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課型 理論課 教學 課時 1 授課 時間 20年10月 教學 目標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 結構圖 1.顯微鏡的構造 2.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 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學情 分析 學習起點預測 學生之前沒接觸過顯微鏡。 學習困難預測 難找到物像 教學 具準備 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一個“上”字的玻片),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 板書 設計 第一節 練習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教學 反思 呈現 現象 歸因 分析 改進 措施 續 頁(第 1 課時) 步驟 教學流程 課堂調控 導入 引言:(展示圖片) 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 重 難 點 突 破 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教學 拓展 思考并回答問題: ⑴為什么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紙上的數字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 總結 提升 強調 ⑴用低倍物鏡(10×或8×,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⑵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⑶鏡茼先下降后上升,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以免壓碎標本。 ⑷左眼看目鏡,右眼睜開是為了畫圖。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課堂 練習 設計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本課后習題 作業 設計 必 做 《學用通》大路通 選 做 《學用通》山路通 重 難 點 突 破 認識材料和用具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之后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教師利用課件,點擊即顯示各部分名稱) 顯微鏡的使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三種觀察標本: (1)寫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數字的透明紙;(3)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對光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按照先看到一個白亮的視野→放入標本→-看到清晰像的順序(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觀察 學生邊看書自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