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傳播》學習評價表班級:姓名:項目評價內容自我評價科學知識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科學探究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和事實,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作出假設,能設計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推理聲音的傳播方向。科學態度、STSE樂于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并與同學交流。以聽診器發明和制作為例,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老師給我的評價:注: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相應的欄目內畫“√”,教師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給出評價,用、、的符號表示。(共13張PPT)4.聲音的傳播上課前,你們聽到上課鈴聲了嗎?電鈴響起的時候你們分別在什么地方?交流1: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電鈴一響,整個校園都能聽得到。看來聲音能朝著四面八方傳播。電鈴和我們的耳朵之間只有空氣……交流2:海豚(tún)在水里能“交談(tán)”,這是為什么?交流3:草原上的牧(mù)民能聽到離他很遠的馬蹄聲,這是為什么?假設:聲音可以通過物體向四面八方傳播。探究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實驗一實驗二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和觀察結果與同學交流。小結:聲音可以在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將鬧鐘放置于玻璃罩內,是否能聽到聲音?這說明了什么?繼續探究討論在抽氣機逐漸抽走玻璃罩內的空氣后,你聽到聲音會怎樣變化?用抽氣機將瓶內的空氣抽出,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能傳播聲音的空氣越來越少,所以聲音會逐漸減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瓶內就成了真空,沒有了將聲音傳出瓶外的介質,就會聽不到聲音。小結: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聽診器是1816年法國醫師林奈克發明的。一天,林奈克看到兩個小孩蹲在一條長木梁兩端做游戲,一個小孩敲木梁的一端,另一端的小孩則把耳朵貼在木梁上,靜聽傳來的聲音。林奈克思路頓(dùn)開,立刻返回醫院,用紙卷成圓錐(zhuī)筒(tǒng),將寬大的錐底置于病人的胸部,傾(qīng)聽了一陣,他驚喜地發現,可以聽到病人胸部內的聲音了。經過多次實驗,林奈克最后制成了一個木質(zhì)聽診器。制作聽診器自制聽診器用自制的聽診器互相聽心跳,測出每分鐘心跳次數。聽診器聽診器是“內、外、婦、兒”科醫師最常用的診斷用具,是醫師的標志,現代醫學即始于聽診器的發明。聽診器自從1817年3月8日應用于臨床以來,外形及傳音方式有不斷的改進,但其基本結構變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具),傳導部分(膠管)及聽音部分(耳具)組成。聽診器的發明人是19世紀法國臨床醫學家林奈克。由于聽診器的發明,使得林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林奈克設計的單耳聽診器,發明了雙耳聽診器,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診器是一個中空鏡狀的圓錐。卡門的聽診器,有助于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如今醫師們普遍使用的就是這種聽診器。聽診器的各部分及其作用:胸具是用來收集聲音的,上面的膜通過共振將聲音放大。膠管傳遞聲音,減少聲音的損失和雜音的干擾。耳具可以更好地聽到聲音。聽診器的原理:依靠胸具收集聲音,通過膠管傳播聲音。將聲音放大后,耳具直入耳洞,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聲音的損耗,將聲音呈現到最清晰的狀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聲音的傳播學習評價.doc 第4課聲音的傳播拓展資料.doc 第4課聲音的傳播教學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