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
成都石室中學 田間
2011.9.27
細研高考學生問題
解讀考題考綱要求
【提綱】
一、2011年四川省高考化學試題分析
二、2011年四川省高考化學試題總體評價
三、高考理綜化學試題給我們的啟示
四、高三復習的建議
一、2011年四川省高考化學試題分析
6.下列“化學與生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硫酸鋇可用鋇餐透視 B.鹽鹵可用于制豆腐C.明礬可用于水的消毒,殺菌
D.醋可用于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命題意圖]選擇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點,能更好地體現化學的社會價值。
7.下列推論正確的
A.SiH4的沸點高于CH4,可推測PH3的沸點高于NH3
B.NH4+ 為正四面體,可推測出PH4+ 也為正四面體結構
C.CO2晶體是分子晶體,可推測SiO2晶體也是分子晶體,
D.C2H6是碳鏈為直線型的非極性分子,可推測C3H8也是碳鏈為直線型的非極性分子
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晶體中一定存在分子間作用力,不一定存在共價鍵
B.分子中含兩個氫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
C.含有金屬離子的晶體一定是離子晶體
D.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活潑性一定越強
[命題意圖]考查從學生最易混淆的常見知識切入,以類比的方式考查晶體結構、構成晶體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包括氫鍵)、常見分子或離子的空間結構、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元素的非金屬性、單質的活潑性、常見物質的分類等基本概念,
9.25℃在等體積的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 mol/L的Ba(OH)2溶液,③pH = 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中,發生電離的水的物質的量之比是
A.1∶10∶1010∶109 B.1∶5∶5×109∶5×108
C.1∶20∶1010∶109 D.1∶10 ∶104∶109
[命題意圖]考查強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鹽類水解的本質、pH。
10.甲、乙、丙、丁四種易溶于水的物質,分別由NH4+ 、Ba2+、Mg2+、H+、OH-、Cl-、HCO3- 、SO42 -中的不同陽離子和陰離子各一種組成,已知:①將甲溶液分別與其他三種物質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乙溶液中c(H+)>0.1 mol/L;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A.甲溶液含有Ba2+ B.乙溶液含有SO42 -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2+
[命題意圖]熟悉離子間的反應理解離子反應的本質是學習物質性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考查的重點。
11.下列實驗“操作和現象”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命題意圖]以教材實驗為主,考查學生應用化學原理合理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力圖區別考生是否真正做過某些教材實驗如B、C選項,兼顧考查學生的定勢思維。
12.25°C和101kpa時,乙烷、乙炔和丙烯組成的混合烴32 mL與過量氧氣混合并完全燃燒,除去水蒸氣,恢復到原來的溫度和壓強,氣體的總體積縮小了72 mL,原混合烴中乙炔的體積分數為
A.12.5% B.25% C.50% D.75%
[命題意圖]以有機物分子式的確定為考查背景,考查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13.可逆反應①X(g)+2Y(g ) 2Z(g) 、②2M(g) N(g)+p(g)分別在密閉容器的兩個反應室中進行,反應室之間有無摩擦,可滑動的密封隔板。反應開始和達到平衡狀態時有關物理量的變化如圖所示: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反應①的正反應是吸熱反應
B.達平衡(I)時體系的壓強與反應開始時體系的壓強之比為14:15
C.達平衡(I)時,X的轉化率為5/11
D.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的體積分數相等
26.(15分)甲、乙、丙、丁、戊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丙處于同一主族,丙、丁、戊處于同一周期,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甲、乙組成的成見氣體X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戊的單質與X反應能生成乙的單質,同時生成兩種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0.1 mol/L的Y溶液pH>1;丁的單質既能與丙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應生成鹽L也能與Z的水溶液反應生成鹽;丙、戊可組成化合物M。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戊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為_______。
⑵寫出乙的單質的電子式:_______。
⑶戊的單質與X反應生成的Y和Z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4,反應中被氧化的物質與被還原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
⑷寫出少量Z的稀溶液滴入過量L的稀溶液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⑸按右圖電解M的飽和溶液,寫出該電解池中發生反應的總反應方程式:_______。將充分電解后所得溶液逐滴加入到酚酞試液中,觀察到得現象是__________。
27.(16分)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K3[Fe(C2O4)3]·xH2O)是一種光敏材料,在110 ℃可完全失去結晶水。為測定該晶體中鐵的含量和結晶水的含量,某實驗小組做了如下實驗:
(1)鐵含量的測定
步驟一:稱量5.00 g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配制成250 mL溶液。
步驟二:取所配溶液25.00 mL于錐形瓶中,加稀H2SO4酸化,滴加KMnO4溶液至草酸根恰好全部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時,MnO4- 被還原成Mn2+。向反應后的溶液中計入一小匙鋅粉,加熱至黃色剛好消失,過濾,洗滌,將過濾及洗滌所得溶液收集到錐形瓶中,此時,溶液仍呈酸性。
步驟三:用0.010 mol/L KMnO4溶液滴定步驟二所得溶液至終點,消耗KMnO4溶液20.02 mL滴定中MnO4- 被還原成Mn2+ 。
重復步驟二、步驟三操作,滴定消耗0.010 mol/L KMnO4溶液19.98 mL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配制三草酸合鐵酸鉀溶液的操作步驟依次是:稱量、___、轉移、洗滌并轉移、___ 、搖勻。
②加入鋅粉的目的是________。
③寫出步驟三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
④實驗測得該晶體中鐵的質量分數為___。在步驟二中,若加入的KMnO4的溶液的量不夠,則測得的鐵含量__________。(選填“偏低”“偏高”“不變”)
(2)結晶水的測定
加熱晶體,烘干至恒重,記錄質量;在坩堝中加入研細的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稱量并記錄質量;加熱至110 ℃,恒溫一段時間,至于空氣中冷卻,稱量并記錄質量;計算結晶水含量。請糾正實驗過程中的兩處錯誤;____;___。
28.已知:CH2=CH-CH=CH2+R-CH=CH-R →
其中,R、R’表示原子或原子團。
A 、B、C、D、E、F分別表示一種有機物,E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78,其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他反應產物及反應條件略去):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
(2)A反應生成B需要的無機試劑是___________。上圖所示反應中屬于加成反應的共有______________個。
(3)B與O2反應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
(5)寫出含有HC≡C-、氧原子不與碳碳雙鍵和碳碳三鍵直接相連、呈鏈狀結構的C物質的所有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
29.(14分)
開發氫能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硫鐵礦(FeS2)燃燒產生的SO2通過下列碘循環工藝過程既能制H2SO4,又能制H2。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1 g FeS2完全燃燒放出7.1 kJ熱量,FeS2燃燒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2)該循環工藝過程的總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3)用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應中使用膜反應器分離出H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用吸收H2后的稀土儲氫合金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用MH)表示),NiO(OH)作為電池正極材料,KOH溶液作為電解質溶液,可制得高容量,長壽命的鎳氫電池。電池充放電時的總反應為:
NiO(OH)+MH Ni(OH)2+M
①電池放電時,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
②充電完成時,Ni(OH)2全部轉化為NiO(OH)。若繼續充電將在一個電極產生O2,O2擴散到另一個電極發生電極反應被消耗,從而避免產生的氣體引起電池爆炸,此時,陰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
二、試題總體評價
1.試題題型、題量、均保持相對穩定
