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器福清西山學校2020-2021學年9月月考高一歷史答題卡選擇題頁使用2B鉛筆填涂選擇題答案等選項及考分分頁福清西山學校高中部2020-2021學年9月高一月考歷史試卷選擇題。(每小題2分,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如果央視欄目《舌尖上的中國》想拍攝有關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拍攝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大汶口文化遺址2.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較早,考古工作者在中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也有數十處。在我國古代早期國家出現的突出標志是()①金屬器具的使用 ②貧富分化的產生 ③文字的出現 ④城市的出現 ⑤禮制的初步形成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④3.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史上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歷史事實反映了( )A.不斷變化的人才標準B.不斷變遷的統治模式C.不斷改變的社會形態D.不斷趨向文明的歷史進程4.中國古代有“禹鑄九鼎”的傳說,考古工作者在屬于夏王朝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中也發掘了不少銅渣、陶范殘片和銅鏃、銅錐等。這表明夏王朝已進入了()A.舊石器時代B.新石器時代C.青銅時代D.鐵器時代5.歷史悠久的漢語言文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燦爛的文化。若尋找這一文化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6.商朝時期,雖然其統治區域很大,但是方國、部落遍布全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連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而商王對于臣服的一些方國、部落,雖采取了加封侯、伯等封號的做法,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這一史料主要用來論證( )A.商王控制范圍有限B.分封制形成的背景C.嫡子繼承制的濫觴D.中央集權的必要性7.下圖是牧野之戰想象圖。要想復原牧野之戰的真正情形,專家可資憑借的價值最高的材料是( )A.周初青銅器“利簋”銘文B.《史記·周本紀》C.小說《封神演義》D.電視劇《封神榜》8.有觀點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實質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聯盟的貴族去統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這一觀點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擴大西周統治范圍B.推動了行政管理模式的進步C.形成了強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襲血緣貴族的統治9.西周時期,形成了以“禮”治國的制度體系。“禮”是一種等級制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專為貴族所有,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戰國,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以法治國的學說逐漸興起。這一變化( )A.有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B.說明中央集權符合禮制C.體現了官僚政治的影響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10.李山在《中國文化史》一文中寫到“古代中國人缺少外戰的熱情,但有守衛家邦的意志。重視血緣家族,關注人倫情感,崇尚家國認同,它不足以激發主動征戰的熱情,卻足以產生‘執干戈以衛社稷’的道義精神。家國對于他們來說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對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響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禮樂制?????D.軍功制11.春秋時期,爭做霸主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賜予“伯”的稱號方可為諸侯之長。即使到了戰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認可。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A.各國嚴格遵守傳統禮樂制度B.周天子的權威不斷加強C.兼并戰爭延續了周王室統治D.天下一家觀念根深蒂固12.“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歷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不能與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稱王,不稱帝)。春秋時始有諸侯稱“王”,到了戰國時諸侯紛紛稱“王”。這實質上反映了( )A.戰國時周天子對諸侯失去控制B.春秋戰國時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戰國時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D.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強大13.《史記·商君列傳》中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商鞅這項變法措施的積極意義在于()A.承認土地私有B.打擊了舊貴族C.革除陳規舊習D.強化社會控制1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的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A.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15.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討論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視天人關系,認為“道”是凌駕于天人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兩人不同的天人觀()A.是不同時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C.是繼承與背離傳統文化的結果D.孰優孰劣十分明顯16.語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習式語言風格”。“習式語言風格”的鮮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經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尚賢者,政之本也”,這些古文分別體現了哪個學派的主張()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17.《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淹谷,千八百里。”后經學者考證,該工程為()A.秦長城B.直道C.五尺道D.靈渠18.文獻里關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員的事跡,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參與國家事務的記載,而沒有太尉。另據考證,秦朝時期太尉一職并沒有具體的人員擔任。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A.君主專制集權需要B.丞相主管全國軍事C.國家政局穩定太平D.太尉純屬后人杜撰19.《中國史綱要》中說:“秦王政創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樹立了絕對皇權,鞏固了統一。秦王政的這些活動,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下列歷史事件或現象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A.徙民實邊,修長城B.建靈渠,出兵南越C.統一文字,焚詩書D.除謚法,廢“封建”20.“直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并存。”這主要歸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實行( )A.嫡長子繼承制 B.郡縣制C.分封制D.王位世襲制21.“秦始皇統一六國,在文字改革的歷史上留下了以秦文為標記的里程碑,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文字異形化、不統一的局面。”下列符合當時“秦文”字體特征的是( )22.秦朝的統一,對后世所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A.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政治局面B.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C.使全國有了統一的法律制度D.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基礎23.清代史學家趙翼據西漢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的現象,認為“秦漢間為天地之一大變局”。下列主張體現了這一變局的是()A.