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科學實驗實驗1實驗名稱:探究物體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系。實驗材料:三張32開的白紙、兩個木塊、數個墊圈。實驗目的:拱形的物體比平面的物體承重力大。實驗步驟:1、用一張32開的白紙,兩個大小相同的木塊搭一個相距10厘米的平面橋看看能放多少墊圈。2、再用另一張32開白紙搭一個相距10厘米的拱形橋,看看能放多少墊圈。3、用最后一張白紙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兩個木塊上,看看此時最多能放多少墊圈。4、比一比哪種橋上放的墊圈多。實驗現象:波浪形橋上放的墊圈最多。實驗結論:無數個拱形疊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實驗2實驗名稱:探究建筑物的結構與力的關系。實驗材料:兩張相同的16開白紙、小圓鐵數個。實驗目的:驗證直徑相同的實心紙棍比空心紙棍抗彎曲能力強。實驗步驟:1、用一張16開白紙卷成一個空心紙棍。2、再用另一張16開的白紙卷成一個與空心紙棍直徑相同的紙棍,把里面塞滿小紙條,使它變成一個實心紙棍。3、先在空心紙棍上懸掛小圓鐵,依次增加,直到紙棍不能承受為止,看最多能懸掛幾個。4、再在實心紙棍上懸掛小圓鐵,同樣依次增加小圓鐵,直到紙棍不能承受為止,看最多能懸掛幾個。實驗現象:實心紙棍上懸掛的小圓鐵多。實驗結論:直徑相同的實心物體和空心物體抗彎曲能力不同,實心物體較空心物體能力強。實驗3實驗名稱:建筑物的結構與力的關系。實驗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實驗目的:證明三角形形狀的物體最穩固。實驗步驟:1、用4根小木棒和四根橡皮筋捆扎成一個四邊形,扎成后用手拉一拉四邊形,試一試它的穩固性如何。2、把四邊形的其中一對對角用一根較長的小木棒連接起來,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時再用手拉一拉這個四邊形,試一試此時四邊形的穩固性如何。3、把四邊形的另一對對角用另一根較長的小木棒連接起來,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時再用手拉一拉這個四邊形,試一試此時四邊形的穩固性如何。實驗現象:用2根較長的木棒和2根橡皮筋把四邊形的兩對對角固定住時,四邊形的穩定性最強。實驗結論:三角形形狀的物體最穩固。實驗4實驗名稱:探究建筑物的結構與力的關系實驗材料:幾張16開白紙、一本重0.5千克的16開圖書、膠條實驗目的:探究哪種形狀的紙能把重0.5千克的圖書支起10厘米的高度,并且用的紙最少實驗步驟:1、先把16開的白紙剪成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再卷成圓柱體,此時把重0.5千克的圖書放上面,看是否能撐起。2、依次用16開的白紙剪成長和寬分別為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10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10厘米、4厘米五種規格的長方形紙,并把它們分別卷成五個不同的圓柱形。3、分別用五個不同的圓柱形紙筒支撐重0.5千克的圖書,看是否能撐起。實驗現象:能撐起重0.5千克圖書的紙最少是長10厘米寬5厘米的紙。實驗結論:能撐起重0.5千克的16開圖書所用的白紙最少是長10厘米、寬5厘米的白紙。實驗5實驗名稱:制作“建筑物”實驗材料:卡紙數張,剪刀,尺子,不干膠。實驗步驟:1、剪取長和寬分別為:20厘米,6厘米;14厘米,6厘米;8厘米,4厘米三種規格的長方形卡紙.2、用三塊20厘米×6厘米的長方形卡紙組成三棱體,在虛線切口處插入8厘米×4厘米的長方形紙片,把3塊14厘米×6厘米的紙片分別撐在主體的側面,做成一個基本單元。3、將若干個基本單元插接在一起。☆實驗6☆實驗名稱:觀察細胞實驗材料:顯微鏡一架,各種動植物的細胞裝片實驗目的:讓學生認識各種動植物細胞的形狀,同時學會使用顯微鏡。