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粵教科技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第1課《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是《科學》六年級上冊第1單元“光”的第1課。本課活動是先讓學生知道能夠自行發光的是光源,接著通過觀察暗盒中的物體等探究活動來讓學生了解: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本課共由2個活動組成。活動1“關燈了”,主要是觀察、比較在開燈和關燈狀態下的教室內物體前后的現象。活動2“觀察暗盒中的物體”是讓學生利用暗盒進行觀察活動,比較關燈前后暗盒內的光源、物體的不同現象,感受人眼為什么能看得見物體。二、學情分析學生多數沒有經歷過處在完全黑暗的暗室,對是否關燈后看不見物體是不能很好地了解的。生活中他們遇到的黑暗其實不是真正的暗室,或多或少會有外面的光線透進來室內,因此對人眼看到物體的條件不能準確理解。需要制作一個內部完全黑暗的暗盒,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有四年級簡單電路的知識基礎,設計和操作方面也有一定能力,因此設計和制作一個自帶光源的暗盒不是難事。三、教學目標1.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光源。2.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3.通過探究,觀察和比較人眼看見物體的條件。4.注重證據的意識,能對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和比較,探究人眼看見物體的條件。2粵教科技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設計五、教學準備教具準備:自帶光源的暗盒(黑色盒子、黑色卡紙、簡單電路、白色小球、剪刀、膠水)、多媒體教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課件等。學具準備:制作暗盒的材料(黑色盒子、黑色卡紙、簡單電路、白色小球、剪刀、膠水)、白色乒乓球、橡皮擦、記錄單等。六、教學過程(一)任務驅動設置情境:同學生日會上,彬彬提醒在吹蠟燭之前先找到燈的開關。問題:為什么要先找開關呢?交流:對波波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任務:蠟燭滅了后就找不到燈的開關嗎?(二)活動探究(1)活動1:關燈了出示:各種光源的圖片。提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它們屬于光源,如太陽、亮著的電燈、燃燒的蠟燭等。問題:如果沒有光源,我們還能看見物體嗎?任務:在一間能完全遮蔽光線的教室里,如果把電燈等光源關掉,我們還能看見物體嗎?比較關燈前后的現象,與同學交流。要求: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的內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對比關燈前后的課室物品,開展觀察活動。匯報:關燈前后各種物品的觀察結果。評價:根據學生能從比較的角度對比觀察關燈前后物品的不同現象進行評價。問題:眼睛適應后是不是就能看見物體呢?交流:具體是不是還能看得見物體呢?課室這個暗室還有一些光線進入了,看來還是需要進一步尋找不受外界影響的環境繼續觀察、研究。(2)活動2:暗盒中的物體出示:自帶光源的暗盒實物和圖片。提示:我們可以制作一個自帶光源的暗盒,進一步研究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看見物體。粵教科技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設計3任務:不打開暗盒里小燈泡的開關,通過暗盒上的孔能觀察到盒內的物體嗎?再打開暗盒里小燈泡的開關,觀察盒內的物體,比較兩次觀察的現象。要求: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的內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暗盒,觀察暗盒內不同的物品。匯報:根據觀察結果提出發現,知道在關燈時,盒內什么都看不見,是全黑的,在開燈時,能看見燈泡在發光,也能看見燈泡的光線照亮的盒內物體。評價:根據學生能否比較出人眼能觀察到光源和物體的條件進行評價。拓展:閱讀資料:“月球是光源嗎”。小結:光源的光進入眼睛,就能看見光源。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就能看見該物體。七、板書設計1.為什么能看到物體(燈泡狀態:關閉觀察結果:沒有光線,觀察不到)(燈泡狀態:亮起來觀察結果:有光線,能觀察到)(光源的光光源進入眼睛看見來自物體的反射光該物體)教科技版《科學》冊教材分析第1課《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教材分析課的任務驅動情境,是在琪琪會上,房間里的燈已經關了,蛋糕上的蠟燭照亮著房間。彬彬提醒大家在吹蠟燭之前先找到燈的開關。由于此時房光源蠟燭,當蠟燭被吹滅后周圍會立刻暗了下來,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般都知道黑暗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物體會把這種現象與光聯系起來,因此就會產生為蠟燭滅了就看不到開關的疑探究任務看到物體的條件是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找開關呢燭了,先看活動1關燈了當光進入到人的眼睛時,光線被折射聚焦到視網膜上,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像,而視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刺激產生視覺信號,并由視覺神經傳到大腦形成視覺,也就是我看見這個物體了教科書首先點明了像太陽、點亮的電燈、燃燒的蠟燭等能夠發光的物體都屬于光源。接著提沒有光源的時候我們還能看得見物體粵教科技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教科書上展示教室圖片,遮光良好的教室內亮著燈,我們能看見室內的物課桌、黑板、屏幕、時鐘等。然后提考問題,如果關了所有電燈后,我還能看得見教室里的物體嗎?在有燈光和沒有燈光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物體有區通過簡單的活動觀察比較后會發燈后觀察到的物體會不清晰、顏色不明亮等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教室能完全遮蔽光線或在沒有月亮的晚上,關燈后還能不能看見這些物能有學生覺得能看」為學生會根據人們常說的象而做岀判斷。暗適應指的是從光亮處進入暗處時,人眼對光的敏感度會逐漸增加例如晚上房間熄燈開始會覺得眼前烏黑,等過了一段慢慢看得清楚,這是因為房間內受到其他微弱光線的影響,像遠處燈光等,所以此時的房間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暗物姸妍的問題就是針對學生這種想法而提出的,在這個活動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人眼看到物體的條件與光是有著密切聯系提在教學時,建議選用遮光效果比較好的教室,學生在進行觀察比較的時候,效果更加明顯,感受會更深活動2觀察暗盒中的物體本活動是在活動1的基礎上,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眼睛看到物體的條件。教科書所展示的圖手拿的是一個暗盒,這個實驗裝置的制作方法準備套簡單電路的裝置,將電路的開光安裝在盒方便控制燈泡的亮滅。將電路燈泡安裝在盒子內,讓發光的燈泡能照亮盒子內部;在盒子的一側開一個孔;用一張黑紙卷成紙筒,一端插入開好的孔內,眼睛能從紙筒的另一端觀察到盒子內部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六年級上冊第1課《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教材分析.pdf 六年級上冊第1課為什么能看到物體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