與圖片探究,文字資料的討論,利用綜合探究的手段引導學生概括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并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影響,滲透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通過材料探究,認識秦朝末年的社會矛盾與秦朝崩潰的原因,理解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滲透唯物史觀。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同時體會秦朝統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理解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難點: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五、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落實、探究與老師講解、引導相結合,發揮學生主體和老師主導作用,重點運用講解法、材料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比較法;全程滲透核心素養意識。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歌曲《瓊海溜》MV視頻。教師:這首歌非常好聽,講述瓊海人的日常,但內地人是一句也聽不懂的,那他們怎么知道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學生:(MV視頻含歌詞字幕)等類似回答教師:說明語言不同,但文字相同。中國統一文字這一偉大功績是秦朝實現的,秦朝初步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今天和大家一起走進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領略秦為何能夠一統山河,奠定中華民族根基,卻又為何歷經二世而亡。(二)講授新課中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始皇功不可沒。翦伯贊說:“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本課我們從“亂世稱雄,結束紛爭”、“革故鼎新,奠定基礎”、“苛政猛虎,潰如決堤”三個篇章來學習千古一帝如何創造一個統一王朝以及這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第一篇章“亂世稱雄,結束紛爭”上節課我們學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為何是秦國會于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的呢?請同學們先看下面兩則材料,看看與秦朝統一有何聯系。材料一:《孟子·離婁上》中所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趙長平之戰,趙軍先后死亡達45萬人,秦軍也死亡過半,史學家呂思勉大師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到25萬人。材料二:“商鞅變法”??????????????????????????李斯上《諫逐客書》教師:請同學們概括材料一中的現象,并分析該現象對秦統一產生的影響。學生:預計回答戰爭,死亡人數。(再引導學生歸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統一,統一是民心所向)教師:材料二中所示的商鞅變法與秦統一存在怎樣的關系?學生:(課本上有學生應該可以回答出“商鞅變法使秦日益強盛”)教師: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國力強大,戰士士氣高昂。出土的秦兵馬俑的士兵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沒有帶頭盔,盡管也有出土文物證明秦軍也有頭盔,但不戴頭盔已是常態,可見商鞅變法對秦軍戰斗士氣的影響。材料二中李斯為什么上《諫逐客書》,對秦王嬴政有什么影響?請同學們閱讀課本15頁“學思之窗”后回答。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預計學生會在“學思之窗”找到答案,原因“嬴政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影響“改變了嬴政的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教師:秦王在統治上求才若渴,不計出身,禮賢下士。如大將軍蒙恬是齊國人,國尉尉繚魏國人,就連李斯也來自楚國而不是秦國。得到眾多足智多謀的人士輔佐秦王如虎添翼,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那么秦朝的統一還有哪些其他原因呢?學生:預計可以從課本15頁找出其余答案。(予以適當鼓勵)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人和)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天時)3.從地理來看:秦地處西邊,遠離中原多戰之地,可相對從容的進行變法強國;也可采用遠交近攻的統一戰略。(地利)4.商鞅變法使秦日益強盛。5.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一大計。(人和)教師總結:從我們總結的原因來看,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符合人民意愿,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動態圖展現秦朝滅六國的順序與時間,咸陽位置。?韓→趙→魏→楚→燕→齊教師:萬事俱備,東風亦至,秦王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新的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開創了中華民族國家統一的新紀元。唐代詩人李白稱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學者夏曾佑曾經說過:“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那么秦朝到底確立了怎么的政治體制?秦的統一有什么意義?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篇章“革故鼎新,奠定基礎”。?第二篇章“革故鼎新,奠定基礎”教師:秦朝總體特點可以用影響深遠但卻曇花一現概括。而這兩個詞也正是課標和本課教材突出的核心內容。影響深遠,主要是指秦朝統一及其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深遠,曇花一現,主要是指秦朝暴政速亡,暴政速亡下一個子目再講,我們就影響深遠這個特點再展開探究。