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一、背景分析本節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1章第2節,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更受到環境的影響。生物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環境。”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節,也是幫助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已經建構了“生物的多樣性使自然界生機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關概念。學生在生活中對環境影響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觀的認識,但不能準確表述環境是如何影響生物,生物是如何適應和改變環境的,也不能準確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本節課要幫助學生運用圖片或視頻、通過大量的生物對環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響的實例,從而認識到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初步建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這一基本生物學觀點。構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這一重要概念。并進一步理解“無休止地破壞環境必定會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一重要概念。二、重要概念《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在“生物與環境”主題部分,建議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本節課的重要概念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無休止地破壞環境必定會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構,涉及到以下三條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撐每條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實性知識,具體如下:A、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更受到環境的影響。A1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對環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性。A2環境中有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的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A4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B、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B1生物對環境造成的有益影響的實例B2生物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的實例C、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C1人類可以改善環境,也能破壞環境。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休止地破壞環境必定會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C2人類必須重新審視和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準則和消費觀念。概念圖:三、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影響,培養學生歸納和概括的科學思維。(2)通過觀察圖片,列舉實例證明由于環境的影響,使生物在形態、結構、生理等方面形成對環境的適應,明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對于生物的生存、發展是有益的,從而培養學生形成生物的結構和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這兩個重要的生命觀念。(3)通過觀看視頻和資料以及對社會的熱點新聞展開討論,總結生物對環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響,學會正確看待事物的兩面性,使學生形成批判性的科學思維。(4)明確人類作為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我們的某些活動或行為對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人類必須保護環境,培養其關注社會議題、參與環保實踐的社會責任。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關注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形成環保意識。教學難點:認同“生物和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觀點。認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點。五、設計思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的難度不大,而且學生對與環境問題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識儲備。因此本節課教學更重要的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情感上認同人類應該與環境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圍繞“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這一重要概念,設置有梯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遞進式思考。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生物和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課前學生通過收集生物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相關資料,了解目前環境的變化以及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教學中,以“大雁南飛,動物冬眠、換毛,螞蟻搬家,爭奪配偶,海葵與蟹”等為例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總結出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響著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同時又以“變色龍、飛蛾的保護色,竹節蟲和枯葉碟的擬態”等例子,得出在環境的影響下,生物為了生存,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接著以“森林凈化空氣、蚯蚓改良土壤、赤潮、外來物種入侵、人類活動”為例,解釋了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會影響和改變環境。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實例層層遞進、順理成章地構建起本節課“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這一重要概念。最后認識到人類許多不合理的活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并對此展開討論“我們應采取怎樣的行動來減少環境問題?”,從而形成保護環境,參與環保實踐這一重要觀念。板書設計采用概念圖的方式,將零散的概念和事實性的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六、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新課導入探索新知探索新知拓展延伸歸納整理情感升華【引導】達爾文進行了為期5年的航行,經過加拉帕格斯群島時發現了許多罕見的生物。例如該群島上的海鬣蜥和大陸上的鬣蜥有些不同。(播放海鬣蜥的視頻。)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要受到環境的影響,那么生物會反過來影響環境嗎?生物與環境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一)環境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提問】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中的哪些因素影響著海鬣蜥的生存和發展?【追問】由于這些環境因素影響,海鬣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醒學生從生物的形態、生理、習性方面觀察。)【歸納】我們可以將這些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的環境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提問】展示圖片,下列這些例子“大雁南飛,動物冬眠、換毛,不同的花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等”說明了哪些因素在影響著生物?【總結】它們都屬于非生物因素(板書)【提問】除了非生物因素能影響生物,生物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嗎?你能舉例嗎?【提問】展示圖片“螞蟻搬家,爭奪配偶,海葵與蟹……”同種或不同種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彼此相互影響,它們之間形成了什么關系呢?【總結】生物之間形成了(同種)種內互助、斗爭。(不同種)捕食、競爭、寄生、互惠互利的關系。(板書)【總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來自于環境,都能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所以它們都屬于生態因素(板書)。(二)生物適應環境【提問】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不斷進化,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以適應環境。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展示圖片“仙人掌、變色龍、飛蛾的保護色,竹節蟲和枯葉碟的擬態……”【總結】上述的例子都是生物為了生存,其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的表現。(三)生物影響和改變環境【提問】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嗎?“外來物種入侵,赤潮……”【提問】圖中展示的都是生物對環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追問】是不是生物只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請舉例。【總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生物可以改善環境,也可能破壞環境。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過渡】展示圖片,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污染。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作為在自然界具有特殊地位的人類,我們某些行為或者活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休止地破壞環境必定會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提問】人類活動對環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那么在生活中,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呢?【小結】環保應從身邊小事做起,一個小小的行為就能為保護環境作出貢獻。每人做到一小事,環境變好一大步。【回答】生物會影響環境【回答】陽光、空氣、水分會影響生物【回答】海鬣蜥的形態變了、皮膚鱗片顏色變了......【回答】受陽光、溫度、水分的影響。(尋找這些因素的共同點—都是非生物)它們都是非生物因素。【回答】生物會影響生物(舉例說明)【回答】吃與被吃、爭奪、寄生【回答】變色龍會根據外界環境改變顏色,竹節蟲模擬樹枝的形態,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回答】會造成影響。【回答】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生物在破壞環境。【回答】除了不好的影響,應該有其他的影響吧(猜測),比如森林里新鮮的空氣,是因為樹木釋放出來氧氣。樹的根還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討論】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少開車、多騎車或者坐公交車、不要亂丟垃圾、垃圾分類、少用一次性筷子……直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興趣,引出課題。讓學生初步感受環境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生物。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改變著自己,體會強大生命。通過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地球已是傷橫累累。使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影響有利弊之分。體會人類對環境的無休止破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并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其他人,大家一同守護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八、教學反思一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往往會穿插很多的問題,而提出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多種方式進行提問。通過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問題串,使學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構,明白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本節課從生活實際出發,用簡單的例子通過觀察和總結找到問題的答案,逐漸培養學生的善于觀察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初一學生的知識面還比較窄,所以在提問的內容上不宜太過復雜,應與生活貼進,從身邊事入手來解決問題。同時用社會議題來分析,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參與環保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最后通過本堂課的情感升華,讓學生形成環保意識,明確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