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2.了解漢武帝在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體會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感受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對中外文明的交流做出的偉大貢獻。3.體會“大一統”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永恒的任務。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播放視頻——中國通史:漢武帝即位2.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就是大一統的漢朝。二、“推恩令”的實施1.前人留下的榮耀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分封韓信等7個異姓王,穩定了軍心,孤立了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建國后為鞏固天下分封了7個異姓王。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總結秦及秦以前各代“所以失天下”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達到“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的昌盛局面。漢初的幾位皇帝對北部匈奴采用“和親”政策,并送去大量絲綢和糧食等,幾十年來無大的戰事發生。2.存在的隱患政治:被分封的諸侯王國勢力發展,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思想:漢初奉行“無為”而治,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諸王門下聚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軍事:匈奴仍不滿足于“和親”、財物等,經常在漢朝北部邊郡進行擄掠。3.材料研讀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材料二今諸侯或連成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漢書?主父偃傳》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的?諸侯王勢力強大,獨霸一方,對中央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實施推恩令。4.“推恩令”的實施背景:諸侯王獨霸一方;地方豪強橫行鄉里。提出者:主父偃具體措施:漢武帝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結果: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刺史制度: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5.推恩令”的作用:沒有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王國問題,諸侯王勢力大減,侯王對皇帝感恩戴德。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央統治。6.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哪里?分化實力——轉移矛盾——兵不血刃7.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除了實行“推恩令”之外,漢武帝還有什么策略?建立刺史制度。什么是刺史制度?刺史的職能是什么?漢武帝采取的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漢武帝為了強化地方監察制度,在地方設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派遣刺史一人進行監督。刺史有權監察郡國長官,如果發現官吏有欺瞞中央等行為,可以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及其子弟。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皇權。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材料研讀根據下面兩幅圖,說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態度有何不同?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2.觀看視頻思考: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呢?提出維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思想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有人都要服從于:天子貫穿這種思想的學說:儒學(天人感應、三綱五常)3.什么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原則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無為而治”政策,諸子百家學說流行,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提出者:董仲舒表現: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詩》《書》《禮》《易》《春秋》表現:自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5.材料研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什么?儒家學說,即儒術。六藝是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術。總體上解釋就是儒家學說。漢武帝是怎么做的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6.合作探究(1)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異同點(2)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呢?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適合漢武帝大一統的需要。正如黃仁宇所說:“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一帝國的正規思想。”因此,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四、鹽鐵專賣1.閱讀教材,概括西漢初年,在經濟上面臨哪些問題?西漢初年,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也大都掌握在豪強手里,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中國古代富豪榜之西漢——如魯人曹邴氏,“以鐵冶起,富至巨萬”;蜀的卓氏、程鄭,南陽孔氏,也是由于“大鼓鑄”,又“通商賈之利”,富至巨萬,腰纏萬貫。2.材料研讀“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史記?貨殖列傳》這種狀況對國家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人們都會棄農經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強調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后果。3.在漢武帝時期,因進擊匈奴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專賣制度。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并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4.合作探究在我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漢武帝為了改變上述狀況,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會帶來什么影響呢?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五、北擊匈奴1.匈奴興起秦末漢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領冒頓單于的率領下,統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斷南下襲擾。2.漢初和親西漢建國之初,國力疲弱,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將宗室女子嫁給匈奴首領單于,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匹。和親是不同政權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系。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范。漢初,天下初定,國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戰,劉邦采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沖突,有利于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不斷依據自身的實力調整對匈奴的政策:漢初的“和親政策”,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轉為“征伐政策”。從西漢王朝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3.北擊匈奴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云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羊、樓煩王,收復秦末失地河套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余人,士兵4萬多,大勝。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4.漠北之戰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在漠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并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5.資料鏈接西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票姚校尉,兩次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過當”一般被理解為斬殺敵人數目超過己方損失的數目。),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并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兩次功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兵分四路出擊。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衛青一路在龍城之戰獲大勝而歸。武帝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舉南下,爆發漠南之戰。衛青利用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痹大意的弱點,乘夜奔襲,圍追堵殺,又獲大勝。捷報傳到長安,漢武帝喜出望外,特派使者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統帥六師。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6.合作探究: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想一想:這與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有什么關系?漢威帝即位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原漢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拓展。7.播放視頻——漢武帝大破匈奴,奠定中國版圖六、課堂總結秦坑儒谷漢代講經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1張PPT)導入新課漢武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就是大一統的漢朝。—— 電視劇《漢武大帝》導入新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知道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了解漢武帝在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體會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感受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對中外文明的交流做出的偉大貢獻。體會“大一統”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永恒的任務。學習目標一、“推恩令”的實施前人留下的榮耀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分封韓信等7個異姓王,穩定了軍心,孤立了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建國后為鞏固天下分封了7個異姓王。