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深圳實驗學校高中2012屆高考第一輪復習教學講義——3.8 財政與稅收(人教版必修1)(一)財政及其作用 1、財政、預算、決算⑴財政A.財政的含義:國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B.財政的本質:國家為主體的社會分配關系。(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①財政收入;②財政支出)。a財政的:①主體:國家或政府;②客體:部分國民收入。b財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論是國家的政治活動和經濟、文化建設,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都離不開國家財力的支撐,因而國家必須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為了履行對內對外職能,國家必須占有和消費一定的社會財富。)c財政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社會生產是財政的基礎。⑵國家預算和決算A.由政府提出并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預算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體現著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對政府活動的制約和監督。B.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國家決算。國家預算體系包括:中央預算、地方預算。C預算和決算的關系:預算是決算的前提;決算是預算的執行結果。國家財政是通過預算實現的2、財政的作用(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財政與宏觀調控、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⑴財政的作用 國家財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①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②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投入某些行業、地區的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國家通過財政支持這些行業,地區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③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經濟平穩運行要求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反之,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其它表述: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障;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 ⑵補充一:財政與宏觀調控(參考“財政的作用”) ①財政是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②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收支的調控促進經濟平穩運行。③國家可以通過對財政收支的方向、結構的調整和控制,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優化,實現資源合理配置。④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收支的調控, 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⑶補充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A、教材表述: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慈善事業、商業保險是社會保證體系的補充。B、內容:我國的社會保障:①社會保險(最基本、最核心)(三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②社會救濟(社會救助)(低層次的保障);③社會福利(最高保障);④社會優撫(特殊方式)。第一、社會保險: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第二,社會救濟: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困難戶救濟等。第三,社會福利:指社會服務事業及設施。如對公民義務教育,特殊社會福利,如孤兒院等。第四,社會優撫:包括犧牲、病故優撫費、烈軍屬、復員軍人補助費、傷殘撫恤費、見義勇為者獎勵等。C、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①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②有利于培育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講解:勞動力市場)(消除轉崗時的后顧之憂);③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⑤有利于擴大內需;⑥有利于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⑦有利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國企活力。注意:社會保障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我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民權、關注民生、解除民憂的制度保障。⑷補充三: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A、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實際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二是由國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進口。B、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實際形成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內需求,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國內消費需求;二是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出口。(二)財政收入與支出 1、財政收入的構成 ⑴財政收入的含義: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就是財政收入。 ⑵財政收入的構成(來源)(分類):根據國家籌集資金的渠道,可以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簡而言之:稅、利、債、費的收入。2、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在我國現階段, 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稅收是調節經濟的主要杠桿;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⑴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只有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加,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 ⑵分配政策的影響:①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 ②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最終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 ③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財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因此,充分發揮財政作用的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經濟發展。4、財政支出 國家對籌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財政支出。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職能才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是政府實現職能的物質條件,財政支出的狀況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5、財政支出的構成 按照具體用途,財政支出可以分為:⑴經濟建設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地質勘探費用、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等)(國家財政用于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有利于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⑵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包括這些單位的人員經費和設備購置、維護及公務費用支出)。⑶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指國家用于政府機關、司法部門、駐外機構以及軍隊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支出。)(國家用于這方面的支出是鞏固國家政權、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保證。)⑷社會保障支出。(指國家為公民提供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各種費用。)⑸債務支出。(國家用于償還各種債務本息的支出。) 6、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有三種情況: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 ⑴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財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⑵當年的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屬于財政收支平衡。 ⑶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⑷國家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財政收支關系,促進社會總供求平衡。①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滯緩一部分經濟資源未被利用,經濟發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應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來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 ②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熱,經濟的正常運行受供給能力制約時,物價會上漲,政府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來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給經濟“降溫”。 注意:財政節余并非越多越好,節余過多,意味著財政資金的閑置和浪費。財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適時適度,如在通貨緊縮時增加財政支出來刺激社會總需求,就會出現一定的財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若赤字過大,就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引發通貨膨脹。“當年結余過多”、“連年略有結余”都對經濟發展不利。(三)稅收及其種類 1、稅收 ⑴含義: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人們習慣將稅和稅的征收合稱為稅收。⑵必然性:有國就有稅。