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2021學年最新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課后問答題答案 文字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2021學年最新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課后問答題答案 文字素材

資源簡介

2020年最新部編版歷史7年級上冊課后問答題答案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P3
問題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隨時間的推移,動、植物尸體就會隨著泥沙的沉積慢慢被埋在地層深處。在極少數特殊的環境下,那里壓力相當大,溫度十分高,沉積的泥沙慢慢變成了一層巖石,地質學上叫地層。而生物的堅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貝殼等,也伴隨泥沙慢慢變為地層且像巖石一樣堅硬;生物的那些柔軟部分,如葉子等,也會在地層中留下印跡。這種伴隨地層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跡的石頭,就叫作化石。化石形成后,無論地球上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它都幾乎不會改變。所以,化石成了記錄地球歷史的特別文字。依據這些特別的文字,人們能了解地層的年齡及當時的一些情況。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P12
問題思考
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的不同之處在于:1.處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一個在黃河流域,一個在長江流域;2.兩者的房屋建筑樣式不同,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欄式房屋;3.種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個是粟,一個是水稻;4.半坡居民會使用弓箭,河姆渡人會挖井;5.他們制造的陶器藝術風格也不同。
P12
?課后練習
(1)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出現的重要標志?請在口內劃√。
農作物的出現;√家畜飼養;√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現。
(2)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勞動?如果讓你來使用骨耜,應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們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P15
?材料研讀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
從材料可知,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
P16
?問題思考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有很多發明創造,你認為這些發明創造反映出當時人們生活的哪些變化?你認為有關先民的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
炎帝和黃帝的發明,雖說都是古人的傳說,有些內容還近乎神化,但無一不有社會歷史的近似事實作為根據。近年來大量的考古材料,證實了我國古代傳說并非完全虛有。這些發明創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醫的變化。總之,先民的傳說是有科學根據的。比如傳說黃帝開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資料作為證明。考古材料證實,我國發現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約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的水井。還有距今約4000年前,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的水井,以及洛陽矬李遺址的一口圓形水井。水井的出現,說明人們定居生活已經較穩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又如炎帝發明砭石療法。砭石療法又名熱熨法,顧名思義就是把石頭或砂土加熱,用植物莖葉、織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體疼痛處,可消除或減輕疼痛。經過反復實踐和改進,將焚燒的植物、藥物進行局部適宜溫熱刺激,醫治效果更臻完善,這就是針灸法的開端。熱熨時所用的石子,古代醫家稱之為“砭石”。砭石在湖南長沙下麻戰國墓地曾被發現。砭石的發現,證明了中醫學在炎帝時期已開始有了萌芽。
更多歷史干貨,關注【統編歷史】
P17
問題思考???從大禹治水的事跡可以看到什么樣的精神?
創新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敬業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等。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P20
材料研讀??材料中“天下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世代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
P23
?問題思考??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P23課后活動
1.右圖顯示的是西周實行的什么制度?在對應的橫線上填寫圖中人物相應的身份。
西周實行的分封制。
2.總結一下,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夏、商、西周的滅亡都是因為出現了暴君,他們的殘暴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P28
?課后活動
1.仔細觀察下面的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議一議,它們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酒器、炊具、禮器
2.
你能辨認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嗎?試試看。
A.人
B.水C.豬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P30
?材料研讀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諸侯之長。想一想,春秋時期諸侯取代周室操縱了國家政治,使得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處于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分裂割據狀態。
P31
問題思考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過程中,一些諸侯國被消滅國家出現了走向統一的趨勢。
P31
?課后活動
1.按照西周時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時,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仿效。想一想,這種情況反映出什么問題?
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瓦解,這里主要反映西周禮樂制度的破壞。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P34
問題思考:設想一下,當時的人民對連綿不斷的戰爭會有什么樣的想法,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統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P35
?材料研讀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不畏強權,敢于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P36課后活動
1.查一查下列成語的典故,哪些出自春秋時期,哪些出自戰國時期?