試題(與10年相比)較好地保持了穩定性和連續性,不僅題型上保持了相對穩定,在內容要求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選擇題的選項設計更加合理,強調選項的綜合性;Ⅱ卷結構相對穩定,仍然采用無機推斷、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和化學綜合知識能力四種題型進行考查,在能力考查上各個題型及考查功能也做到了相對穩定。Ⅱ卷的設問更加科學,設問層次性更強,進一步降低了考生答題的書寫量,拓寬了考生的思維空間,能更好地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有利于高校選拔新生,也有利于中學教學。
時間 2011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II卷分科統計表(樣本:286768份)
題號 Ⅰ卷 Ⅱ 卷 全卷
物理 化學 生物 Ⅱ卷總
滿分 126 72 60 42 174 300
平均分 72.98 32.19 22.42 14.58 69.18 142.17
得分率 0.579 0.447 0.374 0.347 0.398 0.474
時間 2009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II卷分科統計表(樣本:43879份)
題號 Ⅰ卷 Ⅱ 卷 全卷
物理 化學 生物 Ⅱ卷總
滿分 126 72 60 42 174 300
平均分 71.62 18.12 23.08 13.18 54.39 126.01
得分率 0.568 0.252 0.385 0.314 0.31 0.42
時間 2010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II卷分科統計表(樣本:74339份)
題號 Ⅰ卷 Ⅱ 卷 全卷
物理 化學 生物 Ⅱ卷總
滿分 126 72 60 42 174 300
平均分 71.08 22.83 22.73 15.81 61.31 132.39
得分率 0.564127 0.317083 0.378833 0.376429 0.352356 0.4413
2.試題充分考慮中學化學教學實際,突出了中學化學的本質要求。
3.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全面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今年四川省高考化學試題的最突出特點。
4.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考查。
5.強調化學計算在化學學科中的重要作用,但明顯降低化學計算的難度
6.重視化學實驗,向高中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步過渡
第11題、第27題均為教材實驗的重現或組合,意在強調做好教材實驗的重要性,體現教材是教與學的根本,試題導向性好,也有利于向高中新課程過渡。
7.試題體現化學的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強調化學對社會進步、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
。
三、高考理綜化學試題給我們的啟示
熟悉教材,活化教材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
例:有機物A~K之間有如下圖轉化關系(部分產物未標出)。
已知:
③A分子中不同環境氫原子個數比為3:1,A與氫氣的加成產物是正丁烷;B是一種芳香烴;;F是油脂水解產物之一,能與水按任意比例互溶;J物質分子式為C27H26O6;K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正丁烷的燃燒熱為2878kJ·mol-1,請寫出表示正丁烷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2)寫出下列物質的結構簡式:E ; G ; K
(3)寫出下列反應的反應類型:
G--B: ;C--D:
(4)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B----C:
F+I-----J:
(5)寫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I的所有同分異構體:
①分子中含有苯環; ②能發生銀鏡反應; ③苯環上的一氯代物有兩種
四、高三復習的幾點建議
養成反思不足的習慣
上好復習課是基礎
上好評講課是關鍵
學生能力培養是核心
物質的飽和溶液 通入少量CO2現象和反應方程式 通入過量CO2現象和反應方程式 通入少量SO2現象和反應方程式
CaCl2
氨化的BaCl2
氨化的NaCl ----------------
Na2CO3
NaOH
Ca(OH)2
CH3COONa
Ca(ClO)2
Ba(NO3)2 X2 、H2O2 、H2 S
有關CO2的習題小結:通過以上總結和探究
復習【等效平衡】為例
(1)含義:在一定條件下(定溫、定容或定溫、定壓)只是起始投料的情況不同的同一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組份的分數(體積、質量)均相同。即化學平衡的建立與反應的途徑無關。
(2)分類
mA(g)+nB(g) = pC(g)+qD(g)
T、V一定
T、P一定
m+n=p+q
m+n≠p+q
歸零后各物質對應相等
歸零后各物質對應成比例
練習1.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有如下反應:
2SO2(g)+O2(g)= 2SO3(g),將1.6molSO2和0.8mol的O2放入一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測得容器的起始容積為100L。經一段時間后,反應達到平衡,測得混合氣體的密度為1.6g·L-1。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達平衡時混合氣體的體積為 , SO2的轉化率為 ;
(2)若起始時加入amolSO2、bmolO2,且a︰b=2︰1,在同樣溫度和壓強下,反應達到平衡時,測得混合氣體的容積為120L。則a、b的值分別為:
a= mol, b= mol;
(3)若容器為體積不變的密閉容器,其容積為100L。起始時加入x molSO2、y molO2和z molSO3,反應達平衡時,溫度和壓強與(2)完全相同,容器內各氣體的體積分數也與(2)達平衡時的情況完全相同。則x、y應該滿足的關系式為 ,
x、z應該滿足的關系式為 。
練習2:現有起始時容積相同的甲、乙兩個恒溫密閉容器,如右圖所示。
(1)在甲容器中加入2mol SO3,乙容器中加入2mol SO2和1mol O2,如甲容器保持體積不變,乙容器保持壓強不變,在相同的溫度下(500℃)反應均達平衡。
則兩容器內混合氣體的壓強甲__ 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內混合氣體的密度甲___ 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若在上述兩個容器中,甲中加入2mol SO3,乙中加入4mol SO3,起始時兩容器內的溫度和壓強均相同,反應過程中,溫度保持一定。反應達平衡后SO3的分解率甲__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若達平衡后,甲容器內SO3的物質的量為a mol,
則乙容器中SO3的物質的量____ ____2amo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練習3:在一個容積固定不變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2A(g)+B(g) =3C(g)+D(s),已知將2molA和1molB充入該容器中,反應在某溫度下達到平衡時,C的物質的量為wmol,C在平衡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為n%。
(1)如果用下列的配比作起始物,在同樣容器和溫度下達平衡,其結果一定是C的物質的量為2wmol,C在平衡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仍為n%的是
A. 4molA+2molB
B. 6molC+1molD
C.1molA+0.5molB+1.5molC+0.5molD
D.2molA+1molB+3molC+1molD
E. 2molA+1molB+3molC+2molD
(2)若維持該題條件不變,僅從生成物開始配比,要求達到平衡時,C的物質的量仍為wmol 。則D的起始物質的量n(D)應滿足的條件是 (用含有w的代數式表示)
知識復習示例
(一)化學基本概念的復習
(二)化學基本理論的復習
(三)元素及化合物的復習
(四)有機化學的復習
(五)化學實驗的復習
講評課案例
(四)學生能力培養是核心
《考試大綱》指出:化學學科試題旨在測試考生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所應具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試題還應注意考查考生初步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去觀察、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化學問題的能力。
化學學科能力主要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學科
能力
觀察
能力
實驗
能力
思維
能力
自學
能力
對考綱中能力要求的理解
1.觀察能力
化學學科
化學實驗
全面性
客觀性
選擇性
—抓本質
微觀結構圖形、模型、
圖表、圖像等
自然、科學、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
觀察結果初步加工能力
觀察
重慶27.(15分)固態化合物A由兩種短周期元素組成,可與水放生復分解反應,甲組同學用題27圖裝置(夾持裝置略)對其進行探究實驗。
(1)儀器B的名稱是____________。
(2)試驗中,Ⅱ中的試紙變藍,Ⅳ中黑色粉末逐漸變為紅色并有M生成,則Ⅲ中的試劑為_______;Ⅳ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Ⅴ中的試劑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組同學進行同樣實驗,但裝置連接順序為Ⅰ—Ⅱ—Ⅲ—Ⅳ—Ⅴ—Ⅵ,此時Ⅱ 中現象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經上述反應,2.5g 化合物A理論上可得0.56L(標準狀況)M;則A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
全國卷28.(15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反應aA(g)+bB(g) cC(g)(H<0)在等容條件下進行。改變其他反應條件,在I、II、III階段體系中各物質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
回答問題:
(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a:b:c為 ;
(2)A的平均反應速率(A)、(A)、(A)從大到小排列次序為 ;
(3)B的平衡轉化率中最小的是 ,其值是 ;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動的方向是 ,采取的措施是 ;
(5)比較第II階段反應溫度()和第III階段反應速度()的高低: 填“>、=、<”判斷的理由是 ;
(6)達到第三次平衡后,將容器的體積擴大一倍,假定10min后達到新的平衡,請在下圖中用曲線表示IV階段體系中各物質的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曲線上必須標出A、B、C).
