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聲音”的第1課。本單元學習的都是與聲音相關的科學知識,“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是本單元的知識基礎,所以本課要幫助學生建構單元的核心概念“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很難說清楚的。課文通過對模擬樂器發聲(正向)及停止聲音(反向)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歸納出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二、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對于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大多認識不多。主要原因是物體產生聲音時的振動現象一般不是很顯著,學生在生活中也不會特意去注意這些現象。例如人們聽音樂時,關注的主要是旋律和節奏,很少去觀察琴弦如何振動。但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實驗目的明確,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對比分析,是可以歸納總結出實驗現象的共同特征。物體的振動是一種怎樣的運動形式?學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別的準確,需要在教學中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振動的特點,從而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個科學概念。三、教學目標1.能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2.觀察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現象,并嘗試進行描述。3.能嘗試對觀察的現象進行解釋。4.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樂于合作的態度。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粵教科技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2粵教科技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歸納出物體發聲現象的共同特點。五、教學準備教具準備:課件、試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學具準備:橡皮筋。六、教學過程設計(一)任務驅動媒體:出示本課課題和驅動圖。問題:為什么吹、拉、彈可以讓樂器發出聲音?匯報:學生討論,匯報自己的觀點。思考:教師歸納引導,并提出思考問題,樂器發聲部位在發聲時有沒有共同特點?(二)活動探究1.活動1:樂器發聲的秘密問題:古箏、排簫、鼓的發聲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發聲的部位與這幾種樂器類似?匯報:學生回答。小結:橡皮筋類似古箏那樣是靠弦發聲的,試管類似排簫那樣靠一端開放一端封閉的管子發聲的,鐵罐和鼓一樣都是靠鼓面發聲的。任務:用橡皮筋、試管、鐵罐代替古箏、排簫和鼓,分別讓它們發出。聲音,觀察發聲時它們的變化,比較一下,這些變化有什么共同特點。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觀察比較實驗現象并記錄,教師巡視。(對于試管,學生可能沒有觀察到什么明顯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試管本身似乎沒有什么變化,那么試管里面有什么呢?學生理解了試管內的空氣也可能是發出聲音的物體后,指導學生放一小紙條在試管內,再去吹氣讓試管發聲,并觀察現象。)匯報:分組匯報自己的發現,教師歸納。小結:橡皮筋、鐵罐、空氣都發生了振動。討論:振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運動形式?匯報:學生匯報自己的觀點,描述振動的特點(快速、往復)。小結: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橡皮筋、鐵罐、試管內的空氣,在發聲時都有振動。由此,我們可否大膽推測,物體發聲時都有振動的現象(板書)?2.活動2:振動與聲音任務:觀察身邊更多物體發聲時的現象,看看有沒有振動現象。問題:課堂上可以觀察哪些物體發聲?怎樣觀察它們的振動?交流: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準備的材料,板書可以觀察的內容。實驗:分組觀察,教師巡視。匯報:分組匯報,教師歸納。小結:喉嚨、音叉、小喇叭等在發聲時都有振動。提問:如果振動停止了,還會有聲音嗎?討論:學生討論,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點評。實驗:指導學生先敲擊音叉發出聲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讓振動停止,然后觀察是否還有聲音發出。匯報:分組匯報,教師歸納。小結: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有振動的現象,振動停止了,聲音也沒有了。所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粵教科技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3)七、板書設計第13課聲音的產生古箏排簫大鼓橡皮筋試管小鼓其他物體音叉三角鐵(發聲時的共同特點出現振動停止聲音停止時的共同特點)……小結: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共19張PPT)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聲音第13課聲音的產生為什么吹、敲、彈都可以讓樂器發出聲音?