出自春秋時期的有: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三令五申、臥薪嘗膽;
出自戰國時期的有:百發百中、朝秦暮楚、完璧歸趙、紙上談兵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你認為這說明了什么?
變法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要付出代價;但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第8課?
百家爭鳴
P39
?材料研讀?你認為孔子提倡“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積極的意義?
“為政以德”即是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減輕壓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于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P41
材料研讀??你認為孟子的這段話體現了什么精神?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在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P41
問題思考???為什么說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探討自然、社會和人性,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總之,百家爭鳴形成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P42
?課后活動
1.請說出下列孔子的語錄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指導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師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
指導意義: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2.談談你對下列孟子言論的感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
?
?
?
?
?
?
?
?
?
?
?
?
?
?
?
?
《孟子·告子上》
在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舍,善于抉擇,但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答案不是唯一的。要鼓勵同學大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P44
問題思考
想一想,國家統一對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什么好處?
在統一環境下,國家能夠制定并實施統一的政策與措施,減少阻隔,促進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P48
材料研讀???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國家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介紹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和車軌的措施。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質的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發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通全國的道路,有利于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P49
?課后活動
1.試比較周朝和秦朝的有關制度,填寫下表的空白處。
2.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統一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的統一,便于國家政令的發布和貫徹執行,有利于政治上鞏固統一;文字的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文字的統一,便于各地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到漢字的演進與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總之,文字的統一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積極影響。
第10課?
秦末農業大起義
P51
??材料研讀???這一記載說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點?
說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殘酷。
P51問題思考??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朝的施政有怎樣的關系?
秦的暴政導致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對秦朝施政的反抗。
P53
?材料研讀???依據材料,歸納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劉邦重視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蕭何、韓信、張良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不采納范增的意見
P53
?課后活動
1.你認為下列秦朝的措施與秦朝速亡有關聯的有哪些?試在右側的口中畫√
秦朝的措施與秦朝速亡的關系
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統一貨幣
修建長城√
強征賦稅√
嚴刑苛法√
開拓交通√
修驪山陵√
2.想一想,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一起義有什么歷史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水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P55
?材料研讀??根據材料,說一說,當時的社會處于什么樣的境況?
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戰亂,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芫,荒亂、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不穩定。
P56
?課后活動
1.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與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想一想,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一方面,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于饑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2.議一議,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
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路低,農民能夠穩定地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P59
?材料研讀??想一想,這種狀況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
經歷了長期戰亂后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強調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后果。
P61
?問題思考???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想一想,這與漢武帝強化中央權力有什么關系?
漢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原漢文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得以拓展。
P61課后活動
1.材料分析
①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漢初期分封制度下,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威脅到西漢王朝。
②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是漢武帝采納主父偃“推恩”的建議,讓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給自己的子弟。這樣,王國的數量大大增加,而管轄的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少;漢武帝還采取措施取消了許多諸侯王的封國和土地,剝奪他們的爵位,從政治上消除了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
2.請根據以下兩幅圖說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不同態度。《漢代講經圖》中的“經”主要是什么內容?
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漢代講經圖》中的“經”主要是指儒學中的忠君守禮思想,這在以后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核心。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P65
?材料研讀???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
童謠鮮明地勾勒出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治下的社會不平:剛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盡榮華富貴。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
更多歷史干貨,關注【統編歷史】
P66
?課后活動
2.想一想,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肆意搜刮,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邊緣。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P68
問題思考
張騫曾兩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堅持完成使命。他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我們應當學習張騫不屈不撓、勇于探索和開拓的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險阻,勇于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P69
?材料研讀??想一想,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
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
P71
?課后活動
1.想一想,張騫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2.下列圖片中的食物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它們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們現在的名字嗎?
胡豆,今名蠶豆。胡麻,今名藝麻_。胡桃,今名核桃。
你還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從西域傳入內地的東西嗎?