廣東23、下列試驗現象預測正確的是
A、實驗I:振蕩后靜置,上層溶液顏色保持不變
B、實驗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現氣泡,且顏色逐漸褪去
C、實驗III:微熱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氣泡產生,廣口瓶內始終保持無色
D、實驗IV:繼續煮沸溶液至紅褐色,停止加熱,當光束通過體系時可產生丁達爾效應
解析:A、Br2與NaOH溶液反應,上層溶液顏色變為無色。B、產生的SO2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正確。C、NO與空氣反應生成紅棕色NO2。D、制取氫氧化鐵膠體要注意:在沸水中加入飽和的氯化鐵溶液,繼續煮沸溶液至紅褐色,停止加熱,即可。
廣東33、(17分)某同學進行試驗探究時,欲配制1.0mol/L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氣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試劑(化學式量:315)。在室溫下配制溶液時發現所取試劑在水中僅部分溶解,燒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為探究原因,該同學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時的溶解度(g/100g H2O)分別為2.5、3.9和5.6。
(1)燒杯中未溶物僅為BaCO3,理由是
(2)假設試劑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組成,設計試驗方案,進行成分檢驗,在答題卡上寫出實驗步驟、預期現象和結論。(不考慮結晶水的檢驗;室溫時BaCO3飽和溶液的pH=9.6)
限選試劑及儀器: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計、燒杯、試管、帶塞導氣管、滴管
(3)將試劑初步提純后,準確測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實驗如下:
①配制250ml 約0.1mol/LBa(OH)2·8H2O溶液:準確稱取w克試樣,置于燒杯中,加適量蒸餾水, ,將溶液轉入 ,洗滌,定容,搖勻。
②滴定:準確量取25.00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錐形瓶中,滴加指示劑,將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鹽酸裝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終點,記錄數據。重復滴定2次。平均消耗鹽酸Vml。
③ 計算Ba(OH)2·8H2O的質量分數= (只列出算式,不做運算)
(4)室溫下, (填“能”或“不能”) 配制1.0 mol/LBa(OH)2溶液
浙江9.X、Y、Z、M、W為五種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數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為15,X與Z可形成XZ2分子;Y與M形成的氣態化合物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為0.76 g/L;W的質子數是X、Y、Z、M四種元素質子數之和的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W>Z>Y>X>M
B.XZ2、X2M2、W2Z2均為直線型的共價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單質不一定是原子晶體
D.由X、Y、Z、M四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離子鍵,又有共價鍵
天津6.向絕熱恒容密閉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條件下使反應SO2(g)+NO2(g) SO3(g)+NO(g)達到平衡,正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如下所示。由圖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反應在c點達到平衡狀態
B.反應物濃度:a點小于b點
C.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D. 時,SO2的轉化率:a—b段小于b—c段
例:2.80g鐵與100mL稀硝酸混合充分的反應,產生氣體為NO,反應后鐵、硝酸均無剩余。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100mL 0.2mol/L的碘化鉀溶液,恰好將溶液中的Fe3+全部還原,原硝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
1.6mol/L
Fe
HNO3
Fe(NO3)x
NO
KI
HNO3
酸根
氧化劑
Fe(NO3)2、KNO3
I2
0.05mol
0.02mol
0.12mol
升高2價
升高1價
降低3
0.04mol
09年29題:新型鋰離子電池在新能源的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作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磷酸亞鐵鋰(LiFePO4)是新型鋰離子電池的首選電極材料,它的制備方法如下:
方法一:將碳酸鋰、乙酸亞鐵[(CH3COO)2Fe]、磷酸二氫銨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在800℃左右、惰性氣體氛圍中煅燒制得晶態磷酸亞鐵鋰,同時生成的乙酸及其它產物均以氣體逸出。
方法二:將一定濃度的磷酸二氫銨、氯化鋰混合溶液作為電解液,以鐵棒為陽極,石墨為陰極,電解析出磷酸亞鐵鋰沉淀。沉淀經過濾、洗滌、干燥,在800℃左右、惰性氣體氛圍中煅燒制得晶態磷酸亞鐵鋰。
在鋰離子電池中,需要一種有機聚合物作為正負極之間鋰離子遷移的介質,該有機聚合物的單體之一(用M表示)的結構簡式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兩種方法制備磷酸亞鐵鋰的過程都必須在惰性氣體氛圍中進行。其原因 。
(2)在方法一所發生的反應中,除生成磷酸亞鐵鋰、乙酸外,還有 、 、 (填化學式)生成。
(3)在方法二中,陽極生成磷酸亞鐵鋰的電極反應式為 。
(4)寫出M與足量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5)已知該鋰離子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陽極的磷酸亞鐵鋰生成磷酸鐵,則該電池放電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
(注:NaCl熔點為801℃;AlCl3在181℃升華)
(1)精煉前,需清除坩堝表面的氧化鐵和石英砂,防止精煉時它們分別與鋁發生置換反應產生新的雜質,相關的化學方程式為① 和②
(2)將Cl2連續通入坩堝中的粗鋁熔體,雜質隨氣泡上浮除去。氣泡的主要成分除Cl2外還含有 ;固態雜質粘附于氣泡上,在熔體表面形成浮渣,浮渣中肯定存在
(3)在用廢堿液處理A的過程中,所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4)鍍鋁電解池中,金屬鋁為 極,熔融鹽電鍍中鋁元素和氯元素主要以AlCl4― 和Al2Cl7―形式存在,鋁電極的主要電極反應式為
(5)鋼材鍍鋁后,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鋁膜能防止鋼材腐蝕,其原因是
廣東30、(16)直接生成碳-碳鍵的反應時實現高效、綠色有機合成的重要途徑。交叉脫氫偶聯反應是近年備受關注的一類直接生成碳-碳單鍵的新反應。例如:
五、考生答題應注意的問題
(一)分析考生失誤原因
1、審題不夠仔細 2、實驗不夠重視
3、基礎不夠扎實 4、思維不夠嚴謹
5、表達不夠清楚 6、書寫不夠規范
六、考生答題應注意的問題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根本保證!
優秀的人格魅力是教師的最高目標!
