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培優提高”秋季班講義(九):人類的家園--地球(2)【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培優提高”秋季班講義(九):人類的家園--地球(2)【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一、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學說: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于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主要證據有:①海岸線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②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③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
2、海底擴張學說: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 它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別提出的。學說認為沿大洋中部穿透巖石圈的裂縫或裂谷向兩側擴展并導致新生洋殼。它認為地幔物質在這種裂縫帶下因軟流圈內的物質上涌、侵入和噴出而形成新的洋殼,隨著這個作用不斷進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質把原已形成的洋殼向裂谷兩側推移擴張,致使洋底不斷新生和更新。
大陸漂移示意圖 海底擴張學說
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沖帶和地縫合線。由于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沖帶和地縫合線處下沖、消失。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地球表面的板塊
二、地殼變動與火山地震
1、地質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又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類型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趨向平坦
內、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2、地殼運動的類型:根據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
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運動方向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
運動性質 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張裂成海洋 使巖層表現為隆起或拗陷,從而引起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3、火山與火山噴發:
①火山:是一個由固體碎屑、熔巖流或噴出物圍繞著其噴出口堆積而成的丘或山。
②火山噴發:是一種壯觀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
③火山的組成: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
④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液體(熔巖流),固體(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
⑤火山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⑥火山分布: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⑦火山的利弊:
危害:是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益處:是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等。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
⑧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態和火山活動特點千差萬別。
⑨火山噴發的巖漿主要來自地幔中的軟流層。巖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作用下,從火山口或地殼裂隙噴出地表。巖漿冷卻后變成的巖石,叫巖漿巖。
4.地震
(1)地震成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堅硬的地殼產生斷裂、移動而造成的。地震能改變地形。
(2)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 震動的現象。
(3)地震的結構
震源:地震發生的源地;
震中:與震源對應的地表部分; 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離。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
震中距:地表某地離震中的距離。
等震線:距震中距離相等的點的連線。
(4)地震的分類
無感地震:一般來說,震級小于3級,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稱為無感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大于3級到小于4.5級,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
破壞性地震:震級大于5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災害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
總之:震級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壞性越強。
(5)地震帶分布: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一帶。
(6)地震造成的災害
①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
②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
③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
④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⑤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還有地光燒傷人畜的現象。
(7)地震預報與逃生
①地震不能準確預報但是有先兆,如動物的異常行為,井水異常冒出地面等。張衡發明的地震儀——侯風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可以測量地震。現代的地震儀和其原理相似但是準確度要高的多。
②地震時,注意(1)快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2)來不及跑出去的要躲到面積小的房間和桌子底下。
5、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特點:突發性、歷時短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形成原因:
①自然原因:山區(陡峭的地形)、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
②人為原因: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會破壞植被;開礦、采石容易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積土層;修建公路、鐵路、水渠等建筑活動,會破壞山坡表面。
(2)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①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
②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
③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
④植樹造林;
⑤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
⑥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等措施
三、地形和地形圖
1、海拔和相對高度
海拔:地面上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A點的海拔1500米,B點的海拔500米,AB兩點的相對高度1000米,BC兩點的相對高度1000米,AC兩點的相對高度2000米。
2、常見的地形
地形類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坡度較陡
丘陵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內部相對高度小,范圍大
盆地 中間低,四周高
3、地形圖:人們為了研究地形的方便,往往用到地形圖,其中最常見的是等高線地形圖。在地圖上將陸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叫等高線。如下圖所示:
等高線示意圖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各種地形
(1)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高度相同。(2)等高線密集處表示陡坡。
(3)等高線稀疏處表示緩坡。(4)等高線重疊處表示懸崖。
(5)等高線內部呈很小的封閉曲線,并且由外向內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內部很小的封閉曲線表示山頂。
(6)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為鞍部(即等高線突出的部位相對稱的地方)。
(7)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山脊水向兩側分流)。
(9)等高線內部呈很小的封閉曲線,并且由外向內,海拔降低,表示洼地。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山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數字)增高
鞍部 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分相對應處
峭壁(陡崖) 等高線重疊處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數字)降低
各類常見地形的特點與識別
5、地形的變化
(1)內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階段性。
地殼運動 褶皺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斷層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
(2)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太陽能,它能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
表現形式:風、流水、波浪、冰川作用,
侵蝕——高山削低;搬運堆積——低谷填平
(3)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但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
例1、如圖甲和圖乙,完成下列問題。

甲 乙
(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_______的作用下,或發生________,或引發_______,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這說明______________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3)自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 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
例2、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火山是由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三部分組成,其噴發物有氣態的,也有液態和固態的。
(2)火山噴發出的巖漿來自地幔中的④________;巖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作用下,沿②_________或地殼裂隙噴出地表,巖漿冷卻后變成巖石,叫______巖。
(3)火山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益處有哪些?
