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運動》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掌握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和運動本質。2.說出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二)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動物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2.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認同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2.關注運動系統的健康,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點】1.運動系統的組成。2.骨、關節和肌肉協作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教學難點】骨、關節和肌肉協作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教學準備】準備相關的圖片、視頻、PPT、關節模型、完整的雞翅(已除去皮膚)、鑷子、剪刀及學案。【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展示各種動物的圖片,組織學生說出動物運動的意義。2.播放動物的運動視頻,引導學生說出: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不同動物的運動器官也不同。3.動物是怎樣通過運動器官完成各種動作的呢?今天,我們將以哺乳動物為例來學習第二章第一節動物的運動。二、課堂教學(一)運動系統的組成(以哺乳動物為例)1.組織學生活動:體驗屈肘和伸肘動作,這個動作有哪些結構參與?如果肘關節受傷了,還能正常完成這些動作嗎?如果相應的部位發生骨折或肌肉拉傷了呢?引導學生答出: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主要是由骨、肌肉和關節構成的。任何一個動作的產生都離不開骨、關節和肌肉的密切配合。骨骼(含關節)和肌肉組成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1)骨骼:起支撐和承力的作用。(2)關節:改變骨的運動方向。(3)肌肉:一組肌肉必須是附著在不同的骨上。當它收縮時,就會帶動骨圍繞關節做運動。2.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1)觀察教材家兔骨骼圖,說出前肢和后肢分別由哪些骨組成。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找出人體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組織學生活動“找出人體四肢的關節”,使學生明確:上肢有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下肢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展示骨連接圖片,介紹骨與骨之間的結構(關節)。(2)組織學生觀察關節模型,在了解關節的靈活性后,對照教材模式圖剖開關節,觀察關節的結構。分析概括關節對骨運動的意義及關節的特點(既牢固又靈活)。骨骼是由多塊骨連接而成的,骨與骨的連接方式之一是關節。加強體育鍛煉可以使關節更加牢固和靈活。分析進行體育運動時,哪些關節容易受傷?我們應當怎樣保護關節?進行體育運動時,上肢的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膝關節、踝關節等都容易受傷。保護措施包括充分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活動,運動強度應當適當,以及佩帶護腕、護膝等。(3)取一個完整的雞翅(已除去皮膚),觀察肌肉,識別肌腹和肌腱。觀察肌肉是怎樣附著在骨上的?一組肌肉的兩端是附著在同一塊骨上,還是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上?這有什么意義?展示人體骨骼肌分布圖,介紹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但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展示骨骼肌的結構圖,介紹骨骼肌內還含有血管和神經,說明一塊骨骼肌就是一個器官。說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展示上臂肌肉圖,引導學生觀察:骨、關節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你能用簡圖的形式表示三者的關系嗎?3.師生共同總結“運動系統的組成”概念圖并板書。(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1.播放“骨骼肌的協作作用”視頻,說明運動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關節共同完成的。2.組織學生做屈肘和伸肘動作,明確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配合關系。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3.說明:一個動作的產生至少是由兩組肌肉協調配合完成的。因為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要想讓骨恢復原位,必須要靠另一組肌肉的收縮牽拉。4.帶領學生總結運動產生的過程:刺激神經使肌肉收縮從而骨繞關節運動。(三)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聯系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運動的產生過程,思考:動物的運動僅靠運動系統完成嗎?引導學生答出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2.質疑:我們在運動時,呼吸和心跳都會加快,這是為什么?幫助學生理解運動過程需要多種系統的共同參與。三、課堂小結1.播放足球運動視頻小結。2.積極運動有利于提高各系統的機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四、課堂練習出示練習題,組織回答及點評。五、布置課外活動請同學們在課后參考教材“試一試”,制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模型。其中:2-3塊硬紙板代表骨;適當長度的松緊帶代表肌肉;幾個工字釘代表關節。六、板書設計動物的運動控制調節能量供應教學反思?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并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于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系,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腔關節囊骨關節骨骼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肌腱肌腹肌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