國家通過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⑶地位: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 ⑷依據和保障:稅法是稅收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有稅必有法)。 2、稅收的基本特征(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是稅收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 ⑴強制性。A.含義: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稅。B.表現:①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②稅務機關必須依法征稅。社會產品的分配憑借兩種權力進行:①國家政治權力(如:稅收);②所有者權力(國家收入中的利潤、個人分配中的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⑵無償性。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國家征稅后,不直接對納稅人返還利益)。(無償性是相對的,直接無償,間接有償,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⑶固定性。含義:國家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對象和稅率,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固定性是相對的,稅收會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作出調整,如通貨緊縮時降低稅率)。⑷三者的關系: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注意:稅收的:①主體:國家;②目的:為實現國家職能;③憑借:政治權力;④依據:法律;⑤基本特征:強、無、固;⑥地位: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3、我國稅收的種類 ⑴根據征稅對象,我國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五大類,共二十多種。 流轉稅:是以商品交換中的交易額和勞務收入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以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增值稅、按營業額征收的營業稅、根據應稅消費品的銷售額征收的消費稅、關稅等)。所得稅:是以各種所得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對企業所得征收的企業所得稅、對個人所得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等)。③資源稅:是以開發和利用特定的自然資源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開采礦藏必須依法繳納資源稅)。④財產稅:是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種(根據買賣房屋的契約征收的契稅等)。⑤行為稅:是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印花稅、屠宰稅等)。⑵目前在我國,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影響很大的兩個稅種。 ①增值稅 a.含義: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b.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c.基本稅率:17%(比例稅率);d.作用: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e. 屬于流轉稅。 增值稅:最終消費者是全部稅收的承擔者;實行憑發票抵扣稅款的計稅方法。②個人所得稅 a.含義: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b. 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從我國境內外取得所得的個人,以及在我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滿一年而從我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c.稅率:我國個人所得稅,按應稅項目不同,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人所得越高,稅率越高;所得越低,稅率越低(高收入者多納稅,少收入者少納稅)。d.作用: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注意:納稅人:對什么人、單位征稅;征稅對象:對什么東西征稅;稅收的內容:征收的貨幣和實物。稅收的主體(征稅的主體):國家;繳稅的主體:納稅人。稅收的兩個方面:①國家機關的征收;②納稅人的繳納。4、稅收的作用 ①從稅收與財政的關系看: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在我國現階段,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 ②不同的稅收種類,其作用是不一樣的。如,增值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③國家通過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以及實現各種國家職能提供物質保障。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④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之一。國家通過對稅收的調節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優化,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四)依法納稅 1、納稅人和負稅人(新版教材已刪除) ⑴含義: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⑵納稅人和負稅人之間的關系:納稅人不一定是稅款的實際承擔者,即納稅人不一定就是負稅人。①當納稅人所繳的稅款是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②當納稅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③在我國現有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不一定每個公民都是直接的納稅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勞務的消費者,因而都是實際的負稅人,都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作出了貢獻。 注意:不一定人人都是納稅人,但人人都是負稅人;但人人都應該具有納稅人意識。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⑴公民自覺納稅的必要性(為什么要依法納稅?)①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通過稅收實現全體人民根本利益; ②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為實現國家職能提供了財力上的保證; ③公民享受了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④自覺納稅是公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體現。(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⑵公民增強納稅人意識的要求(作為公民,應如何為國家稅收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①公民要樹立義務意識,依法納稅。第一,自覺樹立納稅人意識,一旦成為納稅人,應自覺納稅;第二,同偷稅等違法行為作斗爭,維護稅收秩序(如:購物索要發票)。②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應積極行使納稅人的權利,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⑶違反稅法的表現: ①偷稅,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②欠稅,指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③騙稅,指納稅人用欺騙方法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騙取自然災害稅收減免); 注意:偷稅:少繳、不繳稅款;騙稅:騙取稅收優惠。 ④抗稅,指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 關于發票:發票是消費者的購物憑證,也是稅務部門進行稅務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消費者是否向商家索要發票,關系到國家稅款能否足額入庫。購買商品索要發票,就間接地為國家稅收做出了貢獻。同時,發票也是消費者維權的憑證。三、誤區點撥1.財政政策等同于貨幣政策。(1)區別。①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與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②內容不同:凡有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家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等屬于財政政策;凡和銀行有關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貸規模的調整屬于貨幣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2)聯系。①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式。②在一般條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情況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可以擴大就業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需要時間,如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2.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財政收入越多越好。(1)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財政收入的增加,從當前來看,有利于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2)在經濟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財政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3)財政收入增加,從根本上說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因此“國家財政收入越多越好”是片面的。3、財政撥款是社會總供給的一部分。(社會總需求)4、財政本質上是一種消費關系。(一種分配關系)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簽訂勞動合同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6、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7、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社會保險8、我國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屬于社會福利。(社會救濟)9、預算是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具體執行情況。(決算)10、國家的各項職能是通過國家決算完成的。(財政支出)11、稅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民,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社會主義國家 現代國家)12、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單位或個人)13、發揮財政作用的關鍵是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注: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發展經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