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命的誕生 教材分析 (一)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簡略而完整地介紹了生命起源,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渴望對人類的起源有更多的了解,因此這節內容是前面知識的自然延伸,同時會讓他們對這些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確定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單元章節的要求、課時教學的任務、學生情況 知識與技能: (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2)舉例說出生命起源的實驗證據。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生命起源的猜想和討論,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 (2)通過討論,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生命的起源,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與突破 教學重點: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2、舉例說出生命起源的實驗證據。 教學難點: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突破策略:學生通過視頻、Flash課件等直觀手段進入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情境,繼而對實驗展開討論,有助于對生命起源過程第一步(即如何由原始大氣到有機分子演變)的理解,進而理解生命起源的全過程,樹立生命的物質性觀點,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另外,通過討論,還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情分析 1、知識前提分析:學生對生命的基本特征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他們迫切想知道生命是從哪來的,這也是學生學習本章的一個動力源泉。 2、知識障礙分析: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正確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 3、學生心理分析:八年級學生年齡一般在13—15歲之間,正處于人生發展的轉折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觀察生物現象與實驗的習慣尚未養成,但好奇心很強,學習生物的興趣需要誘發產生,所以教師應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心理特征來誘發學生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知識。 三、教學方法 1、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這一要求以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為了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愉快學習,使生物課上得生動,有趣,高效,故本節課將猜想、觀看實驗、合作、交流與討論貫穿整個教學之中。 2、在教法的選擇上我綜合應用目標導學、講授、討論、以及多媒體課件演示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索研究,步步深入,這樣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3、創設情境,讓學生邊看課件演示邊思考,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把抽象的人類起源知識建構成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四、學法指導 本節的內容抽象、理論化,但也不乏樂趣,學生應充分發揮想象力,再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進入情境,推理生命起源 五、教學設計 【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的地球有五彩繽紛的植物,千姿百態的動物,還有神奇的微生物,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生命世界的奇異和浩瀚。我們不禁要問: 這樣一個種類繁多的世界是怎樣產生的呢?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新課教學] 課件展示: 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各種假說: ? 1.神創說: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設計創造的。 ? 2.自然發生說: 認為生命物質可隨時從非生命物質直接迅速產生出來(如: 腐肉生蛆)。 ? 3.宇宙發生說: 認為生命來自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的孢子可以附著在星際塵埃顆粒上而到達地球,從而使地球具有初始的生命。 ? 4.化學進化說: 生命在歷史早期特殊環境中,由非生命物質經歷長期的化學進化過程而產生的。 展示科學家關于人類起源方面的幾種假說,并讓學生說出自己更愿意接受哪一種假說,讓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世界觀和認識觀,知道后面的米勒實驗的結論也僅僅只是一種假說。 [設計思想]通過自由發表議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和想像,再一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部分學生能夠達成共識,統一思想,同意“化學進化說”的觀點。 教師活動: 課件展示40億年前的地球狀況,并讓學生閱讀課本,完成思考題。 學生活動: 觀看圖片,了解原始地球的狀況。 思考題(課件): ?1.地球產生的年代? ?2 原始地球的狀況如何? ?3.原始大氣是怎樣形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問題,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一個很熾熱的球體,地球上炙日炎炎、火山噴發、熔巖橫溢、電閃雷鳴、煙塵滾滾。原始大氣中只有甲烷、二氧化碳、氨、水蒸氣、氫等簡單物質。于是,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便開始了。 教師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課件展示【思考與討論】 1.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什么? 2.為什么米勒的實驗引起同行的注意?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點評 教師小結:米勒的實驗說明: 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氣中各種成分是能夠轉變為有機小分子。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如何進行的呢? 學生閱讀課本后回答:有機小分子合成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大分子 教師活動: 出示幻燈片,介紹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含有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 2.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即酵母菌體內轉運丙氨酸的tRNA)。 教師活動: 這兩項發現,對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的第二階段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我國在生命起源問題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設計思想:通過介紹我國為生命起源問題做出的重大貢獻,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要為祖國科學事業而努力學習動力。 教師活動: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從有機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到原始生命 提示:我們學過的病毒的結構就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 課件展示:閱讀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 1.原始生命起源于何處? 2.原始生命的標志是什么? 師生活動: 學生討論、總結、回答,教師補充點評 教師小結:生命起源的過程(課件展示) 結合課件講解生命起源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整個生命起源的過程,了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進而說明化學進化學說目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與開始學生的猜想形成互應。 教師活動:思考題(課件): ? 1. 有人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外星球來的,因為從隕石中發現了有機小分子。如果真是這樣你能用類似“生命起源過程示意圖”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過程嗎? ? 2.我們應如何對待現存的生命,尤其是瀕臨滅絕的生物 師生活動: 學生討論、總結、回答,教師補充點評。 教師小結: 我們知道了原始生命的產生過程,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是原始地球條件和各種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現在的地球,不具備這些條件,現在的地球不再是一個到處炙日炎炎、火山噴發、電閃雷鳴、熔巖橫溢的地球,而現在大氣與原始大氣的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在現在的地球環境下是不可能產生新的原始生命的,正因為如此,倘若地球上滅絕一種生物,那么它將是永遠的消失,一去不復返。因此,我們要珍惜現有的生物,我們要保護生物,保護地球。 設計思想: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主要認識地球起源化學進化過程的三個階段,教師精心設置疑問,可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展開積極思考和討論。通過學生的認真分析和討論,提高了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 課堂練習 【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1? 原始生命產生的條件。 2? 化學進化過程的三個階段。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命的誕生 一. 生命的誕生過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發-----原始大氣------有機小分子 原始單細胞生物-----原始生命----有機大分子 二.原始生命產生的條件: 物質條件:原始大氣 能量條件:紫外線,閃電,熱能 場所條件:原始海洋 課后反思: 本節是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本節課內容設計涵蓋了地球上生命產生的假設推理和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內容非常抽象,所以我通過視頻、flash等直觀手段使學生進入原始地球的模擬環境,更直觀的理解生命誕生的初始條件,通過米勒實驗的動畫模擬,從而理解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可能的,然后一步步引導、驗證。進而理解生命誕生的全過程。把抽象的人類起源知識建構成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夠,應加強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探索,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實現課堂效益最大化,把課堂打造成更高效的課堂。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