教師: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被統稱為“先秦”,可見秦朝本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朝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影響與秦的統一以及后續鞏固統一的措施密切相關,秦統一上一個子目已經學習,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多媒體展示的提綱,有條理的梳理秦朝為鞏固統一而采取的措施。多媒體展示秦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2.經濟:3.文化:4.軍事:學生結合課本,依據提綱自主梳理,老師總結:1.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法律(教師簡要介紹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2.經濟:統一車軌、貨幣、度量衡3.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4.軍事: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西南夷教師:接下來,我們結合剛才的梳理和多媒體材料對秦朝前后中國的變化進行一下探究,進一步認識秦朝到底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組織指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材料一:秦朝郡縣制的實行,使得政令在全國范圍內暢通無阻,提高了行政效率。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各級行政區域,且各級行政長官由皇帝任免,保障各級權力可以一統于皇帝本人……郡縣制使地方政權集中于中央,進而為皇帝獨攬權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郡縣制最終內化為中華帝制的基本組成部分。——劉明輝《試論“一”政治思維對秦帝制初創之影響》教師:請提取材料一圖中歷史信息學生:讀圖、思考、討論、回答,預計提到分裂統一、分封郡縣、疆域拓展教師:結合疆域結構和圖中文字信息引導、點評、總結,疆域由分裂到統一并擴大,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郡縣制。教師:這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制度--郡縣制和皇帝制。郡縣制的推行改變了分封制下權力無法集中到中央的問題,奠定了之后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使秦朝真正成為了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基礎,也就是為皇帝獨攬權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這里所說的“皇帝”,其實是秦朝統一后的一個創舉,設立皇帝制度其目的就是強化統治者的個人權威,強化一統局面。皇帝制度下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帝制度,加上書中提到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就是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疆域和政治上的統一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比如思想,看看材料三材料2:秦始皇“焚書坑儒”標志著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專制、禁錮轉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焚書坑儒”昭示秦帝國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實質是文化專制。——李禹階《秦始皇“焚書坑儒”新論——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沖突與演變論》教師:請結合材料三說明秦朝前后思想方面的變化學生回答(預計學生能回答到思想統一或思想文化專制)教師:稷下學宮體現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各學派根據時局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表現出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圍。而焚書坑儒本質上是統一思想,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所以,由思想文化比較自由到思想統一,加強思想文化專制成為封建國家常見做法,這有利于政治上的統一和集權,但也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甚至扼殺人們的思想。材料四:廣西出土秦朝半兩錢新聞視頻電視劇《羋月傳》視頻剪輯(主要情節內容:在秦國,主人公羋月讓奴婢拿著楚國人開出的一個藥方子藥鋪拿藥,可秦人根本看不懂藥方,后找個懂楚文的秦兵,可藥店掌柜看了藥方發現用量有差錯不給抓藥。)教師:材料四中兩個視頻內容涉及哪些秦朝統一后哪些方面發生的變化,為何第二個視頻中女主人公兩次抓藥遭到拒絕?學生:預計能回答出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予以適當鼓勵)??教師:如圖所示,秦統一后,在全國統一推廣文字--小篆,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并使用統一標準的度量衡,文字在剛上課時已經提到,在方言多元化背景下,統一文字對各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視頻1提到廣西出土半兩錢,秦朝政治重心在陜西咸陽,兩地相隔萬水千山,但統一后秦朝為鞏固統治,軍事上北擊匈奴,南統越族西南夷,使同一種貨幣推廣到非常邊遠的地區,側面反映出秦統一后各地各民族在經濟上的交流。視頻2反映的是度量衡問題,如圖二所示,統一后視頻中的情況就不會再發生,和統一貨幣一樣,加強了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總體上都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國家的鞏固,增強國家認同。教師:請同學們結合上述內容,概括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2)秦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3)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所沿用。