請多提寶貴意見課堂教學評價表
表一:教師教學行為評價指標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三級目標
教學目標清晰 掌握所教授教材的概念 能準確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
能把所授內容轉化為教學活動
清楚地教導概念及技能,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 能系統了解并呈現教材
能結合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舉例具有典型性,能觸類旁通
能提供有益練習
能夠引導學生提取出學習要點
其它教學行為
教學方式活潑多樣 引起并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能結合學生生活經驗
設計活動新鮮有趣
能給予學生成功經驗
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 能綜合運用多元教法
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學
提供機會,促進合作學習
使用多種教學媒體 選用合適教學媒體
實驗操作準確有效
善用各種發問技巧 問題由淺而深,有層次,有思考價值
能設計開放性問題
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
有問題的延伸性
給學生整理出明確的答案
其它教學行為
與學生有效溝通 運用良好的語言技巧 聲音足夠清晰
使用科學、準確、簡練的化學語言
板書正確清楚、突出重點
適當使用身體語言 善用眼神手勢
能與學生接近促進與學生溝通
用心注意學生反應,促進師生互動 鼓勵學生發表意見
復述或澄清學生問題或答案真意
正面回饋學生反應
其它教學行為
課堂控制 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秩序 教態親切自然和諧
語言幽默機智輕松
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 能有效控制課堂,課堂氣氛活躍不亂
學生注意力集中與教師配合
有效運用管理辦法 能有效運用獎懲措施
善用班集體輿論力量
其它教學行為
掌握目標 充分完成教學準備 三維目標設計合理
根據目標設計教學
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能迅速進入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流暢
能隨時監督促進學習,根據學生情況不斷調整
評價學生表現并及時做出回饋指導 能使用多種評價手段
明確指導改正
及時鼓勵學生
針對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達成預期學習效果 學生學習用心專注
能理解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
學生能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
其它教學行為
表二:學生學習狀態評價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參與交往狀態 對化學學習、對本節課的內容是否感興趣 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
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感到興奮、愉悅
具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即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后,還想繼續學習)
踴躍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與同學、老師,與教材之間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 化學實驗時,能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覺器官積極踴躍參與,充分表達個人意見,展示個人才能
積極參與各項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主動合作的意識 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
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思維狀態 能發現問題 經歷了學習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也可以通過自學等多種方式進行).
能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或差異,明確課堂上要完成的學習任務與目標。
能提出問題 能圍繞學習目標,對教材、教師、同學大膽質疑。
對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提出能夠引起興趣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能分析、理解問題 在圍繞著學習目標或在探索活動中提出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時,有適度的緊張感,通過認真思考后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
能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活動,對某些問題或某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通過動腦,動手解決
有創新意識和作為 在探討問題或解決問題中是否具有愿意發表與眾不同見解的意識
學習達成狀態 有滿足感 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以前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對后繼的學習充滿信心,感到輕松。
盡其所能,展其所長,感到踏實和滿足。
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 能夠應用所學知識正確解釋和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能力 在自主活動中用自己的語言、方法對所學知識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進行梳理、歸納、表述,并能應用這些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特色 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并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能幫助別人,能找到多種有價值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或能運用非常好的方法完成學習任務。(共40張PPT)
學生課堂過手
現狀及應對策略
成都市龍泉一中 寧順德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主要內容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一)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自主活動時間少
教師 “主宰” 課堂教學的原因:
一是教師教學理念上存在偏差。
二是講課追求大而全。
三是不了解學生的已有水平。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后果:
一是只獲得了表面知識,沒有學會學習方法。表現在解題時不會應變和遷移。
二是逐步形成惡性循環:教師低效的講解——學生能力得不到發展——教師加大低效講解的時間和力度——學生能力更加低下。
三是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沒有被很好地激發出來,依賴性增強。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對教師“講” 的要求:
一要講重點、難點、疑點。不但要講,而且要講透,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
二要講啟發,展現學生思維過程,講在學生不懂處;
三要講引領,細化教師思維過程,講在細微之處,講出關鍵點;
四要做到講練結合,講練配套。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二)課堂互動形式化,對學生思維啟發不到位
1.把“滿堂灌”變為“滿堂問”。
一是提出的問題多數沒有思維價值,無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二是學生是被教師死死地拽著,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合作的空間、自主學習的時間都還是比較少。
三是泛泛的提問和回答,不僅無法啟迪學生的思維,而且還會鈍化學生的思維。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2.提問切口把握不準,缺乏針對性、互動性。
一是有些問題過于淺顯不能反映思維的深度。
二是有些問題表述不清使學生不知所云,不能引發學生積極地思考,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是問題設計的層次性不夠明確,循序漸進式的、追問式的、能顧及全體學生的問題少之又少。
四是教師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也幾乎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3.互動的面不廣。
由于師生互動的機會少,教師們關注得比較多的往往是那些成績較好、表達較流利的學生,整堂課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表演場所。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4.搞“小組討論”秀,生生互動表面化。
一是一些課堂討論的問題設置不恰當。或討論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討論的問題過于深奧,或討論的時機不當。
二是一些教師對學生討論的組織和指導不到位,在學生討論時,忙于板書、準備實驗或準備課件,游離于學生的討論之外。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努力追求“活”而“實”的新課堂!
一是提問次數要適量。
二是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具有針對性、探究性,使問題有層次、有梯度,也有一定的深度。
三是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的等候時間(即提問停頓,一般認為等待3~5秒鐘為宜),給學生以思考。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三)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思維過程展示不夠
大容量、高密度的訓練使師生都疲憊不堪。
學生形成習慣:教師出題后不去思考,因為教師一會兒就講。
學生因來不及思考發展成為根本不思考而完全依賴教師講解,繼而發展到真正需要他獨立思考時他已不會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四)不重視實驗教學中生成的問題,不能充分發揮實驗的功效
在實驗教學上,實驗前的指導時間長,做實驗和實驗后交流的時間短。
學生實驗存在 “照方抓藥”的現象。
追求的是實驗結論。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應充分認識交流整理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流中往往會有學生思維的碰撞,有不同的發現,就會有提升,要留有充足的時間用于交流、整理。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五)訓練設計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重數量輕質量,造成訓練低效
一是非常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訓練,而忽略程序性知識的訓練。
二是重視客觀題訓練,忽略實驗能力和思維品質訓練。
三是形成性訓練、診斷性訓練和終結性訓練的針對性分析缺位,存在目標定位混亂、可觀測度不高、訓練內容片面、評價隨意性大等“錯位”問題。
一、學生課堂過手較差的原因