例3、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個山谷模型,如圖所示,完成下列問題:
(1)在土質山谷模型的坡面上灑水,在A處發生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加大灑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較大的水流,在A處發生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A處發生的現象是一種類似于泥石流的現象。由此推斷,影響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B處坡面上覆蓋植物(草皮或苔蘚),再向坡面灑較大的水流,A處水流與沒有植被覆蓋時相比的變化是___________。
(5)由此可見,_________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
例4、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如圖所示,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各板塊的名稱: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
(2)板塊漂浮在___________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邊緣地帶,地殼_________(選填“穩定”或“不穩定”);板塊內部,地殼_________(選填“穩定”或“不穩定”)。
1、下列能證明海陸變遷的自然現象是(  )
A.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B.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D.海島漲潮被淹沒,退潮露出
2、下列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②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地震中的絕大部分會造成破壞
③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
④地震發生時躲到小空間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3、如圖所示,小暢在圖中甲地遭到了泥石流(圖中虛線表示泥石流路線),他機智地逃離了危險,小暢選擇的逃生路線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地貌景觀,屬于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U”形的冰川谷 B.路南石林 C.夏威夷群島 D.戈壁、荒漠
5、如圖所示是我國東南某地區的等高線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①②兩地相對高度是_________米,若①②兩地實際直線距離為900米,圖上距離為3厘米,
則該圖的比例尺為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當中,最易發展成河流的是________,該河流的流向為________。
6、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單位:米)
(1)寫出C處的地形名稱_______。
(2)試在地形圖上標出山頂的位置。(用▲表示)
(3)A點和B點的高度___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運動員要想登上山頂,可以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請問從哪一點出發會省力些?為什么?
7、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島,海拔336.15米,面積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視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盡收眼底。政府現已將其規劃為森林公園。如圖是根據等高線分布情況繪出的大南山地區地形圖,請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示為山脊的是_____。
(2)形成圖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A.內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風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現在政府已經修建了一條可以到達山頂的公路。由圖中可知,公路所處的北坡坡度較緩,判斷的理由是:此處____________。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如圖所示,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它南起贊比西河口,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它寬約50~80千米,底部是寬條帶狀的低地,夾嵌在兩側高原之間,仿佛是一條干涸了的巨大河谷在群山中延伸。裂谷底部比兩側高原表面平均要低500~800米,縱深地帶相隔3000米左右。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許多活火山和死火山。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米)。裂谷底部湖泊點點,使東非的湖光山色更具有雄偉多姿的風采。
(1)請你說說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
(2)據推算,近一千萬年來,東非大裂谷不斷向兩側擴張,近二百萬年來,平均擴張速度為每年2~4厘米。請你根據板塊構造學說,預測一下一億年以后東非大裂谷的變化趨勢。
9、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如圖所示,回答問題。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德國科學家_________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形成的。
(2)圖中A板塊上的陸地主要屬于_______洲和_______洲, B板塊上的陸地主要屬于_______洲,C板塊上的陸地主要屬于_______洲,D板塊上的陸地主要屬于_____洲,E板塊上的陸地主要屬于_____洲和______洲;F板塊以海洋
為主,主要屬于_______洋。
10、如圖所示是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通過觀察,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全世界來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你正在家里做作業,若突然發生地震,你將采取的應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對比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你發現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圖所示是地震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是震源,B是震中
B.AB是震源深度
C.BC和BD都是震中距
D.地震對C的影響大于對D的影響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殼變動均表現為地殼上升
B.內力作用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動力
C.地殼變動均表現得十分激烈
D.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能量是太陽輻射
3、下列關于泥石流發生時的防御措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
