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粒粒皆辛苦 地處巢湖流域的安徽省肥東縣,整片金黃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收割、裝車、晾曬、歸倉,田間地頭到處閃現農民忙碌的身影。 “已經收割50多畝水稻,畝產將近1200斤,比預期要好。”回想今年特殊的水稻生長期,肥東縣張集鄉農民陳志剛感慨萬千。受疫情影響,他流轉種植的1500多畝水稻,四五月份才開始插秧,但又遭遇連續強降雨,不少田塊被水淹。 一籌莫展之際,當地政府部門安排人力控制上游排水,協調疏通管道縮短受淹時間,組織專家指導補改種技術,再加上農民投入人力物力積極自救,總算拼出了好收成。 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今年梅雨季,安徽省遭遇持續強降水,長江、淮河、巢湖流域平均降水量分別是常年同期的2.3倍、近2倍和近3倍,均為歷史同期最多,給當地秋糧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與秋糧水稻類似,夏糧小麥收獲同樣不易。肥東縣家庭農場主王軍民清晰記得,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刻,他家小麥遭遇病蟲害,幸虧政府及時開通了農資運輸的綠色通道,并組織農技人員通過微信群、視頻連線方式指導農民。 安徽省夏糧畝產394.41公斤,較上年提高4.94公斤;總產334.38億斤,居全國第3位,較上年增加2.98億斤。夏糧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新高,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基礎。豐收顯從容 直播展銷優質農產品,給孩子補上“田間一課”,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在浙江德清縣第二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上,率先步入小康社會的當地居民,依舊真切感知豐收的喜悅。 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的浙北小縣德清,近年來高質量發展腳步加速,地理信息產業、鄉村旅游等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即便如此,這里對農業的重視不減反增,想方設法鼓勵耕種,宣揚農耕文化。手里有糧,心中不慌。久居“魚米之鄉”的當地人深知,在肥沃的田地里種上莊稼,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是應對突發狀況、度難闖關的底線和底氣。中國最大的國情是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只有確保糧食安全,才能談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知識分析:經濟生活涉及知識點:推動農業發展的措施:①貫徹新發展理念,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護耕地,鼓勵耕種。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產品結構,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③政府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扶持力度。④完善我國集體經濟制度,推進農村經營模式改革,深化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⑤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走綠色、生態、高效、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⑥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收入,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2.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措施 ①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②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政治生活涉及知識點:黨和政府支持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原因及措施:原因:根本原因:國體+本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發展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國家穩定,社會和諧。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理念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政府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政府履行經濟建設職能,通過財政投入扶持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增強我國抗風險能力,輕松應對各種危機對我國帶來的挑戰。措施:共產黨①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發揮黨統領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②黨科學、民主、依法執政,黨在農業發展方面制定的各項政策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法定程序。③加強黨的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政府①我國政府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業發展,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業生產有序進行。②政府依法行政,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審慎用權,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政府在農業發展方面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③加大政府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文化生活涉及知識點: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宣揚農耕文化的必要性: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宣揚農耕文化鼓勵耕種,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發展。②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鼓勵耕種,宣揚農耕文化,帶動農村地理信息產業、鄉村旅游等逐漸成為支柱產業。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給孩子補上“田間一課”,展示傳統農耕文化,有利于學生對農耕的深入了解,形成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觀。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宣揚農耕文化有利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⑤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烹陶,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哲學生活涉及知識點:歷史唯物主義涉及知識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宣揚農耕文化有利于鼓勵農耕,發展我國農業保障糧食安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農業發展主要靠農民的辛勤勞動,要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價值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宣揚農耕文化,有利于鼓勵耕種,宣揚節約糧食拒絕浪費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追蹤練習】1.每年農歷秋分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節中的“節”,是指中國傳統習俗中具有特殊寓意和功能的日子。通過舉辦豐收節,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這說明①慶祝豐收節有利于保持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②慶祝豐收節是傳承文化、尋找歸屬的唯一途徑③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④慶祝農民豐收節是農耕文化的的集中展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材料“通過舉辦豐收節,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說明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慶祝農民豐收節是農耕文化的的集中展示,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慶祝豐收節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而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①與題意不符。②:慶祝豐收節并不是傳承文化、尋找歸屬的唯一途徑,②觀點錯誤。故本題選D。2.2018年9月,在我國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淮安各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8日,洪澤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及大閘蟹節開幕;21日,金湖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開幕;22日,漣水首屆農民豐收節在紅窯鎮金雞坨生態農莊舉行……這些慶祝活動①激發了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創造性②提升了各地區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③滿足了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物質生活需要④體現了廣大農民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的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精神文明建設。①②:在我國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江蘇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這激發了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創造性,也能提升各地區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①②符合題意。