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新四年級實驗報告 1.實驗名稱 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實驗材料 1 把鋼尺 方法和步驟 1.將一把鋼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約 20 厘米。用 一只手壓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撥動尺子的另一端。 2.先輕輕撥動鋼尺,聽一聽尺子發出的聲音,并觀察尺子是怎樣 振動的。并用振動幅度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 3.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對比,尺子發出的聲音和 它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 4.重復做上面實驗 3 次~4 次。(體會振動幅度大小與聲音強弱 之間有什么關系,準確描述。) 觀察到的現象 聲音的強弱與振動幅度大小有關, 輕輕撥動鋼尺,振動幅度小 聲音弱(小),用力撥動鋼尺,振動幅度大聲音強(大)。 實驗結論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 物體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2.實驗名稱 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 實驗材料 1 把鋼尺、記錄單 方法和步驟 1.先確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5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 2.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依次進行實驗,盡量用相同的力度去 撥動鋼尺。 3.做好記錄,畫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與音高變化的柱狀圖。 觀察到的現象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震動就越慢,發出的聲音也就越低,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越短,震動就越快,發出的聲音也就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5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時, 音高分別為高、較高、較低、低。 實驗結論 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物體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越 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越低。 3.實驗名稱 制作我的小樂器(彈撥類) 實驗材料 1 個直角梯形木板或紙板、1 個木棒、3 根橡皮筋、1 把小刀、1 把格尺,1 支鉛筆(也可以用燒杯、水、勺子(打擊類)或者試 管、水(吹奏類)) 方法和步驟 1. 在木板一側邊緣上用格尺等距離畫出 3 個點,然后用小刀在 這三個點上削個小槽; 2. 把 3 個橡皮筋分別通過小槽套在木板上; 3. 在直角的一側把小木棒穿過橡皮筋放在木板上,小木棒和直 角腰平行; 4. 彈奏,看看它是否能發出有規律、高低不同的聲音。調整和 校對音準,讓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樂器。 實驗結論 改變物體的屬性可以使它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4.實驗名稱 人體呼吸模擬器 實驗材料 1 個去掉底的塑料瓶、2 個吸管、3 個氣球、1 塊橡皮泥、2 個橡 皮筋 方法和步驟 1. 把 2 個氣球分別套在吸管上,用橡皮筋固定,然后把吸管放 入塑料瓶,用橡皮泥固定,吸管模擬氣管,兩個氣球模擬兩 個肺,塑料瓶模擬胸廓; 2. 把 1 個氣球套在塑料瓶底部,底下的氣球膜模擬膈??; 3. 用這個裝置來模擬吸氣和呼氣。 觀察到的現象 吸氣時膈肌向下,腹部收縮,胸腔擴張;呼氣時膈肌向上,腹部 放松,胸腔收縮。 實驗結論 1.呼吸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呼吸的過程是氣體交換的過程,氧氣 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2.鼻腔、口腔、氣管、肺等器官共同參與呼吸活動。 5.實驗名稱 測量肺活量 實驗材料 1 個肺活量測試袋、1 根吸管、回形針、記錄單 方法和步驟及 1. 展開測量袋,放好吸管(確保測量袋中沒有多余空氣); 現象 2. 深吸一口氣,捏緊袋口,將氣體從吸管呼入測量袋; 3. 肺部全部氣體呼出后,拔掉吸管,向里卷折測量袋,直到卷 不進去為止; 4. 讀取鼓起的測量袋上的最大數值,單位為毫升,即為測得的 肺活量。(記錄) 5. 重復測量 3 次。選擇最大值作為自己的肺活量值。 實驗結論 肺活量是人體盡力吸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的量,是人體發育是 否健康的一個指標。 6.實驗名稱 研究小車運動快慢與拉力大小的關系 實驗材料 實驗用小車 1 輛、粗線 1 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可用回形針彎制) 1 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1 個、記錄單。 方法和步驟 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 點結束; 2.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 來; 3.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觀察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4.記錄每次墊圈的數量和小車運動的時間。 5.每種情況都要重復測量三次,求平均值。 觀察到的現象 1. 只有拉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小車才會運動起來。