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展開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由于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了。中國共產黨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統治。毛澤東等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中國共產黨率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中考課標:3-1-5敘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提示:黃埔軍校南京國民政府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 國民革命成功, 國民革命成功! 齊歡唱,齊歡唱!《國民革命軍軍歌》誰來完成“打到列強,除軍閥”的任務?國民黨?共產黨?國民黨方面: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不斷領導反對軍閥的斗爭時間革命名稱結果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國外1915-1916年護國運動勝利,袁世凱氣急病死1917年反對張勛復辟勝利,段祺瑞再度掌握政權1917-1918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1921-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924—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亦稱"國民革命"或"大革命"。1924--1927一、第一次國共合作袁世凱死后,中國面臨哪些問題?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①一戰之后,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和侵略。②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軍閥割據混戰愈演愈烈,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受阻,百姓痛不欲生。1、背景:(1)一戰后,“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中國依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孫中山不斷致力于國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敗了,迫使他尋找革命的新出路,五四運動讓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孫中山深感國民黨已經喪失了當年革命的勇氣。國民黨急需改組,補充新鮮血液,吸收年輕、朝氣蓬勃的人.材料一: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蓋今日革命,非學俄(共)不可……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共)為師。——孫文(2)國民黨:需要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將國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力的政黨材料:依中國社會的現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革命的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派,是首先考慮的對象。……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廣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中國革命之需要。——中共三大宣言(3)共產黨:力量還比較弱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材料:二七慘案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流血事件。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開除1000多人。林祥謙、施洋及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史文彬均被逮捕。林祥謙被捕后,拒絕下令復工,慷慨就義,使工人運動陷入低谷中共三大的召開時間、地點:1923年6月廣州主要內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政治、組織、思想上保持獨立性制定國共合作的方針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一戰后列強加緊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和侵略,軍閥割據使社會動蕩不安,“打到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2)孫中山尋找革命的新出路,需要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將國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力的政黨(3)共產黨認識到力量還比較弱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背景:國共合作實現的歷史條件:必要性國民黨孫中山長期以來革命活動的失敗國民黨內部的墮落共產黨:二七罷工的教訓(孤軍奮戰)可能性國民黨需要革命新鮮的血液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黨國民黨的革命性一定的社會威望和影響力一定的實力有合作的誠意外部因素: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①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②主要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③影響: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2、合作的實現: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拉開了國民大革命的序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借人之力量以干革命事業,并且終不可靠。”成立“這個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革命者來培養和建立革命軍,促成革命事業的成功黃埔軍校創始人孫中山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1、材料顯示,為了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建立革命軍、創辦黃埔軍校。2、對聯體現了軍校怎樣的創辦宗旨?黃埔軍校是為革命培養軍事人才。其宗旨表明只有具備高度的革命熱情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投入到革命斗爭中。(1)黃埔軍校的創建①創建: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創建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②特點:這是一所新式軍事政治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3、合作的成果:地點時間領導人全稱1924年5月廣州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作用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后期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黃埔軍校的建立黃埔軍校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學生共2萬多人。其中,第一期學員中有1/10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前五期共約7400人,成為進行北伐戰爭的重要力量。國父孫中山“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總理遺囑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逝世,終年59歲。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孫中山先生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4年創辦黃埔軍校1925年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1926年北伐戰爭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孫中山先生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革命的探索之路1.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2.領導辛亥革命3.創立中華民國4.領導護國運動5.改組國民黨6.與共產黨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創辦黃埔軍校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澤東選集》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勝利進軍3、合作的成果:(2)二、北伐戰爭1.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為了統一全國,1925年,國民黨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計劃北伐。