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干擾學生對化學學科實際應用價值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化學問題的判斷,從而也會影響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訓練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使得教師所預定的訓練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從而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效率。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從某種角度,高三化學教學可以看成是以學生問題解決為目的、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因此復習題的編寫對提高學生課堂過手和復習課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一)認清高三化學復習題使用的價值定位,提升復習題的針對性和使用價值
部分教師的高三復習課模式:
知識點復習→歷年相關高考試題展示→學生練習→評價、鞏固→下一知識點復習……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高考題 課堂復習例題 課外練習題
命題目的和價值定位 ①選拔性;
②有一定區分度 ①針對性
②代表性、典型性 ①檢測診斷性;
②鞏固知識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一味的照搬高考試題作為例題必然出現以下幾個尷尬的境地:
(1)為復習某個知識點,用了好幾個高考試題,學生忙于做題解答,無暇領會教學意圖,有走馬觀花的感覺,降低復習有效性。
(2)由于命題的目的性的不同,使得無關選項的講解浪費大量時間,導致想要重點點評的地方講不到位,習題本身的價值很難發揮。
(3)由于高考試題有一定區分度,教學設計時直接采用不利于把握難度的遞進。
高考題和第一輪復習的范例試題比較: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1.不同復習階段范例題的價值回歸,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學實效
2.高三一輪復習中課堂范例題的價值定位和開發
高三第一輪復習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解決學生存在的知識缺陷,即解決“懂不懂”的問題,通過第一輪全面的復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模塊化。避免盲目的地毯式的復習與練習使很多學生會的還在講,不會的又匆匆而過,缺少讓學生內化的過程。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我們的觀點是:
(1)課堂范例題應有別于作業題、考試題或高考題,它是需要認真重組改編過的。
(2)改編的依據是對考綱和自己任教學生原有錯題的統計基礎上,將若干習題有目的的拼湊、修改而成。
(3)組題和編題的原則:①科學性原則;②有代表性(即該學),能起到舉一反三,甚至能起到歸納知識規律的橋梁作用;③難度安排與控制(即能學);④興趣性原則:通過合理的編排順序或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復習思考;⑤綜合性原則:能帶動更多的已復習和未復習的內容(“范例教學”原則)。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一)認清高三化學復習題使用的價值定位,提升復習題的針對性和使用價值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二)在習題評講中展示過程,達成方法過手
1.加強示范,為學生提供便于模仿的典型實例。
一是在課堂上以典型習題為例,為學生就深層表征、變換問題、畫草圖即圖像表征等等表征方法做出示范。
二是引導學生細心鉆研參考書中對例題的詳解,并提出具體要求,以使學生明確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1.加強示范,為學生提供便于模仿的典型實例。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展示自己真實地思維過程,教師的思考示范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對問題解決最佳切入點的探索,教師在引導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也應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路,然后通過師生共同的探討,使學生發現干擾自己問題解決的因素,讓學生通過體驗掌握信息提煉的方法。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難題的實質在于解決問題者的工作記憶中暫時還缺少一個或幾個制約全局的知識點,從而不能產生頓悟。因此,解決難題的關鍵任務就是盡快從已有知識結構中檢索到所需的知識,或者通過對已有知識的重新組合而產生可用的新知識,或者通過原有知識的遷移產生新的可用知識。
2.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認知策略指導程序性知識的運行。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在習題講評課中,將自己在認知策略指導下是如何想到這樣去解的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在解題過程中認知策略運用的反思與總結,并在課堂中加強彼此的交流與共享。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2.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認知策略指導程序性知識的運行。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充分展示每一個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指示出各種操作的步驟和順序,當學生掌握了這種程序時,就可以減少許多因程序的不明或混亂而造成時間浪費和產生消極情緒,有利于問題解決者縮短搭建條件與目標之間“橋梁”的時間,明確相關信息和無關信息,提高提取信息的準確性。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知識優勢興奮性表征,是知識表征方式的一種,是指學生獲得的知識在被應用時,能否保證自動、優先被激活。自動被激活強調學生對一種知識可用時,該知識是否興奮到立刻提取的程度;優先被激活強調學生在擁有兩個或多個同類功能知識可用時,相對比哪一知識可以被優先提取。
3.突出講評后的強化,力求正確表征取代錯誤表征成為優勢興奮性表征。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道學生做錯過的題,老師講評后再考,他依然錯答。心理學認為造成這類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當學生面對一道陌生習題,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出了解題方法后,這種方法無論優劣對錯,都容易成為他的優勢興奮性表征,雖然教師的講評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方法的對錯,但正確的方法若不進行必要的強化,就無法取代錯誤的方法而成為優勢興奮性表征,也就是說學生對于錯誤的解答方法要比正確的解答方法熟練。當考試中他又面對同一道或同一類題時,他頭腦中優先被激活的將依然是錯誤的解題方法,而不會自動提取相比之下不熟練的正確的解答方法,試題還會被錯答。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在習題教學中注意突出講評后的強化。
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老師講評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完成試題的正確解答,并且針對正誤解法進行一番細致的對比反思,對正確方法的程序進行優勢興奮性強化;
另一方面,對于重要的解題方法,則講評后隨即布置同類習題及必要的變式練習,要求學生強化訓練,力求使正確表征取代錯誤表征成為優勢興奮性表征,并提高其的優勢興奮性水平。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化學學科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化學學習中,學習者必然要從宏觀、微觀和符號等方面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多種感知,從而在學習者心理上形成了化學學習中特有的“三重表征”形式: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表征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化學學習特有的思維方式,可以稱之為三重表征思維方式。
(三)實施以三重表征思維方式促進理解的教學策略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研究表明,學生在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這三重表征之間進行自由轉換存在困難,而教師在教學時通常缺少對表征之間的轉換過程的解釋,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化學的困難。同時,許多研究指出粒子表征在化學學習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有學者提出接受傳統的宏觀表征和符號表征教學的很多學生雖然能夠使用算法等解決一些復雜的計算問題,但卻無法解決使用粒子表征的簡單的化學問題,提出算法問題解決并不等同于化學概念的理解。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三重表征思維方式抓住學科知識本體理解的本質,多角度、多層次形成對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來理解化學知識,重構和完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要避免單一表征的反復使用,例如不斷地重復從符號到符號的練習,對學生而言只是一種機械地訓練,根本達不到知識的“有意義”學習,更無法提高思維水平。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三)實施以三重表征思維方式促進理解的教學策略
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學生課堂過手的策略
1.樹立“以學定教”的學生觀和教學觀。
2.課前“為生而備”,精心設計每一節課。
3.課中“以學而教”,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4.課后“以學而思”,有效反思每一節課。
5.轉變教學觀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轉變教學觀念,“以學定教”,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 謝!
2011.9課堂觀察量表(2)——教師教學的維度
時間 講課人 評課人
課題
視角 觀察點 結果統計 評價反思
環節 ①本節課由哪些環節構成 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②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③不同環節/行為/ 內容的時間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①怎樣講解 講解是否有效( 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②板書怎樣呈現的 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
③媒體怎樣呈現的 是否適當 是否有效
④教師在課堂中的行為和動作(如走動、指導等)是怎樣呈現的 是否規范 是否有利教學
對話 ①提問的學生分布、次數、知識的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 是否有效
②教師的回答方式和內容如何 是否有效
③對話圍繞哪些話題 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如何
指導 ①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閱讀/作業/) 是否有效
②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討論/活動/作業) 是否有效
③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 教師命制探究題目/指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自命題目并自主探究) 是否有效
機制 ①教學設計與預設的有哪些調整 為什么 效果怎么樣
②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 效果怎么樣
③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 表情/移動/體態語) 效果怎么樣
④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 語言/教態/學識/技能/思想) (共23張PPT)
高三化學復習
階段性教學任務的明確和實施
成都市樹德中學 毛道生
申明幾點:
1、特別鳴謝高2011屆化學備課組長王杰老師和高2012屆化學備課組長王繼蓉老師。
申明幾點:
2、 “不要迷信名校,名校只是一個傳說!”