為什么吹、敲、彈都可以讓樂器發出聲音?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古箏古箏和其他一些樂器一樣,靠彈撥琴弦發出聲音。我們可以嘗試用線、橡皮筋等材料模擬琴弦的發聲。排簫排簫由一排管子按順序排列,管子底部堵住,構成一個個獨立的吹管。我們可以用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塑料管模擬排簫的發聲。鼓鼓一般是在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構成,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我們可以用鐵罐來模擬鼓的發聲。用橡皮筋、鐵罐、試管等物品模擬樂器發聲,仔細觀察并記錄它們發聲時的現象。實驗要求按順序觀察橡皮筋、鐵罐、試管的發聲現象,認真做記錄。試管內放入小紙條,以便觀察。試管課前已經清洗干凈。實驗中組內只能指定一人吹,不可輪流使用。實驗記錄(活動手冊)橡皮筋在振動罐底在振動紙條(空氣)在振動振動請描述物體振動時的特點:關鍵詞不斷往復運動除了樂器,還有很多物體也可以發出聲音。觀察更多的發聲現象,描述這些現象的共同特征。1、觀察自己的發聲現象把手放在喉部,發“啊……”的聲音,說說有什么感覺?振動2、觀察小喇叭的發聲現象把一些泡沫塑料顆粒放小喇叭上。打開小喇叭,觀察泡沫塑料顆粒的變化。振動2、觀察小喇叭的發聲現象敲擊音叉,再迅速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振動敲擊音叉,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再按住音叉,會出現什么現象?思考: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教科技版《科學》四教材分析第13課的產生》教材分析本課的任務驅動情景是在音樂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不同的樂什么吹、拉、彈、敲都可以發出聲音?這是什么原因驅動探究任務:對不同演奏方法都能產生聲音這個現象開展探究聲音的產生為敲、彈都以讓樂器發活動1樂器發聲的秘密各種演奏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產生聲音。為聲音?這是本活動探究的主要內容本活動主要由3個環節組成:①觀察常見樂器的發聲部位和方法。②用幾種器材模擬樂器的發聲,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及這些現象的共同③觀察更多物體發現象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引從現象中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都會振動冊教材分析友情活動1”和驅動問題是緊密相關的,要讓學生在充分討論驅動問題之后,再進活動1的研究。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有前概且還能讓接下來的學生學習事半功倍樂器是很好的硏究材料,很多樂器的發聲部位明顯,發聲方法簡單,是研究聲音的好材料。教學中要盡可能選擇發聲部位、發聲方法不同的3種樂器觀察,沒條件的學校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引導察為了讓學生能動手進行探究,本活動利用常見的材料模擬樂器的發聲,其中橡皮筋是模擬古箏),鐵罐是模擬打擊樂(鼓),試管是模擬管樂(排簫)驗發為成功,以觀察發聲時的現象為目的培養學生動手和觀察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一個小組完成3個實驗活動在時間安排上有困難的話,可以每個小組實驗,再通過匯報交流的環節進行歸納總橡皮筋鐵罐試管量聲時的現象聲象聲時的現象教科技版《科學》四教材分析的觀察記錄中,可能對橡皮筋、鐵罐、試管的振動描述不一致、不準確。教師要利用實驗后的匯報總結階段,通過“能不能用描述3個實驗的現象”等問題來引導學生討論3個實驗現象的共同特征,由此幫助學生理解和使用“振動”詞描述實驗現象的共同特征活動2振動與聲音物體振動產生的。活動2在活動音叉、喉嚨、喇叭等)發聲的現象,目的是進步體會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的現象物體們就更容易觀察健詞·物體敲擊音叉,聽發的聲音,再按住音現么現象思考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冊教材分析的產生,通常是通過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進行正向研究,但是無法解決物體振動產生是聲音產生而伴隨了振動”這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活動2先使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再用各種辦法使其停止振動,觀察和對比振動的現象。從反向研究來驗證振動和聲音的關系,從而解決是振動◎友情提示橡皮筋、鐵罐發聲時振動都比較明顯,容易觀察得到。特別是其振動較長,學其發聲能比較從容,容易操作和觀察。如果沒有音叉以用線吊起一條鐵棒來代替,效果也很好。把振動的音叉放到水里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振動,如果沒有水槽,用手觸摸也可以感知振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年級上冊第13課《聲音的產生》教學課件19.pptx 四年級上冊第13課《聲音的產生》教材分析.pdf 四年級上冊第13課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