實驗步驟: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大約放在距離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4、把一個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5、把所要觀察的細胞裝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裝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實驗7☆實驗名稱:測量肺活量實驗材料:水槽、較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膠皮管或帶彎頭的吸管、帶刻度的標記紙條。實驗目的:能用簡單的方法自己測量肺活量。實驗步驟:1、選一個盡可能大的透明瓶子作為測量瓶,將膠條垂直貼在紙上。2、用200毫升的燒杯向測量瓶中加水。每200毫升在膠條上做一個刻度標記。3、找一個大水槽,向水槽中加入3/4容量的水。4、將裝滿水的測量瓶倒扣在水槽中,不讓瓶中的水流出來。5、深吸一口氣,然后通過膠皮管或塑料管用力向倒置的測量瓶中呼出,呼氣過程中不要停頓。呼氣完成時,迅速封住管口,記錄瓶中氣體的容量,這就是自己的肺活量。實驗8實驗名稱:制作肺的模型實驗材料:細線、氣球2支、橡皮筋、剪刀、圓珠筆管、橡皮泥、塑料瓶。實驗目的:讓學生了解人體是怎樣呼吸的。實驗步驟:1、先把塑料瓶的瓶蓋擰開,底部再剪空。2、把氣球套在圓珠筆管的一頭上,防止漏氣,再用橡皮筋牢牢固定。3、把它們塞進瓶中,有氣球的那一頭放在瓶中。4、在瓶口沾上橡皮泥,把圓珠筆管固定住。5、再拿一只氣球,減去一半,剩下有嘴兒的那一半氣球。6、把此氣球套在瓶子底部,用細線固定住。7、在氣球的吹嘴兒那里綁上一段細線,做好了有兩種方法:a吹圓珠筆管,讓氣球鼓起來。b往下拉瓶子底部的帶吹嘴兒的氣球的吹嘴兒上的線,讓氣球震動。實驗9實驗名稱:測量心率實驗材料:膠管、漏斗、秒表、網球(較硬的皮球)實驗目的:能用自己制作的簡易聽診器測出自己和同學的心率,讓學生體會到脈搏的頻率與心率是完全一致的,能體驗出心臟工作的“辛苦”。實驗步驟:1、把膠管的兩端分別裝上漏斗,簡易的聽診器就做成了。2、把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或同學心臟的部位,漏斗的另一端放在耳邊。3、用秒表計算出自己或同學在一分鐘內心跳的次數,連續三次,取平均值,便是自己或同學的心率了。4、用秒表再計算一下自己脈搏在一分鐘內跳動的次數,看看是否與自己心跳的次數相一致。5、用力握住小皮球,在一分鐘內用力擠壓它,擠壓的次數與一分鐘內自己心跳的次數相同,體會手的感覺,同時讓學生想象一下心臟每時每刻都在這樣“辛苦”地工作。實驗10實驗名稱: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實驗材料:秒表實驗目的:讓學生知道運動是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之一。實驗步驟:1、先在室內用秒表測出自己平靜狀態下心跳的次數。2、在室外測出慢走1分鐘后的心跳的次數。3、在室外再測出慢跑1分鐘后心跳的次數。4、最后再測出跳繩1分鐘后心跳的次數。5、比較一下這幾次心跳的次數。實驗現象:數字一次比一次大。實驗結論:運動的越劇烈,心跳的次數越大。實驗11實驗名稱:觀察池塘實驗材料:多媒體課件1套實驗目的:通過觀看多媒體圖片,使學生了解池塘里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能寫出或畫出生物間的食物網,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實驗步驟:1、觀看池塘的多媒體圖片。2、讓學生找出池塘里有哪些生物。3、寫出這些生物間的食物關系。4、找出池塘里還有哪些非生物。5、學生自己分析出池塘里這些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6、進一步揭示生態系統的概念。實驗12實驗名稱:分析生態系統實驗材料:記錄用紙、筆、表格、塑料袋、細繩、皮尺或卷尺、小夾子、洗干凈的玻璃廣口瓶或罐頭瓶、溫度計。實驗目的:能根據自己選取的某個區域正確記錄統計區域內的動物和植物的特征和數量,能根據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產生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設,最后能主動將研究用過的動物放回大自然中。