“胡”在中國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數民族或外國人。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說明它們最初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的。以“胡”字命名,從西域傳入內地的東西還有胡椒、胡蘿卜等。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P73
?材料研讀???查查看,元興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年號為元興的。105-105年,東漢漢和帝劉肇,第二個年號元興,用了9個月;264-265年,三國東吳末帝孫皓,年號元興;404-406年,東晉,晉安帝司馬德宗,年號元興。顯然,這里的元興元年,指的是105年。
P75
?問題思考???司馬遷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什么教育意義?
面對艱難挫折、身心摧殘,毫不畏懼的精神;為了理想和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P78
?課后活動
2.想一想,紙的發明給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
第一,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杰出的成就。文字發明后,需要一個好的載體來記載,顯然過去的甲骨、金石、簡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他的文明。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于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后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紙的發明及應用,對社會歷史的記載與保存,對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類記錄信息,使人類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紙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二,有利于解決了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P82
?問題思考
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膾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你如何來著待這種不同?說說你的想法。
《三國義》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其中作者為了增加小說的趣味性,會適當地進行一些文學創作,這些內容當然不會見于史書記載。但是,這些內容在另一方面讓我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有助我們理解某些史實。我們既要將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有機結合,又應還歷史的真實性。例如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的曹操統軍30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但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卻被描寫成為反面人物的代表。
P84
?課后活動
1.結合《蒿里行》,思考詩中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結合《步山夏門行》,分析詩中的“壯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實現了嗎?原因又是什么?
《蒿里行》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做、人口減少和百處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在于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斷。
《步出夏門行》詩中“壯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愿望。最終曹操并沒有實現這一愿望。因為隨著劉備、孫權勢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最終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占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議一議,這兩個戰役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這兩個戰役的勝敗主要原因在于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者心態等方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P86
?材料研讀???這則材料說明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風氣?
這則材料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P86
問題思考????想一想,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王有什么關系?
八王之亂的發生與西晉實行于分封制是有關系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一方
,從制度層面上講,西晉大封同姓諸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拱衛了西晉王室,但是同時又埋下了諸侯王實力過大,威脅中央統治的隱患,另一方面,從具體實施過程來看,晉武時期陸續派遣諸侯王據守州郡重鎮,即“移主封于就鎮”,諸侯王手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勢力也日益壯大,為其叛亂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當然,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要認識到西晉糟糕的社會狀況和遲鈍昏庸的晉惠帝,也是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
P88
?課后活動
1.在西晉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分封于諸王?想一想,分封諸王對中央政權的統治會造成什么危害?
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于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戰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2.據西晉的一些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議一議,這些少數民族認
自己于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了什么?
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P92
?材料研讀??想一想,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為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其次,當時江南地區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最后,江南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其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P92
?課后活動
對比一下,《史記》與《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記》中的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宋書》中描述南開發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P96
問題思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會出現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P96課后活動
1.右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根據圖畫說一說,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漢族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目的是什么?
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P97
材料研讀???想一想,為什么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教導人民要掌握天時和土壤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他很注意天時、地利與農作物的關系,提到順(應)天時(時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況),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憑主觀)反道(違支客觀規律),勞而無獲。意思是,種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時!”(最好的時機),根據不同的土質條件,才能獲得好收成。這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不失農時于”和“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認為只有掌握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可自由發揮)
P102課后活動
1.想一想,北方的農林品種為什么會出現在南方?這反映出了什么?
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戰亂,317年,東晉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們紛紛南遷,給貧瘠的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很多北方的農林品種就出現在了南方。這反映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征。
2.中國在1986年發行了祖沖之紀念銀幣。請你試著為這枚紀念幣中的人物寫一個簡要的介紹。
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過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于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蒙城县| 瓦房店市| 渑池县| 松阳县| 公安县| 合山市| 伊川县| 刚察县| 开封县| 南平市| 札达县| 延安市| 简阳市| 运城市| 郓城县| 石阡县| 泗水县| 英吉沙县| 彰化市| 呼伦贝尔市| 多伦县| 沁水县| 杭锦旗| 通州区| 青川县| 那曲县| 云和县| 抚宁县| 陆丰市| 鸡西市| 陇西县| 凌云县| 大余县| 平陆县| 承德市| 农安县| 行唐县| 镶黄旗| 天镇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