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實驗報告 實驗一:比較有蓋和無蓋杯子中水量的變化。 (1)實驗材料: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實驗步驟: ①向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標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蓋好其中一個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個不蓋。 ③把它們放到通風和向陽的位置。 ④2~3天后,觀察兩個杯子中水量的變化。 (3)實驗現象: ①兩個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標出的高度,沒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現。 (4)實驗結論:水變成水蒸氣進入到空氣中。 實驗二:觀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變化。 (1)實驗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實驗步驟:將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盒中的變化。 (3)實驗現象:放置一段時間后,塑料盒內部岀現細小的水珠,放置時間越長水珠越大,當水珠增長到一定大小時會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實驗結論:地面上的水變成水蒸氣進人到空氣中,進入到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變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實驗三:給燒杯里的水加熱,觀察和記錄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1)實驗材料:燒杯、清水、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溫度計。 (2)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熱。 ②觀察加熱過程中水的變化和溫度的變化,記錄水沸騰時的溫度。 ③觀察水沸騰時,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種現象。 ④將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騰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擠壓過),觀察袋子的變化。 (3)實驗現象: ①加熱過程中,燒杯壁開始變模糊并且水面冒熱氣,杯底開始產生小氣泡,氣泡上升;隨著加熱進行,小氣泡越來越多,上升速度越來越快;燒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熱一段時間后,液面開始沸騰。 ②加熱過程中,水的溫度逐漸上升,溫度升到100℃時,水出現沸騰現象;再繼續加熱,水的溫度不再發生變化;移走酒精燈后,溫度開始緩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來。 (4)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當溫度上升到100℃時水會沸騰。水加熱后有氣體產生。 實驗四:觀察并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1)實驗材料:試管、燒杯、溫度計、食鹽、純凈水、碎冰、記號筆、藥匙或小勺。 (2)實驗步驟: ①在一支試管中加入約14的純凈水,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在水面處做好標記。 ②將裝有純凈水的試管放入盛滿碎冰(加入了食鹽)的容器(燒杯)中,用溫度計測量試管中水的溫度。 ③溫度計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變,等待試管中的水結冰。 ④當試管中的水開始結冰時,記錄溫度。 ⑤水完全結冰后,在試管上標記冰柱的高度。 (3)實驗結論: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會長時間保持在0℃。水結冰之后體積變大。 實驗五: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1)實驗材料:一支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溫度計。 (2)實驗步驟: ①取一支結冰的試管,在冰面處做上標記,把試管浸在熱水里,觀察冰的融化過程。 ②在冰融化過程中,記錄溫度的變化。 ③當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試管內的水面處做上標記,比較冰和水的體積。 (3)實驗現象:冰的溫度一直在升高,當溫度升高到0℃時冰開始融化,試管壁不斷有水珠流下,冰的體積慢慢變小,直至完全融化。 (4)實驗結論: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態變成液態,體積變小。 實驗六:設計一個實驗說明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樣。 (1)實驗材料:2個完全相同的小燒杯、2根玻璃棒、食鹽、小蘇打、純凈水、電子天平、量筒等。 (2)實驗步驟: ①在2個小燒杯中分別放入50毫升水。 ②分別取大約20克食鹽和小蘇打,再把它們平均分成8小份,每小份約25克食鹽(也可以直接用電子天平稱量)。 ③取一小份食鹽,加入一個小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在食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鹽,繼續攪拌……直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 ④按同樣的方法,將小蘇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⑤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數。 (3)實驗結論:食鹽和小蘇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兩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鹽比小蘇打的溶解能力強。 實驗七:探索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1)實驗材料:2個燒杯、食鹽、冷水、熱水、記錄表。 (2)實驗步驟: ①分別向2個小燒杯中加入50毫升的熱水和冷水。 ②取食鹽20克,平分為2份(每份約10克),同時分 別放入2個小燒杯中,都不攪拌。 ③靜止不動,觀察比較食鹽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觀察信息,填寫實驗記錄表。 (3)實驗結果:食鹽在熱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實驗結論:食鹽在水中的溶解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水溫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實驗八:分離食鹽和沙的混合物。 (1)實驗材料:食鹽和沙的混合物、水、燒杯、玻璃棒。 (2)實驗步驟: ①將食鹽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②停止攪拌,靜置一會兒,觀察現象,做好記錄。 (3)實驗現象:有部分固體消失不見了,但燒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體。 (4)實驗結論:食鹽能溶解于水中,食鹽微粒與水分子形成均一穩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鹽顆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終全部沉淀于燒杯底部。 實驗九:分離沙和食鹽溶液。 (1)實驗材料:沙和食鹽溶液的混合物、燒杯、玻璃棒、漏斗、帶鐵圈的鐵架臺、濾紙。 (2)實驗步驟: ①將濾紙對折兩次后,沿著一條邊打開,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點水潤濕濾紙,使濾紙緊貼漏斗,將漏斗固定在鐵架臺的鐵圈內,漏斗頸的底端緊貼燒杯內壁。 ③玻璃棒傾斜約45°,一端輕靠三層濾紙。過濾時將混合物沿著玻璃棒緩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內的液體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 ④觀察過濾前后燒杯中液體和濾紙的變化,認真記錄。 實驗結論:通過過濾的方法將沙與食鹽溶液分離開。 實驗十:分離食鹽和水。 (1)實驗材料:蒸發皿、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石棉網、三腳架、坩堝鉗、放大鏡、實驗二中過濾得到的食鹽溶液。 (2)實驗步驟: ①將蒸發蒸發皿放在三腳架的石棉網上,將酒精燈點燃放在石棉網下方,向蒸發皿中加入約10毫升的鹽水。 ②邊加熱邊攪拌。當蒸發皿底部出現大量白色晶體 時,熄滅酒精燈,利用余溫將白色顆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鏡觀察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做好記錄。 (3)實驗結果:將蒸發皿中白色顆粒與食鹽顆粒進行對比發現,白色顆粒的形狀、大小、顏色與食鹽顆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4)實驗結論: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是食鹽,溶液中的食鹽不能隨水一起蒸發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