廢除苛政,休養生息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王侯將相,寧有種乎D.以法為教,以吏為師24.漢文帝說:“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漢文帝在此強調的是( )A.無為而治B.輕徭薄賦C.崇尚節儉D.民貴君輕25.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漢武帝時逐漸發展為顧問議論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為特使處理邊防等特殊事物,衛青、霍去病任侍中時因功升為大司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權責變化反映了( )A.漢武帝重用身邊親信人員????????B.丞相阻礙漢武帝積極進取C.漢武帝利用侍中加強皇權????????D.就任侍中的官員功勛卓著26.漢代發行鑄幣的基本情況如下表。發行時間名稱重量幣面文字是否壟斷發行自秦延續秦半兩半兩半兩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銖錢四銖半兩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銖錢三銖三銖不準私鑄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國五銖五銖五銖由郡國壟斷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側五銖五銖五銖(帶紅色鑲邊)由中央壟斷表中鑄幣變化反映出( )A.漢承秦制,但有損益?B.王國問題的日趨嚴重C.古代鑄幣制度的完善D.經濟集權主義的發展27.漢武帝時期,為了對鹽、鐵行業進行整頓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A.將鑄幣權收歸中央B.鹽鐵官營C.抑制工商業者發展D.均輸平準28.古代的中國無疑處在東亞文明的中心,對中國有重要影響的域外文化主要來自廣義的西域地區。華夏文明在歐亞大陸中西部進行經營,主要開始于( )A.張騫鑿空B.班超投筆從戎C.文成公主進藏D.昭君出塞2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這句話反映的是( )A.“大一統”理論B.“罷黜百家”C.“天人感應”D.“仁政”思想30.古人常用“學富五車”來形容學問淵博,但這也反映出書寫工具的落后。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不用學習五大車的竹簡也可達到“學富五車”的程度應始于()A.西周B.秦朝C.漢朝D.唐朝二、材料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間題。材料一禹傳子,“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材料二秦始皇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斗不體,以有諸侯。”材料三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史記》材料四張騫通西域路線圖材料五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1)材料一說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認為春秋戰國以來,天下戰爭不斷的根源在于西周實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認識,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來管理國家?(2分)(3)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后來的發展對中央造成什么影響?根據材料三說一說漢武帝繼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這一影響?“上從其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依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指出漢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國今天什么地區?請寫出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的機構名稱。該機構的設置說明了什么?(6分)根據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權制度在古代有何作用?(2分)32.(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東周時期發生了比較劇烈的破壞。東周大小宗族間展開了長期的兼并戰爭,許多國家和采邑滅亡了,原來的經濟基礎變化了。在戰爭中某些統治者繼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對祀與戎有了新的認識。東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礎上表現出偉大的創造性,產生了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鄭國子產創法家,齊國孫武創兵家,魯國孔丘創儒家,宋大夫墨翟創墨家,諸子百家的多家學派在東周后半期都創始了。——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二 史載武帝好《公羊》,昭帝傳《孝經》《論語》《尚書》,明帝通《春秋》《尚書》。東漢不少皇帝還親自講經,參與諸儒的學術論辯。“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這成為武帝以后漢代政治中較有特色的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儒學不斷汲取其他學說的成分以充實和完善自己,為特別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識階層提供了一種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漢代通經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專事經學,其風甚篤”。儒學特別注重德治,講求調適人倫,純化風俗,其義理易為“匹夫匹婦”所認知和認同,故而獄吏走卒、農夫牧人、幼童白首紛紛誦讀儒經,研習章句。當時流傳這樣的話:“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據孔毅《漢晉之際儒學信仰的危機與演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背景,并簡述其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之際儒學成為重要社會信仰的主要表現。(4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春秋·公羊傳》材料二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間,史之閥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顧炎武《日知錄》材料三呂思勉認為:“封建者,統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廢,則統一之業成矣。然后世又有為統一之梗者,則叛民、叛將之割據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謂秦有叛民,而無叛吏;漢有叛國,而無叛郡;唐有叛將,而無叛州。蓋郡縣之設,既無世襲,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勢固無從叛。”——摘編自呂思勉《中國制度史》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大一統”思想的內涵。(6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大一統”國家形式在戰國時期面臨的困境。(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以后維護“大一統”的制度保障。(4分)高一歷史2020年9月月考答案一、CCDCBBAAABDBBCBABADBADCCCDBACC 31、(1)變化: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2分)(2)制度:分封制郡縣制(2分)(3)影響:威脅中央政權;措施:推恩令;目的:加強中央集權。(6分)(4)地區:新疆。機構:西域都護府。說明:西域地區(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或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分)5)作用: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鞏固國家統一。(2分)32、(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使用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階層崛起,學術下移、學術活躍。繼承并發展西周的文化。(4分)影響: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推動了社會轉型,影響深遠。(2分)(2)表現:受統治集團尊崇;是知識階層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眾認同,民間影響日益擴大。(4分)33、(1)內涵:遵從西周宗法制確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以周禮為行為總則;遵從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度。(6分)(2)困境:宗法體系和周禮的崩潰;西周貴族群體淪喪。(2分)(3)保障: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官僚制度。(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清西山學校2020-2021學年9月月考高一歷史答題卡.pdf 高一9月月考.docx 高一歷史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