B.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
D.發生泥石流時,要勇于到室內救出被困人員,并搶救一些易于攜帶的物資
4、下圖箭頭表示地理要素增大的方向,圖示關聯性正確的是(  )
5、讀“某地地質災害成災頻次示意圖”,如圖3-5-2所示,回答下列題。
圖3-5-2
(1)關于該地地理特征的敘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陡峭 ②全年降水豐富,年際變化大
③地表基巖廣布 ④地表巖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該地防御此類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蓋率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護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一些論述,錯誤的是(  )
A.地球表面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六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B.每一大板塊之中都有一塊大陸
C.在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四大板塊之間的是太平洋板塊
D.位于亞、非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這是由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在不斷地張裂
7、讀中圖甲等高線上的字母與實際地形圖乙上的字母,請填上對應的配對字母。
a— ;b— ;c— ;d— 。
8、讀“我國東南某地區等高線示意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數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①_______,③_______。
(2)河流C、D中水能資源較豐富的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在圖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庫大壩,建在_____(選填“C”“D”或“E”)處最合適。
9、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________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如流水的沖刷使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變得__________,如圖_____(填字母)所示;也會使石灰巖溶蝕而形成許多_______,如圖______(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會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積而形成_______和_________,如圖______(填字母)所示。
(2)在降水較少的地區,風的吹蝕會形成__________,如圖_______(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積會形成_______,如圖_____(填字母)所示。
(3)在高寒地區,在冰川的移動作用下會形成_______和_________,如圖_____(填字母)所示。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我國的火山約有660座,其中絕大部分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主要分布在臺灣、昆侖山區、黑龍江、吉林和云南騰沖等地。其中黑龍江和吉林共有230多座,著名的有五大連池火山群和長白山天池火山。內蒙古也是我國火山數量最多的地區,共有270多座,我國最大的包含有100多座火山的火山群就分布在這里,其中達里火山群有多達56座火山。臺灣省正好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是我國火山活動最為劇烈的地方。臺灣最著名的大屯火山群,在島的北部,由10多座海拔千米左右的火山組成。
(1)我們通常把經常噴發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稱為______火山,而把長期不噴發的火山稱為____火山。
(2)目前,全世界被確定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們的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某些地區,如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一帶。
(3)為什么臺灣經常有火山噴發?
參考答案
例1、(1)內力,彎曲,斷裂。(2)地殼的升降運動。
(3)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的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例2、(1)①火山錐,②巖漿通道,③火山口。
(2)軟流層;巖漿通道;巖漿
(3)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害人的生命。益處:火山灰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由此而形成的土壤很肥沃;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礦產。
例3、(1)水流攜帶泥沙向下流淌。
(2)水流中伴隨有大量的泥沙物質。
(3)陡峭的山區地形、暴雨或持續性的強降水、堆積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4)水流中的泥沙大量減少。(5)良好的植被。
例4、(1)A非洲板塊,B亞歐板塊,C太平洋板塊,D美洲板塊,E印度洋板塊,F南極洲板塊。(2)軟流層,不穩定,穩定。
1、B
2、C
3、C
4、C
5、(1)500,1∶30000。(2)乙,南。
6、(1)峭壁。(2)略(3)相等。(4)A,因為A是緩坡,B是陡坡。
7、(1)B。(2)A。(3)等高線分布較稀疏。
8、(1)東非大裂谷是一個斷層陷落帶,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由巨大的斷裂作用形成的。
(2)在地球的發展史上,非洲大陸從東非大裂谷這里開始分離,新的海洋在這里孕育。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一億年以后,這里將出現一個新的大洋。
9、(1)魏格納。(2)北美,南美,南極,大洋,非,亞,歐,太平
10、(1)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2)如在一樓等較低樓層則迅速離開房間到空曠地帶;如在高樓,則躲在牢固的桌子底下(合理即可)。
(3)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積聚和釋放,因此兩者的分布非常吻合。

1、D
2、B
3、D
4、A
5、(1)C;(2)D
6、B
7、e;f;g;h。
8、(1)①鞍部,③峭壁。(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資源豐富。(3)E。
9、(1)流水,溝壑縱橫,A,溶洞,C,平原,三角洲,B。(2)風蝕城堡,F,沙丘,D。
(3)角峰,冰斗谷,E。
10、(1)活,死。(2)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3)因為臺灣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浦江县| 工布江达县| 伊金霍洛旗| 浙江省| 凌海市| 容城县| 互助| 修水县| 营山县| 新龙县| 延寿县| 靖江市| 高州市| 延津县| 平顶山市| 依兰县| 延庆县| 长子县| 西乌珠穆沁旗| 金沙县| 兰西县| 澄江县| 图木舒克市| 山阳县| 兰坪| 衡水市| 晋中市| 吉林省| 上林县| 揭东县| 涿州市| 敖汉旗| 酉阳| 炎陵县| 宿州市| 清远市| 苗栗市| 高密市| 永顺县| 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