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和消化單元實驗報告 實驗十五:借用裝置模擬人體的呼吸。 (1)實驗材料:塑料管、小氣球、玻璃瓶、橡皮膜或氣球皮。 (2)實驗步驟: ①向下拉動皮球皮時,觀察小氣球的變化,思考此時是吸氣過程還是呼氣過程。 ②把皮球皮向上頂起時,觀察小氣球的變化,思考此時是吸氣過程還是呼氣過程。 (3)實驗現象: ①向下拉動皮球皮時,小氣球會鼓起,此時是吸氣過程。 ②向上頂起皮球皮時,小氣球會癟下去,此時是呼氣過程。 實驗結論:膈肌收縮時,位置下降,氣體進入肺完成吸氣過程;膈肌舒張時,位置上升,肺中的氣體排出完成呼氣過程。 實驗十六:建議利用肺活量測量袋測量我們自己的肺活量。 (1)實驗步驟: ①展開測量袋。 ②深吸一口氣,然后將氣從通氣管呼入測量袋。 ③肺部氣體全部呼出后,收緊通氣管,避免空氣跑出。 ④讀取鼓起的測量袋上的最大數值,單位為毫升,這就是測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測量袋依次測量5名同學的肺活量,每個人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計入下表中。 ⑥比較男、女生的肺活量,說說肺活量與性別之間的關系。 實驗結論:肺活量與性別可能有關,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實驗十七:檢驗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實驗材料:塑料盒、一塊饅頭、一塊土豆、碘酒、滴管。 (2)實驗步驟: ①在饅頭上滴一滴碘酒,觀察饅頭的顏色變化。 ②將土豆切開,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觀察土豆的顏色變化。 (3)實驗現象:土豆、饅頭遇到碘酒都變成了藍色。 (4)實驗結論:土豆、饅頭中含有淀粉。 實驗十八:辨別脂肪的方法。 (1)實驗材料:一張白紙、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塊肥肉、干凈的水、棉簽。 (2)實驗步驟: ①用棉簽蘸一點清水,涂抹在白紙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紙上涂抹,出現油跡并不會消失,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證據。 ③再用肥肉、花生擠壓,在紙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跡與清水、食用油的痕跡比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跡,就說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實驗現象:肥肉、花生在白紙上留下的痕跡與食用油的油跡相同,與水留下的痕跡完全不同。 (4)實驗結論: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實驗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 (1)實驗材料:一塊饅頭、小盤子。 (2)實驗步驟:從饅頭上取下三塊大小、形狀相同或近似的饅頭,分別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將口中的饅頭吐在小盤子中,觀察、描述饅頭的變化,并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3)實驗結論:口腔中的牙齒、舌頭、唾液在咀嚼食物時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實驗二十: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和“舌”,模擬饅頭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 (1)實驗材料:硬紙板、大塑料口袋等。 (2)實驗步驟: ①用硬紙板模仿門齒和犬齒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裝滿空氣,模仿臼齒。 ②學生們按照口腔中牙齒、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擬“饅頭”的學生進入口腔,其余同學按照饅頭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完成模擬實驗。 (3)實驗結論:饅頭在牙齒的咀嚼作用下,成為小顆粒,增加了饅頭的表面積。舌能夠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動和攪拌,這樣能夠使食物被牙齒充分切碎研磨,讓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高消化效率。饅頭在被咀嚼過程中會被唾液浸濕變軟,利于下咽。 實驗二十一:食管工作的模擬實驗。 (1)實驗材料:透明塑料軟管一根(內徑2厘米左右,長約30厘米),煮熟的米飯團。 (2)實驗步驟: ①將一支干凈柔軟的透明塑料管,豎直擺放,模擬我們的食管。 ②將一塊饅頭放入“食管”,用手指擠壓饅頭上面的塑料管,模擬食管的蠕動。饅頭會順著塑料管向下移動,直到“食管”的出口處。 (3)實驗結論:食管的功能是通過食管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實驗二十二:模擬胃的工作。 (1)實驗材料:一個塑料袋,切成小塊兒的饅頭和煮熟的蔬菜、水。 (2)實驗步驟: ①在塑料袋里裝上水,切成小塊兒的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②反復揉擠這個袋子,觀察發生的現象。 (3)實驗現象: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漸被磨碎、揉爛。 (4)實驗結論: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