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總結秦及秦以前各代“所以失天下”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達到“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的昌盛局面。漢初的幾位皇帝對北部匈奴采用“和親”政策,并送去大量絲綢和糧食等,幾十年來無大的戰事發生。學習新知隱患政治思想軍事被分封的諸侯王國勢力發展,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漢初奉行“無為”而治,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諸王門下聚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匈奴仍不滿足于“和親”、財物等,經常在漢朝北部邊郡進行擄掠。學習新知“推恩令”的實施材料一材料二今諸侯或連成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漢書?主父偃傳》諸侯王勢力強大,獨霸一方,對中央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實施推恩令。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的?材料研讀“推恩令”的實施背景:諸侯王獨霸一方;地方豪強橫行鄉里。提出者:主父偃具體措施:漢武帝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結果: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刺史制度: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學習新知“推恩令”的實施頒布“推恩令”,削奪列侯爵位解除了王國危機漢武帝皇帝諸侯王諸侯王諸侯王嫡長子其他子弟嫡長子嫡長子其他子弟其他子弟其他子弟其他子弟其他子弟中央統轄的郡中央統轄的郡“推恩令”的作用沒有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王國問題,諸侯王勢力大減,侯王對皇帝感恩戴德。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央統治。學習新知推恩令的實施“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假如一個諸侯王的封地如圖,他有5個兒子。根據推恩令,他的封地有什么變化?“推恩令”妙在哪里?分化實力轉移矛盾兵不血刃合作探究“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漢武帝為了強化地方監察制度,在地方設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派遣刺史一人進行監督。刺史有權監察郡國長官,如果發現官吏有欺瞞中央等行為,可以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及其子弟。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皇權。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除了實行“推恩令”之外,漢武帝還有什么策略?建立刺史制度。什么是刺史制度?刺史的職能是什么?漢武帝采取的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習新知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據下面兩幅圖,說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態度有何不同?秦坑儒谷漢代講經圖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材料研讀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呢?資料鏈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主張,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學習新知董仲舒改造、發展儒家學說提出維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思想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有人都要服從于:天子 儒學(天人感應、三綱五常)貫穿這種思想的學說:學習新知什么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原則仁相互關愛禮信義智行為規范誠信正義感和責任感善于進退學習新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無為而治”政策,諸子百家學說流行,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提出者:董仲舒表現: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詩》《書》《禮》《易》《春秋》作用:自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學習新知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什么?儒家學說,即儒術。六藝是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術。總體上解釋就是儒家學說。漢武帝是怎么做的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材料研讀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同點目的實質不同點方式和結果加強中央集權文化專制采用法家思想,對其它思想粗暴破壞,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獨尊儒術(吸收法、道思想),以儒學為正統思想,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異同點合作探究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呢?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適合漢武帝大一統的需要。正如黃仁宇所說:“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一帝國的正規思想。”因此,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合作探究三、鹽鐵專賣閱讀教材,概括西漢初年,在經濟上面臨哪些問題?西漢初年,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也大都掌握在豪強手里,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中國古代富豪榜之西漢——如魯人曹邴氏,“以鐵冶起,富至巨萬”;蜀的卓氏、程鄭,南陽孔氏,也是由于“大鼓鑄”,又“通商賈之利”,富至巨萬,腰纏萬貫。學習新知“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史記?貨殖列傳》五銖錢這種狀況對國家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人們都會棄農經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強調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后果。材料研讀在漢武帝時期,因進擊匈奴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專賣制度。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并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學習新知在我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漢武帝為了改變上述狀況,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會帶來什么影響呢?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合作探究四、北擊匈奴秦末漢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領冒頓單于的率領下,統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斷南下襲擾。匈奴興起學習新知西漢建國之初,國力疲弱,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將宗室女子嫁給匈奴首領單于,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匹。漢初和親學習新知和親是不同政權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系。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范。漢初,天下初定,國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戰,劉邦采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沖突,有利于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不斷依據自身的實力調整對匈奴的政策:漢初的“和親政策”,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轉為“征伐政策”。從西漢王朝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學習新知北擊匈奴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云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羊、樓煩王,收復秦末失地河套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余人,士兵4萬多,大勝。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學習新知北擊匈奴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在漠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并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學習新知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西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票姚校尉,兩次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過當”一般被理解為斬殺敵人數目超過己方損失的數目。),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并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兩次功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資料鏈接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兵分四路出擊。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衛青一路在龍城之戰獲大勝而歸。武帝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舉南下,爆發漠南之戰。衛青利用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痹大意的弱點,乘夜奔襲,圍追堵殺,又獲大勝。捷報傳到長安,漢武帝喜出望外,特派使者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統帥六師。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資料鏈接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學習新知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想一想:這與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有什么關系?漢威帝即位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原漢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拓展。合作探究資料鏈接②實行鹽鐵國有專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董仲舒)建立刺史制度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政治經濟思想推恩令的實施(主父偃)作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作用: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①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作用:使國家財政狀況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課堂總結軍事效果:措施:對匈奴多次展開大規模反擊戰,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微課.mp4 中國通史:漢武帝即位.mp4 漢武帝大破匈奴,奠定中國版圖.mp4 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pptx 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設計.do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