申明幾點:
3、教學成績的取得不是依靠喊口號得來的,也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依靠“智慧+汗水”才能取得。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一階段
時間:2011.8—2012.3(包括零診到一診,一診到二診)
1、緊扣教材
好處:有利于準確把握知識點;有利于構建好知識網絡;有利于找準解題的依據;有利于解答好中低檔題。
要求:緊扣教材,落實知識的全面性、重點性、精確性、聯系性和應用性
建議:
*不要輕視教材或怕麻煩而單純依賴復習資料上的知識歸納。
*對重要內容應要求學生能準確復述,如重要概念、實驗現象等。
*強調“細、低、全”,消滅知識盲點。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一階段
時間:2011.8—2012.3(包括零診到一診,一診到二診)
2、構建網絡
*以版塊知識構建
*以化學原理串聯
*以物質轉換串聯
*聯想與總結,對比與歸納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一階段
時間:2011.8—2012.3(包括零診到一診,一診到二診)
3、立足基礎
*復習課中例題的選擇、習題的配備必須精心設計。題目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性、啟發性、代表性、綜合性。
*要反復糾錯,要走出“越基礎的東西越易出差錯”的怪圈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一階段
時間:2011.8—2012.3(包括零診到一診,一診到二診)
4、用好導案學案
明確以下幾點:①學案體現出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獲得和提高什么能力?設計哪些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哪些學習方法?如何安排學生的練習與互動?②要及時批閱學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③要給學生設計安排“先學”的時間、內容。④要做好定時練習,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二階段
時間:二診到三診(2011.4—2011.5月初)
做法:專題復習,考點到位 目標:提高能力,強化綜合
專題設置:
(1)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2)非金屬專題;(3)金屬專題;(4)無機推斷專題;(5)有機推斷專題;(6)化學實驗專題;(7)圖表題專項練習;(8)電化學專題;(9)化學計算專項練習;(10)信息題專項練習。(僅供參考)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二階段
時間:二診到三診(2011.4—2011.5月初)
做法:專題復習,考點到位 目標:提高能力,強化綜合
常考知識點:1、關于“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考查;2、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考查;3、關于離子的考查(離子共存、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4、關于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考查;5、關于電極反應的考查及簡單計算;6、關于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的計算;7、關于物質結構、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應用(包括微粒半徑大小比較、化學鍵的測查及電子式、核外電子排布、晶體結構方面測查);8、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關系的測查;9、同分異構體、同系物、同位素、同素異型體的考查;10、關于實驗的測查是必考點(包括試劑的保存、試劑的使用、儀器的使用、加入順序方面等);11、關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推斷及混合物的簡單計算。(僅供參考)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二階段
時間:二診到三診(2011.4—2011.5月初)
做法:專題復習,考點到位 目標:提高能力,強化綜合
1、交叉融合復習,提升綜合能力
2、突出主干知識,強調知識的應用性
3、加強題型的專題訓練,突破考點
1)、選擇題訓練思路;2)、實驗題訓練思路
3)、有機題訓練思路;4)、無機框圖推斷和元素推斷試題
第一部分 明確階段性教學任務
第三階段
時間:2011.5—2011.6(三診到高考)
做法:查漏補缺,沖刺訓練 目標:考點過手,增強信心
一方面回歸課本、冷靜思考,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和諧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套題訓練,彌補知識缺陷查漏補缺,并強化代答題的規范性和文字表達的準確性。
要求:1、再次研讀《考試說明》。2、重視實驗。3、再次回歸教材。4、及時糾錯。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一、以學定教,提升實效
1、閱讀學生,加強溝通
2、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
3、課堂留白,師生互動
4、抓好答疑,促進過手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樹德中學給學生答疑的方法有:
1、課前提前進教室主動找學生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2、批改作業發現問題突出的學生及時找學生。
3、下課后留一下,方便學生問題。
4、在班主任協調下,每周有一次固定答疑時間,主要是中午時間
5、接受學生預約,實行“定單服務”。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答疑時要做到以下幾點:1、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接受“不問劃不來”、“學會纏著問”、“誰問得多誰賺得多”、“問一個問題可以帶出一串問題”等觀點。2、給學生心理安全,一方面讓學生明白“所有的老師都歡迎學生問,問得越多越高興”,另一方面老師在答疑時注意保護學生的信心,不能出現“這個問題昨天剛講,怎么又來問了?”、“都講了這么幾遍了,還不明白?”“這個問題有點衰,你還舍得問?”3、答疑時,教師要給與百倍耐心和熱情,要把握學生的問題和癥結所在,多收集學生的問題,這是教師教學寶貴財富。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二、方法多樣,過程務實
1、樹德中學的“四個必”
作業批改:
全批全改;同伴批改;隨機抽取修改;面對面批改等。
2、小訓練,大舞臺
作用:1、糾錯;2、強化;3、基礎過關;4、能力提升
題量:15—30分鐘為宜
題型:填空、簡答、選擇等等
特點:針對性強,靈活性強
要求:選好題;收集學情;就錯題要變換題型;及時反饋;過不了關就再來。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二、方法多樣,過程務實
3、用好實物投影儀
功能:
*使實驗現象更加顯性化,如鈉與水的反應
*展示學生解題過程,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
* 展示學生解題過程,加強解題過程性的書寫
*及時反饋,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展示學生的書寫,優化學生書寫習慣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二、方法多樣,過程務實
4、精心命題,謹慎用題
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
學生答題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現為9個方面的“不夠”:①審題不夠仔細;②基礎不夠扎實;③書寫不夠規范;④思維不夠靈敏;⑤表達不夠清楚;⑥實驗不夠重視;⑦依據不夠明確;⑧思維獨立性差;⑨應變能力較弱。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二、方法多樣,過程務實
5、樹德中學的停課復習
在一診考試前停一周,二診考試前停兩周,高考前停三周。
聽課的基本思想是“管時間還時間,促進學生過手”。
聽課不是簡單的不上課任由學生自己復習,而是“管理到位,指導到位”的停課復習。
流程:①年級組制定自主復習的時間安排;②備課組制定自主復習建議;③學生根據自主復習建議制定個人計劃;④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審定學生計劃;⑤學生根據老師的建議進一步修訂并制定個人計劃;⑥實施自主復習,學生自學教師答疑;⑦對自主復習的總結和反思。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三、團隊協作,同伴互助
1、備課組教研的有效性
備課要注意:1、重視每一節課,不浪費每一分鐘,精心備課是前提。2、全面備課,既備教法又備學法。3、備課盡量詳細,要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4、備課要留一定空間,注意教學的生成性。5、上復習課要備課,上習題課要備課,上實驗課要備課,上試卷評講課也要備課。6、階段性備課和課時備課相結合。7、對備課內容要適時調解,根據上節課情況調整下一節的內容,根據上一個班教學情況調整下一個班,根據聽課情況進行調整。8、備課要有針對性,特別是教平行班,可能有不同的地方。9、青年教師要備詳案,避免“卡殼”,老教師注意不要翻舊黃歷,常教常新,要求新求變。
第二部分 提升高三教學的實效
三、團隊協作,同伴互助
2、開放包容,智慧共享
彼此分享教學資源,不要保守封閉,誰保守誰落后!
3、聚焦課堂,提升實效
多磨課,多研課。
樹德中學的交流課制度。
4、研究高考,預測趨勢
建議:1、回歸課本,夯實基礎,牢固掌握教材主干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2、注意應用圖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3、注意實驗的復習,包括夯實實驗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強化解實驗題技能的訓練等。4、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視野,關注熱點。5、由于非選部分對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要注重規范答題的訓練。
毛道生
微博:http:///mdslm
博客:http:///maodaosheng
郵箱:mdslm@(共33張PPT)
高三化學復習課課型結構和選題研究
郫縣教研室 馬厚勇
高三課堂特點
復習過程中的新授課
高三復習課的特點
時間 目的 目標 要求 形式 特點
一輪 25周 梳理 知識 過手 串講 覆蓋
二輪 6周 系統 綜合 應用 專題 專攻
考前 3周 整合 應試 熟練 篩查 熟化
高三復習課的課型
串講
專題
講評
習題
講評練
復習課的一般結構
關于課堂結構
課堂活動中的相關因素與環節的比較穩定的、
簡化的關系和程序。
復習的價值取向
贊科夫:“復習是達到知識鞏固性的途徑之一,
我們完全無意否認它的作用。但復習只是途徑之
一,而決不是唯一的途徑。只有在合理地進行復習
的情況下,它才能起到正面作用。”
一般結構(程序)
前測——分析學情,確定目標
設計——調整設計
活動——教學活動
中測——及時反饋 活動元結構
評價——獲得矯正
后測——達標檢測鞏固
總結——反思并預留前測
課堂的結構因素
結構因素(一般結構元)
目標——前測與預期
設計——教學案
活動——組織與開展
固化——積累與生成
評價——自評、他評與師評
檢測——中測與后測
總結——歸納、總結、反思、預留
鄧玉華老師——
“高三化學復習課落實過手六環節”中的結構因素
憶 請對照下列問題快速回憶并嘗試回答(2分鐘)
1-3個考點或考綱原話、知識框架
看 在書上查找不熟悉的內容并加強記憶,3分鐘后檢查
評 互查或教師檢查、講解(3分鐘)
練 2-3道綜合題或6道左右典型對應考點的基礎題.規定
時間完成(如“請在10分鐘完成或10分鐘后檢查”)
講 針對練習中的突出或常錯問題精講、重點講
(10分鐘左右)
考 按考試要求閉卷在規定時間完成6—10道左右對應考
點的典型題 (10分鐘)
不同學生不同要求,好學生要求速度、準確度,一般學生基礎過手、
建立知識網絡與對應試題的聯系
前測
目的與功能——固化、準備、預習、檢查、調查
形式——作業、自測、前3-5分鐘測試、問卷等
選題
依據:階段性水平、教學內容、教材、考綱、考題
原則:尊重現狀、符合實際、指向明確、適度標
高、注重思維呈現、可檢測
操作:選什么題(高考、診斷題、資料?)