1926年,國民革命軍唱著《國民革命軍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走上前線。目的: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又稱“黨軍”,1925年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但實質上仍屬國民黨控制領導。國民黨政權潰逃臺灣后,到1987年后才開始脫離其控制,被臺當局直接控制,演變為“臺軍”。國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廣東廣西湖南廣東廣西為了統一全國,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正式成立國民政府,取消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計劃北伐。國共齊心共北伐思考:1、北伐的主要對象?2、北伐的順序,取得的勝利?3、勝利的原因?2.北伐戰爭:1926~1928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三大軍閥勢力觀察地圖,結合前文所學,說一說三大軍閥主要的勢力范圍。北伐軍采取了各個擊破的戰略,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張作霖的主要勢力范圍:奉天、黑龍江、吉林等地;吳佩孚的勢力范圍:湖北和湖南等地;孫傳芳的勢力范圍: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北洋軍閥總兵力約75萬,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5萬。敵強我弱,無法進行全線作戰;北洋軍閥內部四分五裂,難以統一行動,便于北伐軍對他們各個擊破。北伐戰爭前形勢圖浙江福建河南上海北京江西江蘇直隸廣東廣西湖南安徽山東黑吉遼湖北吳佩孚兵力20萬張作霖兵力35萬孫傳芳兵力20萬廣東廣西方針:“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吳佩孚,后打孫傳芳,再打張作霖北伐戰爭進軍示意圖廣州浙江福建鄭縣北京南昌桂林南京直隸廣州桂林長沙安徽山東黑吉遼武昌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浙江安徽河南江蘇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上海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漢口漢陽╳╳╳葉挺:北伐第四軍先遣獨立團團長,以鐵軍著稱值得注意的是,北伐軍中,共產黨員有1500多人,如周恩來、林伯渠等,作為北伐的先鋒功勛顯赫的葉挺獨立團中,有85%官兵為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正是他們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并在10年之后,鐵軍的戰旗又一次在抗日戰場上高高飄揚。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先鋒作用黃埔軍校北伐烈士紀念碑賀勝橋北伐烈士紀念碑汀泗橋北伐烈士紀念碑岳麓山北伐烈士五輪塔鄭州北伐烈士紀念碑武昌北伐烈士紀念碑蔣介石吳佩孚孫傳芳1926.7.北伐開始廣州長沙廣州上海南昌南京1927.1.遷都武漢杭州鄭州濟南北京沈陽武漢武漢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五原武昌戰役勝利進軍:北伐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2.北伐戰爭:時間目的北伐對象北伐路線北伐成果北伐英勇部隊1926~1928年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三大軍閥勢力一路向兩湖進攻,一路取閩浙,一路直趨江西在湖北賀勝橋等地,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軍閥吳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領武漢三鎮;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攻占了南京,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鐵軍”)性質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2、制定正確的北伐方針,目標明確4、廣大官兵英勇作戰,共產黨員起到先鋒模范作用5、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3、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共兩黨齊心協力結合當時的中國形勢,分析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①北伐戰爭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統治為目的,符合歷史潮流,是革命的、正義的戰爭。②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③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首先主攻吳佩孚的作戰方針,使北伐軍取得主動權。④廣大官兵英勇善戰,尤其是共產黨員與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⑤廣大工農群眾的積極支援和踴躍參戰,各地工農運動的推動。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宣告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蔣介石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僅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在這時英勇就義。政變后,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首腦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合作破裂: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屠殺革命志士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僅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首腦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宣告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并繼續北伐。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舉行成立典禮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寧漢合流后,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并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并被日本刺殺于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伐結果1928年12月,東北保安司令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東北易幟”黑龍江易幟吉林易幟奉天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開始了國民黨對中國的統治(1928年12.29)北伐戰爭成功與失敗成功:教訓: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廣大群眾也經受了一次革命洗禮,為革命的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出現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軍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失敗: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四、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1.意義:(1)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2)這次運動宣傳了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3)在運動中,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4)廣大群眾也經受了一次革命洗禮,為革命的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2.教訓:(1)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權。陳獨秀等右傾投降主義者在國民革命后期以犧牲工農的根本利益來維持國共合作,把黨對革命的領導權讓給國民黨右派,這是大革命失敗的最慘痛教訓。(2)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陳獨秀反對建立人民軍隊,壓制工農武裝,導致在蔣介石、汪精衛屠殺革命志士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使革命最終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4.1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pptx 國民革命歌(1).mp4 汀泗橋戰役.mp4 老影像:1929年黃埔軍校訓練影像,這里匯聚了中國最強的軍事精英.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