(4)秦的統一,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教師過渡;秦的統一有如此深遠的意義本以為秦朝可以繼往開來,傳承萬代。但由于秦朝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以致秦二世而亡,王朝曇花一現。究竟所犯何錯,一起來看下一篇章。第三篇章“苛政猛虎,潰如決堤”。秦始皇在統一之后并沒有認識到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而是不斷滿足自己的私欲,實行暴政。而恰恰是因為暴政,才導致秦朝速亡。請同學們思考回答秦暴政的表現及影響。材料一:??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修筑長城?“焚書坑儒”材料二:“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史記?李斯列傳》;“囹圄成市,赭衣塞道。”——《漢書?刑法志》教師總結:秦朝在統一以后秦始皇不僅修建豪華宮殿供他享受,而且還為其死后準備了同樣富麗堂皇的陵墓,同時為了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南下,于是徭役征發無度,導致民怨沸騰;與此同時秦朝為了加強對人們的控制,實行“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秦的暴政激化了社會矛盾,醞釀著波濤洶涌的反秦斗爭。就讓我們走進秦朝末年反抗隊伍中,去感受那波瀾壯闊的畫面。材料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發赴漁陽(郡治在今北京密云西南)戍邊的900名士兵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時抵達指定地點。而秦法規定,失期要判處斬首之刑。農民出身,在戍卒中擔任屯長的陳勝和吳廣,商議在“天下苦秦久矣”的社會背景下舉兵反抗秦的暴政。——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材料二:項梁、項羽出身于楚國舊貴族,項氏世代為楚將,封于項(河南項城東北),遂以項為氏。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項梁因犯罪,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江蘇蘇州)。公元前209年9月,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吳縣,項梁、項羽二人殺死會稽郡守,響應起義,得精兵8000人,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羽為裨將。——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教師設問:材料中出現了哪些反秦斗爭?學生回答:應該可以答出“陳勝吳廣起義,項羽起義”教師:對作為農民的陳勝吳廣因對秦朝暴政的不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而作為貴族出生項羽為何會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呢?教師講述:秦滅六國后,將六國剩余貴族大部分遷移到咸陽。但這些人處于對秦王朝滅亡自己國家的仇恨,形成了強大的復國勢力,當機會來臨,他們毫不猶豫舉起反秦復國的旗幟。而六國故地的人民一方面忍受秦的暴政,另一方面處于對故國的懷念,也紛紛加入反秦隊伍。除了材料里的提到的反秦隊伍,包括秦朝基層官吏泗水亭長的劉邦也在沛縣舉起反秦旗幟,可見秦朝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最終于公元前207年,秦都城被劉邦軍隊攻破,秦朝二世而亡。教師設問:秦滅亡后是否就天下太平了呢?學生回答:閱讀課本后可以找出“劉邦與項羽進行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教師總結:秦始皇開創了統一中國的萬世偉業,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滅亡。可見,在秦朝強大表面的背后,隱藏著眾多的社會矛盾。統治者的暴政和人民隱忍的韌度,東方六國和秦國積累的仇恨,長期的戰爭和發展經濟的背離,刑罰和道德的不同功用,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處理,不同文化鴻溝的撫平等,這些矛盾都需要如履薄冰地處理。但當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當理智被欲望所代替,當反抗力量匯聚成洪流,衰亡就會成為歷史的必然。九、本課小結本課主要學習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這一偉大功績是秦朝創造的。秦朝給中華民族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家統一、疆域擴大而產生的安定與榮耀,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融合,給人民心理帶來強烈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但是秦朝的暴政卻與民心背道而馳,最終消失在秦末農民起義的浩大聲勢中。秦朝滅亡留下的深刻教訓也影響著后世,后面學習漢朝歷史時就會提到。十、板書設計一、“亂世稱雄,結束紛爭”1、秦統一的原因2、秦統一的過程二、“革故鼎新,奠定基礎”1、鞏固統一的措施2、統一的歷史意義三、“苛政猛虎,潰如決堤”1、滅亡的原因——秦的暴政2、滅亡的概況——秦末農民起義十一.備課反思本次備課是學校高中歷史科組全體成員集思廣益之下,精心制作,每一環節,每一細節都反復推敲,雖稱不上精品設計,但也是用心之作。接下來談談設計時的想法與感想。新課程剛剛開始實施,很多方面都處于摸索階段,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點、思路、資料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現行教材知識含量偏大,又突出核心素養,在知識落實標準、取舍尺度上都有很多讓人糾結的地方,比如課時安排,按高一常規課時,多數新課只能用一個課時完成,這對教材內容處理挑戰很大,對這些問題的思索還要繼續很久。整堂課設計,將課標要求相對較高的理解、認識、掌握的秦朝統一歷史意義和滅亡原因設為本課重點,發揮老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采用材料教學、探究式教學、比較教學等方法,以篇章整合形式進行突破,相對詳略得當,深度廣度適中,要點突出,全程滲透核心素養意識,并進行了模擬課堂仿真推演,制作過程中以打造一個適合以后新教材推廣后實際應用的備課標準和思路為目標。結合本次教學設計制作經驗與反思,我們將繼續選擇一些新的課題進一步研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44add6df046866efb66866a290d52d0.pptx 6.avi m4.avi 前半兩.mp4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