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而實驗的類型是多樣的,驗證性實驗就是其中之一。驗證性是指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一定認識后,為驗證這種認識是否正確,而進行的一種實驗。本課為驗證“不同植物細胞形態各異,但基本結構相同”這一認識,開展觀察不同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實驗。玻片標本的制作方法與顯微鏡的操作在之前已經學習過,通過本節課進一步進行鞏固與應用。本觀察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繪圖能力,培養學生根據觀察結果繪圖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學習植物細胞功能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分析獲取資料、與人合作的能力。▍教學目標1.闡明植物細胞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和細胞壁等,并說明其主要功能。2.嘗試用植物材料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結構。3.規范學生實驗操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4.畫出觀察到的植物細胞圖。▍教學重、難點1.規范制作臨時玻片標本,觀察植物細胞結構。2.說明植物細胞的結構功能。3.畫出觀察到的植物細胞圖。▍課前準備教師:1.準備好洋蔥、黑藻、番茄等實驗材料及器具。2.拍攝生物繪圖微視頻。3.多媒體課件。▍流程一:導入新課引言:同學們進入初中已有一個月,對于校園的環境應該已經比較熟悉了,那你最喜歡哪種校園植物呢?同學們各抒已見,然后老師展示校園一角的微小植物苔蘚的宏觀圖和微觀圖,強調苔蘚是由一層細胞構成。而所有的植物也都是由細胞構成,展示常見植物的微觀照片。通過觀察,大家發現植物細胞的形態有所差異,有些是長多面形,有些是圓球形。接下來教師出示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提出要驗證的結論:科學家發現植物細胞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流程二:新課學習一、驗證性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1.提出已知需驗證的實驗結論:植物不同細胞形態大小各異,基本結構相同。2.實驗前規范指導:目的:(1)觀察植物不同細胞的形態大小,識別植物細胞基本結構。(2)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進一步熟練顯微鏡的使用。器材: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探針、滴管、吸水紙、清水、碘液、洋蔥、番茄、黑藻。指導:(1)按照臨時玻片標本制作的一般步驟進行實驗。簡單復習之前所學的臨時玻片制作擦(玻片)、滴(清水)、取(標本)、放(標本)、展(標本)、蓋(蓋玻片)、擦(水漬)(2)根據不同的材料,以合適的方法獲得標本,在一張幻燈片詳細介紹三種制片方法,配以圖片,解決了教師演示而部分學生看不清,導致實驗效果不佳的問題。玻片標本1: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取材方法:取一片洋蔥鱗片葉,用手向內側對折,用鑷子撕取紫色鱗片葉外表皮,長寬以0.5cm為宜,放置于載玻片水滴中,展平。玻片標本2:番茄果肉細胞。取材方法:取一片番茄,用探針在番茄果肉上挑取少許材料,均勻涂抹于載玻片水滴中。玻片標本3:黑藻葉片細胞。取材方法:用鑷子取一片黑藻的幼嫩小葉,放在載玻片水滴中,展平。(3)4人小組分工合作,每人至少制作一張臨時裝片,組內互換臨時裝片進行觀察。3.開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4.交流觀察結果,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拍攝一些同學們觀察到的清晰的顯微照片,在此環節請各組代表上臺來指出照片中細胞形態大小上的不同以及能看到的細胞結構,大家發現洋蔥鱗片葉和番茄果肉細胞沒有葉綠體,而黑藻細胞的葉綠體非常清晰。教師就某些不易觀察到的細胞結構如細胞膜和線粒體提出圖片補充并對洋蔥鱗片葉細胞沒有葉綠體做出強調。5.得出實驗結論:植物細胞形態、大小各異,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等。有些植物細胞不含葉綠體。6.技能升級在不具備拍攝條件,又想與同學分享時,可采用畫圖,并提醒學生繪圖的首要原則是真實性、科學性、專業性、完整性。教師播放課前錄制的關于生物繪圖的微視頻,教學生如何畫圖。二、植物細胞各結構的功能1.閱讀課本,自主學習植物細胞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2.小組合作,嘗試解決以下問題。①細胞能保持這種規則長多面體的形態主要是什么結構的作用?(細胞壁)②能讓有利的物質進入,而有害的物質不能進入的結構是什么?(細胞膜)③我們吃西瓜時流出的汁液是什么?(細胞液)來自細胞的哪個結構?(液泡)④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哪里?(細胞質)該結構中與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有關的結構和呼吸作用有關的結構是什么?(葉綠體,線粒體)三、課堂小結你能舉例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嗎?▍流程三:課堂反饋反饋的設計1.完成P38自我評價與思維拓展2.鼓勵學生課后開展P38課外探究1.將課本上的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結構這一實驗拓展為三種植物細胞的觀察的驗證實驗,更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細胞的結構。2.在多個環節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彌補學生存在個體的差異,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實現自主學習,提高上課效率。●設計依據與構思●教材分析●教學流程及分析設計思想從實際校園生活出發,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選擇苔蘚作為首個展示對象,是因為它由單層細胞構成,細胞形態清晰。從多幅不同植物細胞顯微照片激發學生想要親眼看到植物細胞的欲望,也更順暢引出“形態不同,結構相同”的待驗證結論,激起學習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興趣。設計思想選擇洋蔥、番茄、黑藻三種植物是因為它們細胞形態不同,而結構清晰可見。簡潔明確的語言告知學生實驗目的,并規范指導,讓學生心中有數,提高實驗有效性。實驗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不規范操作,促進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讓學生在做中學,將之前所學的臨時裝片的制作技能在實際應用。小組合作,生生互動,提高實驗效率,提高參與意識。設計思想此環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臨場發揮的膽量。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植物細胞的結構,也是對學生實驗操作及小組合作的成果果檢驗。設計思想生物繪圖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在以后的生物實驗中都需要用到。通過繪圖進一步鞏固植物細胞的結構這一知識點。設計思想培養學生的獲取、分析資料的能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辨析讓學生對植物細胞各結構的功能形成較清晰的認識。設計思想在學習過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后,上升到生物個體的高度,明確細胞是基本單位。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表見解的空間,作好正確的導向作用,鍛煉了學生的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教學感悟(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