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數字的用處》說課設計星小 鐘建玲一、說教材.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72—73《數字的用處》中的內容。這節課旨在通過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了解數字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鼓勵學生用數字表示和區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設計本課時,我在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造性地對教材作了如下調整: 1、基于我班學生對電影《88995》比較熟悉,因此,我就利用這部電影中用數字傳遞信息引出課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2、考慮到學生對身份證號碼的知識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身份證編碼”作為一個重要的素材展開教學。3、考慮到學生就要畢業了、對畢業證比較感興趣,就創造性地把課本中的編學號改成編畢業證號。實踐證明:這樣處理教材更切合本班學生實際,也有利于滿足學生探究的愿望,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情景中,了解“編碼”中數字所代表的意義。難點是:滲透編碼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是: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引導啟發二、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四個環節展開。1、在調查收集中,發現數學知識。本課提供的教學內容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課前的調查顯得十分重要。我讓學生分成幾個調查小組,利用上網、查閱等途徑搜集有關數字信息的資料,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研究這些數字信息。在調查表中我設計了兩個調查項目:(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數字來傳遞信息的?(2)收集自己與家人的身份證號碼,了解身份證號碼編排規律。2、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數學知識。 這個環節的教學我分三個步驟進行。(1)活動一:生活中的 數字編碼在導課后自然地引入到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數字的用處。緊接著我就問: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用數字來表達、傳遞信息的呢?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在哪里見到過數字編碼,學生爭先恐后把課前調查到的知識告訴大家,然后,課件一一展示,使廣泛存在于生活的數學知識一下子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2)活動二:身份證號碼由于學生是第一次研究編碼,如果直接像書上讓學生先編碼。學生會有一種一頭霧水的感覺。所以我設計了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證號作為載體,來研究編碼。讓學生初步了解編碼的唯一性和簡潔性,并知道編碼是如何確定位數,對于暫時不用的要寫0占位置。在這個環節中我還把身份證號碼是個人隱私,要懂得保密,這一生活常識滲透進去。這個環節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在出示一組身份證號后我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討論:身份證號碼的編排又有什么奧妙呢?從號碼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呢?當學生探討出身份證號碼的編排規律后,馬上又啟發:這么簡簡單單的18個數字就能反映出一個人這么多的信息,數字編碼真是簡明,科學,合理呀。接著,我讓他們一生說出生日期,一生給他編身份證,不會編的地方用方框表示。這樣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猜測,氣氛緊張而又愉悅,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3、在創作設計中,應用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只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編碼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學生對編碼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能代表自己身份的畢業證號”這個開放性、創造性的活動,通過組內交流比較,再推選出幾個有創意的編號展示在投影上。學生設計的編號多種多樣。例如有個學生是這樣介紹她的編號:我設計的是“X201101252”,X代表是星小,“2011”表示畢業時間,0125表示一班25號,2是雙數表示我是女生。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張揚個性、發散思維的同時,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縱觀整節課,我始終把自己定位成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調查研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學效果是明顯的。 我的說課結束了,懇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