③: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滿足了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精神)生活需要,不是滿足廣大農民物質生活需要,③錯誤。④: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3.豐收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歷史悠久。2018年國家批準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9月23日是我國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舉辦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國家設立豐收節的文化意義在于①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農民的獲得感②推動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弘揚中華文化特色③發揮假日經濟拉動效應,助力鄉村振興戰略④傳遞尊農重農價值取向,傳承中華農耕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該題以“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文化的價值性、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豐收設立全國性節日,是黨和國家“敬農重農、禮贊豐收”的具體體現,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具體來說,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利于傳遞“敬農重農”的價值取向,進而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通過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弘揚中華文化特色;也有利于通過該節日的設立以及在慶祝節日的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中宣傳展示中華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等等,①④符合題意;在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今天,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與背景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重拾傳統農耕文化,必然有利于推動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賦予傳統農耕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但②前半句“推動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說法太籠統,傳統的現代的“內容”沒有交代清楚,故不能緊扣設問“文化”意義的限定,故不是最佳選項,排除;③“發揮假日經濟拉動效應”是設立豐收節可能帶來的“經濟”意義,不符合問題指向“文化”意義的限定,排除。選C。4.2018年9月23日,我國億萬農民迎來了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農民迎豐收、曬豐收、慶豐收,用農事競賽、文藝匯演等精彩紛呈的活動歡慶自己的節日,在享受農耕文化精神熏陶的同時,抒發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深厚感情。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利于①傳承悠久厚重的農耕文明,集中展示我國的歷史文化成就②展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表達廣大農民的豐收喜悅之情③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匯聚愛農興農富農的磅礴力量④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①: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①錯誤。②③:舉辦慶祝活動是為了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匯聚興農富農力量,展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表達農民豐收喜悅,②③正確。④: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基本文化權益,④錯誤。故本題選C。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復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9月23日,我國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新鄭市紅棗小鎮拉開序幕。通過“慶半收、曬豐收、話豐收、享豐收、促豐收”等形式,全面展示河南省悠久厚重的中原農耕文化、現代農業發展新成就、農村改革發展新變化、中原農民新創造。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今“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烹陶,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意義。【答案】(1)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宣傳和展示悠久厚重的農耕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舉辦各種特色活動,展示特色文化,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3)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寄托情感。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烹陶,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4)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實踐中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設立和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解析】【分析】本題以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話題設置相關情境,以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盛況及其深遠影響為材料,從《文化生活》的知識角度設置相關問題,考查考生對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試題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探究和論證事物的能力。【詳解】本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意義。知識范圍未做限定,考生需要結合材料和試題設問確定答題的知識角度:文化的總體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承、優秀文化塑造人生、慶祝民族節日等角度結合材料加以分析。(1)文化的總體作用角度: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實踐中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設立和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2)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宣傳和展示悠久厚重的農耕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具體內容又因時而變,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考生寫出相關知識,從作用上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寫出這一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然后結合特色活動、特色文化說明意義。(4)民族節日角度:寫出民族節日的作用,圍繞“集中展示”、“集中表達”闡釋“意義”。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化是從農耕文化發展起來的、以古到今、我國各民族都有在民間舉辦祈愿農作物豐收的各種節慶。經黨中夬批準、因務院批復,2018年起、毎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為農民專門設立全國性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傳承中國節慶文化傳統。創新節慶文化形式。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可以抒發農民面對豐收所產生的喜悅的心情,凝聚農民眷戀鄉土,熱愛生活的情感。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寄托人民文化情懷的大好事。(1)運用社會意識相対獨立性的知識,結合材料分析沒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合理性。【答案】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設立農民豐收節既保留傳統節慶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反映新時代農村社會生活的變化;慶祝農民豐收節,能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促進鄉村振興。【解析】【分析】本題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話題設置相關情境,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設置相關問題,考查考生對社會意識相対獨立性,著重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詳解】(1)本題要求學生運用社會意識相対獨立性的知識,結合材料分析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合理性。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信息、調動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題,設問的知識限定范圍是社會意識相対獨立性,設問的方向是“分析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合理性”,屬于分析說明類主觀題。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關鍵信息,并且把理論和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可以依據材料信息聯系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等知識作答即可。PAGE-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