怎樣選題(知識點、再現、鑒賞)
評價
前測選題
以錄象課為例(2009年全國卷I.28題)
右圖所示裝置中,甲、乙、丙三個燒杯依次分別
盛放100g 5.00%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
溶液和100g 10.00%的K2SO4溶液,電極均為
石墨電極。接通電源,經過一段時間后,測得
丙中K2SO4濃度為10.47%,乙中c電極質量
增加。據此回答問題:
(1) ①電源的N端為 極;
②電極b上發生的電極反應為 ;
③列式計算電極b上生成的氣體在標準狀態下的體積: ;
④電極c的質量變化是 g;
⑤電解前后各溶液的酸、堿性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簡述其原因:
甲溶液 ;
乙溶液 ;
丙溶液 ;
(2)如果電解過程中銅全部析出,此時電解能否繼續進行,為什么?
調整和再設計
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
基本設計
程序性設計(前測、評價、活動、練習、評
價、中測、總結、后測)
活動設計(序列、問題、形式)
學案設計(注意教輔上的知識點回顧)
實驗設計(情景、展示、動手)
媒體設計(模型、實物、展臺)
教學活動
教師的活動——
固化與生成
篩查問題、確定策略
指導學生先整理、教師后梳理
測評與總結
學生的活動——
明確目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檢測與反思
形式與內容——
問題導學
中 測
目的與功能——生成和診斷
形式和內容——完成學案、練習、題單等
選題
依據:當前水平、考綱、考題
原則:當前內容、符合實際、適度標高、可檢
測
操作:怎樣選題(變式、組題)
中測選題
(2011北京高考26,14分 部分)
氯堿工業中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原理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1)溶液A的溶質是 ;
(2)電解飽和食鹽水的
離子方程式是 ;
(3)電解時用鹽酸控制陽極區溶液的pH在2~3,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解釋鹽酸的作用 ;
(4)電解所用的鹽水需精制。去除有影響的····
中測評價
自評
他評
評師
再整理(學生+老師)
后 測
功能——達標檢測
選題
依據:教材、考綱、考題
原則:適度標高、內容一致、可及時檢測
操作:怎樣選題(變式匯總)
評價
后測選題
( 2011上海.11)用電解法提取氯化銅廢液中的銅,方案正確的是
A.用銅片連接電源的正極,另一電極用鉑片
B.用碳棒連接電源的正極,另一電極用銅片
C.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陰極產物
D.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陽極產物
09年四川卷29題
新型鋰離子電池在新能源的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作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磷酸亞鐵鋰(LiFePO4)是新型鋰離子電池的首選電極材料,它的制備方法如下:
方法一:將碳酸鋰、乙酸亞鐵[(CH3COO) 2 Fe]、磷酸二氫銨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在800℃左右、惰性氣體氛圍中煅燒制得晶態磷酸亞鐵鋰,同時生成的乙酸及其它產物均以氣體逸出。
方法二:將一定濃度的磷酸二氫銨、氯化鋰混合溶液作為電解液,以鐵棒為陽極,石墨為陰極,電解析出磷酸亞鐵鋰沉淀。沉淀經過濾、洗滌、干燥,在800℃左右、惰性氣體氛圍中煅燒制得晶態磷酸亞鐵鋰。
在鋰離子電池中,需要一種有機聚合物作為正負極之間鋰離子遷移的介質,該有機聚合物的單體之一(用M表示)的結構簡式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兩種方法制備磷酸亞鐵鋰的過程都必須在惰性氣體氛圍中進行。其原因是 。
(2)在方法一所發生的反應中,除生成磷酸亞鐵鋰、乙酸外,還有 、 、 (填化學式)生成
(3)在方法二中,陽極生成磷酸亞鐵鋰的電極反應式為 。
(4)寫出M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5)已知該鋰離子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陽極的磷酸亞鐵鋰生成磷酸鐵,則該電池放電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
考綱 考題 教材
考綱——通過解讀明確要求、制訂目標
(要求學生所達到的水平)
考題——是考綱的問題呈現形式
(考什么、怎么考、如何應考)
(怎樣對待大綱區、課標區的考題)
教材——基礎和關聯
2011年考綱(化學計算)
1.掌握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及確定分子式的計算。
2.掌握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5.掌握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8.以上各類化學計算的綜合應用。
(2011四川12).25℃和101kPa時,乙烷,乙炔和丙烯組成的混合徑32mL與過量氧氣混合并完全燃燒,除去水蒸氣,恢復到原來的溫度和壓強,氣體總體積縮小了72Ml,原混合烴中乙炔的體積分數為
A 12.5% B 25% C 50% D 75
(2011四川13)可逆反應①X(g)+2Y(g)2Z(g) 、②2M(g)N(g)+P(g)分別在密閉容器的兩個反應室中進行,反應室之間有無摩擦、可滑動的密封隔板。反應開始和達到平衡狀態時有關物理量的變化如圖所示: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反應①的正反應是吸熱反應
B. 達平衡(I)時體系的壓強與反應開始時體系的壓強之比為14:15
C. 達平衡(I)時,X的轉化率為D. 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的體積分數相等
2011年考綱(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理解化學平衡的含義及其與反應速率之間的聯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義。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4)以合成氨工業生產為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工業生產的條件。
(2011成都市“二診11”)11. 如圖所示,甲容器容積不變,乙容器有可移動活塞。甲中充入3mol A和2 mol B,乙中充入2 mol C和2 mol D,發生反應。
在相同溫度下反應達到平衡,活塞固定在4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平衡后,容器內壓強:P甲 >P乙
B. 平衡后,若向乙中再加人B物質,活塞向右移動
C. 平衡后,若將活塞移動至6處,乙中C(A), c(D)均減小
D. 同時升高相同溫度,達到新平衡時,甲中A物質的速率等于乙中A物質的速率
2011年考綱(雙基)
6.物質結構
(3)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含義。理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了解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初步了解氫鍵。
(4)了解幾種晶體類型(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及其性質。
7.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2)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IA和VII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2011四川卷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晶體中一定存在分子間作用力,不一定存在共價鍵
B分子中含兩個氫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
C含有金屬陽離子的晶體一定是離子晶體
D元素的非金屬型越強,其單質的活潑性一定越強
2011年考綱(雙基)
7.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2)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IA和VII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26.(15分)
甲、乙、丙、丁、戊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丙處于同一主族,丙丁戊處于同一周期,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甲、乙組成的常見氣體X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戊的單質與X反應能生成乙的單質,同時生成兩種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0.1mol/L的Y溶液pH>1;丁的單質既能與丙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應生成鹽,L也能與Z的水溶液反應生成鹽;丙、戊可組成化合物M。
請回答下列問題
戊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為_______。
與出乙的單質的電子式:_______。
戊的單質與X反應生成的Y和Z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 :4,
反應中被氧化的物質與被還原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
