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生物 教學內容 生命的世界 第一節 形形色色的生物 教學目標 認識生物圈的范圍 描述生物多樣性及其內在聯系 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意義 教學重點 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生物多樣性的內在聯系、新陳代謝 “導學環節”設計 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 學 環節 導入: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將你們熟悉的生物名稱寫在紙上后,與小組的伙伴們交流,除去重復的,統計你們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為什么生物會如此多種多樣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去探究這些問題。板書:形形色色的生物 出示學習目標: 出示導學提示: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教材P6-11并思考: 生物圈的范圍 生物多樣性包括哪幾個方面? 目前已經被科學家發現并命名的生物有多少種? 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及時檢測: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2.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3.200多萬種,其中70%以上是動物(絕大多數是昆蟲)。 4.生態系統: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5.生物的基本特征: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 獨立列舉后小組交流并匯報 齊讀學習目標 帶著導學提示 進行預習并匯報 做筆記 “導疑環節”設計 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 疑 環 節 新課: 生物圈的范圍:海平面以下約11000m和海平面以上10000m之間,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層。板書 出示多種生物圖片,為什么這些生物如此不同呢?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接的體現。物種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遺傳多樣性。 ①不同種的生物體內,控制性狀遺傳的遺傳信息是不同的。 補充性狀概念: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特征的總和。 舉例說明:頭發的長短、顏色、卷曲程度等;人的血型ABO;花的顏色、香味等。包括形態特征、生理特征、行為方式等。 補充遺傳信息概念: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決定生物的性狀。 ②同種生物,不同個體的遺傳信息也不盡相同。 舉例:你和你的弟弟妹妹長得很像,卻又不完全一樣。 物種多樣性的本質是遺傳多樣性。(內因) 還有什么原因造成了物種多樣性呢?大家聽過“南橘北枳”嗎? 種類繁多的生物與所在的環境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外因)認識三大生態系統: ①陸地生態系統——荒漠(沙漠、鹽堿土荒漠等)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②濕地生態系統;③海洋生態系統。還有許多其他生態系統。 小結:生物圈中的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統稱生物多樣性。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長期生物進化的結果。種類繁多的生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是生物圈中地位平等的成員。我們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出示四幅圖片,判斷哪些是生物,說出理由(播放視頻: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活環境雖然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生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播放視頻: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應激性:動物比植物明顯;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膝跳反應...... 刺激——作用于生物體能引起生物體發生反應的內外環境因素,如:溫度、光照、聲音、機械、化學、電刺激等;生物越高等對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越強,越靈敏。 ②生長:體型增大、體重增加;由組成生物體的細胞數目的增多和體積增大造成的。 ③繁殖:生物產生后代的過程; ④新陳代謝:不斷從外界獲取營養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物質并將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一旦新陳代謝停止,生命就終結了。 從性質上分為:物質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和能量代謝(儲能、放能)。 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①化學成分同一性:元素、分子、遺傳密碼;④發育:有機體從其生命開始到成熟的變化;⑥穩態:在環境變化較大和環境變化不大時,生物體內部都會保持一種相對穩定或動態穩定的狀態;⑦適應: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生物體與環境都是適應的。適應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1.補充海平面知識: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時刻假設沒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擾動因素引起海面波動,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 3.成語。“_???????·????_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南的_??????_,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4.它是“活”的 觀看視頻 做筆記、理解 呼吸、排汗、排尿(排泄:物質經血液循環到達某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排便(排遺):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并未進入血液,不是新陳代謝。 補充拓展 ②嚴整有序的結構;③運動;⑤遺傳 “導練環節”設計 訓 練 內 容 講評反饋 導練 習題12道 練習冊P3-5 教學后記 成功 與 不足 改進 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