實驗步驟:1、選點觀察2、取樣記錄3、統計整理4、展示結果實驗13實驗名稱:制作“生態瓶”實驗材料:有蓋的2升以上的廣口瓶、活的小魚或小蝦兩條、田螺兩個、水草兩棵、洗凈的沙礫、河水。時間魚水草田螺河水沙礫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實驗目的: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探究池塘生態的平衡。實驗步驟:1、洗凈玻璃瓶,并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在瓶子中放入3厘米厚的沙礫,再將河水倒入瓶中至離瓶口6厘米左右。2、待瓶內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擰緊瓶蓋,并在瓶子上貼標簽,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3、將制作好的小生態瓶放在不直接被陽光曬的窗臺上,或有其他光源照射的地方。4、在一周內,每天觀察自制的生態瓶,將瓶內情況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實驗14☆實驗名稱:自制望遠鏡實驗材料:2片透鏡、2張硬紙片、剪刀、膠帶。實驗目的:能按要求自己獨立制作一個望遠鏡,并能聽取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望遠鏡。實驗步驟:1、用硬紙片制作兩個紙筒,使其中一個紙筒剛好套在另一個紙筒內,并能在其中自由滑動。2、將兩片透鏡分別固定在兩個紙筒上。3、將安裝好透鏡的兩個紙筒插合在一起,就制成了自己的望遠鏡。4、用眼睛靠近紙筒的一端,觀察遠處的物體,滑動紙筒,直到物體清晰為止。注意事項:千萬不要用望遠鏡觀察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實驗15☆實驗名稱:制作小火箭。實驗材料:剪刀、條形的氣球、硬紙板、不干膠、彩色筆。實驗目的:按要求獨立制作一個火箭模型。能說出影響火箭飛行的因素及其道理,總結出使火箭飛行更直,更高的辦法。實驗步驟:1、在硬紙板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剪下來,粘貼成圓筒。2、在硬紙板上畫出一個扇形,剪下后把它卷成圓錐形,固定在圓筒頂端。3、在硬紙板上畫出火箭尾翼,并用剪刀剪下來,用不干膠把它們粘在圓筒下端。這樣,火箭就做好了。4、裝飾自己的火箭,并給自己的火箭命名。5、把自己的火箭帶到室外,將長條形氣球裝到火箭里,向氣球內吹氣,捏住氣球的開口,把火箭頂端朝上放穩后,迅速松手,火箭會被射出。估計自己火箭發射的高度。6、重復上面的過程,改變向氣球內吹氣量的大小,看看火箭飛行的高度是否有變化。7、調整火箭的尾翼,看看飛行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注意事項:發射時要舉過自己的頭頂。不要向有同學的方向發射。☆實驗16☆實驗名稱:模擬人造衛星的飛行實驗材料:一根0.5米長的棉線和一個乒乓球,小石子或沙子。實驗目的:能用模擬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人造地球衛星的飛行原理。實驗步驟:1、在乒乓球上扎一個小孔。2、將棉線的一端系上一個小木棍,將小木棍送入乒乓球內,拉緊棉線。3、把棉線的另一端捏在手中,并舉過頭頂,讓乒乓球做圓周運動,體會此時握棉線手的感覺。4、按上述做法,在乒乓球內裝入細沙,再做圓周運動,體會握棉線的手有什么感覺。5、把乒乓球內裝入細沙后,改變棉線的長度,比較握棉線的手與棉線的長短有什么感覺上的不同。6、把乒乓球內裝入細沙后,讓它做圓周運動,然后再改變乒乓球的旋轉速度,體會握棉線的手與旋轉速度的大小有什么感覺上的不同。實驗結論:棉線越長,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質量越大,受力越大;轉動速度越大,乒乓球受力也越大。注意:做乒乓球的旋轉時要遠離同學,同時也不要讓細繩脫手,否則擊傷同學或自己。第7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