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課稿《買文具》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人民幣的認識》,本節課是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系列學生熟悉的購物活動,使他們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根據低年級的心理特征和新課標的要求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初步認識人民幣,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購買文具,對換零錢等活動,使學生知道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3、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4、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他們已認識的人民幣,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隨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預習展示;自主探究;實踐應用;欣賞感悟。(一)預習展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為了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狀態,我從學生喜歡的話題談起,“小朋友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買一些鉛筆、尺子等文具,買這些東西時,需要什么?”“人民幣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認識它嗎?”一句“你認識它嗎?”燃起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學生們紛紛從學具盒中找出自己認識的人民幣,利用實物投影向大家展示。我并隨機向學生們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學生從生活中自然、無痕、興奮地就走進了數學,感受了數學,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注入了催化劑。(二)自主探究認識人民幣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是一個重點,為了突破教學重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先讓學生把認識人民幣時的小竅門在然后再介紹給全班同學。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數字上,或面額上,或字樣上,或各種圖案上來認識人民幣,有個人的,也有小組的,他們是各顯其能,成功的發現讓他們激動不已;師生的肯定,掌聲的響起,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也使他們覺得自己能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是那么有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1元=10角,1角=10分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首先用實物投影出示文具柜臺,隨后我設計了兩個模擬購物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老師當售貨員,學生當小顧客,來購買自己喜歡的文具,同時也關注其他學生,讓他們做小助手看一看老師該不該把文具賣給他。這個活動的設計既激勵了學生不斷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又為下一個活動的開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了第一個活動作為基礎,第二個活動的開展更見成效。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模擬購物活動,又一次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空間,孩子們在小組內盡情地購買著自已喜歡的文具。在這樣的輕松愉快的模擬購物環境中,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民幣的有關知識,也充分感受到了買東西的樂趣,提高了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這是他們本節課最大的收獲。整個環節學生是在購物情境中完成的,很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在現實情境中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真正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三)實踐應用學生在課堂的最后十分鐘,往往是精力難以集中,感到疲倦的時候,怎樣寓練習于游戲中,做到練中有樂,樂中見效呢?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又設計了一個在小組內兌換零錢的游戲活動。再次煥起了學生心中的熱情,激起了學生創造的火花。有的學生把1元錢換成2個5角的,有的學生把1元錢換成1個5角2張2角和1張1角的,還有的學生把1角錢換成2個1分和4個2分的.......沒有發散就沒有創新,更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興趣的支配下輕松地鞏固了所學知識,這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抓住了兒童的興趣點,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四)欣賞感悟在這節課的最后階段,通過欣賞古代錢幣和現代人民幣,使學生了解人民幣的演變過程,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護人民幣的意識。讓學生用耳朵聽數學,不如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整堂課從導入到認識,從發現、操作到創造,始終緊密聯系生活,營造入情、入景,入勝的情境,讓學生輕松自主地認識了人民幣,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及人民幣的簡單兌換。從不可言傳的直覺,到科學研究的頓悟,到生活實際的聯想,直到創造的升華,無不體現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都是在創設、在組織、在引導、在參與、學生在觀察、在發現、在互動、在生長、在創造。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