掛的墊圈越 多,拉力越大,小車從起點到終點的時間越短,小車運動的 速度越快。 2. 要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需要給它動力;如果要使運動的 小車靜止,要給它阻力。 實驗結論 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使運動的物體靜止 7.實驗名稱 用氣球驅動小車 實驗材料 氣球,小車,氣球噴嘴或者吸管、支撐條、線繩、膠帶、記錄單 方法和步驟 1. 將氣球嘴套在吸管上并用膠帶固定; 2. 再用膠帶將套有氣球的吸管固定在小車上,吸管噴口的方向 盡量對準正后方。 3. 用粉筆在地面上畫出小車跑道,標出起點; 4. 分兩次將氣球吹成大小不同的氣球之后用手塞住噴嘴口,然 后輕輕放開氣球的噴嘴,分別測試小車行駛距離。記錄。 5. 整理材料。 觀察到的現象 小車運動的方向與氣球口噴出的方向相反。將氣球的氣充的多一 些(在氣球承受限度內)可以讓小車運動的更遠一些。 實驗結論 1.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 個力叫反沖力; 2.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就要對物體施加力。反沖力越大,小車 行駛得越遠; 8.實驗名稱 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實驗材料 橡皮筋幾根、小車 1 輛、測量用的尺子、記錄單 方法和步驟 1.把橡皮筋連接起來,一端固定在車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車軸上。 2.轉動車輪,讓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松開手車輪就會轉動。(要 使小車向前運動,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方向應該向后,與車輪 前進時轉動方向相反) 3.用粉筆在地面上畫出小車跑道,標出起點; 4.在車軸上纏繞不同的圈數(比如 1 圈、3 圈、6 圈),然后把小 車放在地面上,松開手進行實驗。相同圈數各實驗 3 次,取平均 值。 5.用尺子測量出距離,記錄 觀察到的現象 小車運動起來了。橡皮筋纏繞圈數越多,橡皮筋拉伸的長度越長, 橡皮筋產生的彈力越大,驅動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 實驗結論 1. 拉長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釋放后可以產生動力,動力大小會 影響小車運動的距離。 2. 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會產生形變,當物體形狀改變時會產 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9.實驗名稱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實驗材料 彈簧測力計 1 個、鉤碼 1 盒、用于測量重力的小物體若干。 方法和步驟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 4、測量小物體,先估計,再實測,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結論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彈簧 的伸長特征與橡皮筋相似。 3.力的單位是牛頓。 10.實驗名稱 比較不同運動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實驗材料 實驗用紙盒、鉤碼、木板、滑輪、粗線一根、托盤、鐵墊圈若干、 圓鉛筆作為滾木、四個小車輪 方法和步驟 1.將紙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盤里逐漸增加墊圈,當紙盒開始運動 時,記錄下墊圈的數量。重復實驗三次,取平均值。 2.用鉛筆作為“滾木”放在紙盒下,往托盤里逐漸增加墊圈,當紙 盒開始運動時,記錄下墊圈的數量。重復實驗三次,取平均值。 3.給紙盒安上輪子,往托盤里逐漸增加墊圈,當紙盒開始運動時, 記錄下墊圈的數量。重復實驗三次,取平均值。 4.整理材料。 觀察到的現象 安裝輪子搬運重物用的墊圈數最少,因此使用輪子搬運重物最省 力,使用“滾木”比較省力,直接滑動最費力。 實驗結論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會發生摩擦,產生 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體由靜止變成運動時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有關,一般滾動時所受到的摩 擦力小,滑動時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11.實驗名稱 運動的小車撞擊實驗 實驗材料 玩具小車、斜面和長條木板、木塊、測量用尺子、2 個標志、記 錄單 方法和步驟 1. 在木塊的起始位置擺放一個標志,從三個不同坡度的斜面上 的同一個位置分別釋放小車,讓小車滑下后撞擊水平面上的 木塊。 2. 在撞擊后木塊停留的位置擺放一個標志。 3. 測量木塊移動的距離,記錄數據。 4. 每一個坡度重復實驗三次,取平均值。 5.整理材料。 觀察到的現象 斜坡度越大,小車撞擊木塊時的速度越大,撞擊后木塊移動的距 離越長;相反,斜面坡度越小,小車撞擊木塊的速度越小,撞擊 后木塊移動的距離越短 實驗結論 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12.實驗名稱 設計制作小車 實驗材料 硬紙盒、剪刀、橡皮筋(或氣球)、輪子、連接軸、膠水、吸管 方法和步驟 1.明確問題:(1)車身長度不超過 25 厘米; (2)用橡皮筋或氣球做動力; (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2.制定方案:(1)觀察小車模型 (2)確定設計方案 (3)繪制小車設計圖 3.實施方案:(1)根據設計圖制作小車 (2)測試 4.評估與改進: 實驗結論 1.工程設計中需要運用相關的科學概念來解決問題。 2.工程設計具有一定的執行程序。 3.工程制作中需要運用科學概念、使用技術手段、分工合作解決 實際問題。 4.對制作出產品的評估需要有一定的標準。 5.應該根據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產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