寫出少量Z的稀溶液滴入過量L的稀溶液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按右圖電解M的飽和溶液,寫出該電解池中發生反應的總反應方程式:_______。將充分電解后所得溶液逐滴加入到酚酞試液中,觀察到得現象是__________。
(2011江蘇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X與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價之和的數值等于8
B.原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rX>rY>rZ>rW>rQ
C.離子Y2-和Z 3+的核外電子數和電子層數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強
教學中高考題的作用
目標與期望
尺度和導向
應用和規范
資料和參考
不同課型的課堂結構
串講
專題
評講
習題
講評練
不同內容的課堂結構
基本概念、基本理論
元素化合物
有機化學
化學實驗
化學計算
不同階段的課堂結構
一輪串講
二輪專題
考前整合
具體案例
試卷評講課
一輪串講課
二輪專題課
試卷評講課的課堂結構
一、前測
(考試+評閱+分析)→目標、內容→重難點
二、分析(8分鐘)
教師總體說明并評價(統計、激勵與促進、典型問題和錯例、示范答
卷欣賞)
學生分析(自評、情境再現)
三、教學活動(25分鐘、典型問題活動元,如:4—5分鐘)
1.篩查出的問題(典型、普遍、分類匯總→幾個點、幾個問題)
2.試卷分析與評價(意圖、內容、形式、問題答卷、示范答卷)
3.學生活動(相關知識整理)
4.練習并評價(中測)
四、達標檢測并評價(后測)(5分鐘)
五、總結(反思、預留)
一輪串講課的課堂結構
——課題 硫酸
一、前測
問題設置(2-3個 5分鐘)
內容(性質、應用、實驗、制備生產、化學用語、計算)
形式(作業、收集并歸總問題、3-5分鐘自查等)
二、明確目標
(目標敘寫)
三、修正設計與學案
四、教學活動(20分鐘)
(一)性質及應用活動元
1.點評作業
2.知識梳理(知識點、線索、網絡、化學用語,學案完成)
3.互動評價(自評、他評、示范、點評)
4.學生整理(學案)示范
5.跟進練習及評價(中測、1-2題)
(二)實驗及生產活動元
1.點評作業
2.實驗相關的問題(學案)
3.學生整理教師點評
4.工業生產知識梳理(學案)
5.學生整理教師點評
6.跟進練習及評價(中測、1-2題)
五、達標檢測并評價(后測 10分鐘)
六、總結(反思、預留 5分鐘)
二輪專題課的課堂結構
元素化合物——金屬
一、前測
問題設置(化學用語+完整版框圖推斷考題再現1—2個 6分鐘)
內容(性質、應用、實驗、制備生產、化學用語、計算)
形式(作業、收集并歸總問題、3-5分鐘自查等)
二、明確目標
(目標敘寫)
三、修正設計與學案
四、教學活動(20分鐘)
(一)知識梳理活動元
1.點評考題(復習價值)
2.知識梳理(知識點、線索、網絡、突破口、化學用語,學案完成)
3.互動評價(自評、他評、示范、點評)
4.學生整理(學案)示范
5.跟進練習及評價(中測、以元素形態轉化及化學用語為主 1-2題)
(二)能力提升活動元
1.點評作業
2.解題思路和方法(學案)
3.學生整理教師點評
4.跟進練習及評價(中測、1題)
5.找題眼和突破口(學案)
6.學生整理教師點評
7.跟進練習及評價(中測、1題)
五、達標檢測并評價(后測 12分鐘)
六、總結(反思、答疑、預留 5分鐘)
教學媒體的使用
關于教學媒體
教材的使用
演草紙的使用
實投的使用
謝 謝 !課堂觀察量表(4)——課堂文化的維度
時間 講課人 評課人
課題
視角 觀察點 結果統計 評價反思
思考 ①學習目標是否關注高級認知技能( 解釋/解決/遷移/綜合/評價)
②教學是否由問題驅動 問題鏈與學生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的關系如何
③怎樣指導學生開展獨立思考 怎樣對待或處理學生思考中的錯誤
④學生思考的人數、時間、水平怎樣 課堂氣氛怎樣
民主 ①課堂話語( 數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 是怎么樣的
②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時間怎樣 課堂氣氛怎樣
③師生行為( 情境設置/叫答機會/座位安排) 如何 學生間的關系如何
創新 ①教學設計、情境創設與資源利用有何新意
②教學設計、課堂氣氛是否有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創新性思維 如何處理
③課堂生成了哪些目標/ 資源 教師是如何處理的
關愛 ①學習目標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是否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
②特殊( 學習困難、疾病) 學生的學習是否得到關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當 ③課堂話語( 數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 、行為( 叫答機會/座位安排) 如何
特質 ①該課體現了教師哪些優勢( 語言風格/ 行為特點/ 思維品質) ②整課堂設計是否有特色( 環節安排/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學習指導/對話) ③學生對該教師教學特色的評價如何 課堂觀察量表(1)——學生學習的維度
時間 講課人 評課人
課題
視角 觀察點 觀察結果 評價反思
準備 ①學生課前準備了什么 是怎樣準備的
②準備得怎么樣 有多少學生作了準備
③學優生、學困生的準備習慣怎么樣
傾聽 ①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 對哪些問題感興趣
②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對哪些問題感興趣
③傾聽時, 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 記筆記/查閱/回應) 有多少人
互動 ①有哪些互動行為 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②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③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④參與課堂活動( 個人/小組) 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⑤學生的互動習慣怎么樣 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自主 ①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 有多少人參與 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②學生自主學習形式( 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 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③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 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 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④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①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②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么證據( 觀點/作業/表情/測驗/成果展示) 有多少人達成
③這堂課生成了什么目標 效果如何 (共20張PPT)
高三化學課堂觀測及復習教學建議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鄧玉華
瓶頸 — 觀察?觀測?
一個課題
新課程背景下課時目標在學案教學中的達成研究
課堂教學評價表.doc
研究的難點:課時目標學案實效性的可觀測量表
一個觀察案例 課堂觀察研究案例.doc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周彬
序:走出課堂教學的寂寞人生
“教師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對自己課堂教學活動的間接體驗。一種途徑是將自己的課堂向他人開放,通過他人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切身體悟,從而鑒別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點與劣勢。另一種途徑,是讓自己走進他人的課堂教學,通過對他人與自己課堂教學的直接比較,從而確證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劣勢。將這兩種途徑相比較,不難發現第二種途徑相比第一種途徑有著極大的優越感。因為在數量上讓他人來聽自己的課,肯定少于自己去聽別人的課;在質量上,他人聽了自己的課,也不見得會真實地講出他所認為的優點與劣勢,后者就不復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人對自己總是最真誠的。所以,讓別人走進自己的課堂,這需要開放的心態;讓自己走進別人的課堂,只需要態度上的勇敢;但要從他人的課堂中有助收獲,那就需要科學的觀察了。 ”
前提 — 聽、評課
“聽別人的課”是為了“建設自己的課”
“認可并借鑒他人的優勢,理解他人的課堂劣勢,并在自己的課堂中回避掉。”
成功課堂技術
課堂要素及基本功能
要素之間的協調與整合
課堂環節及每個環節的教學任務,環節與環節之間如何過渡
教師與學生活動要求,教師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活動產生的影響
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前者對后者的引領與影響
不同維度的觀察量表
學生學習的維度 學生學習的維度.doc
教師教學的維度 教師教學的維度.doc
課程性質的維度 課程性質的維度.doc
課堂文化的維度 課堂文化的維度.doc
幾個化學課堂觀察記錄
課堂觀測案例(2010-9-14).doc
化學課堂觀測的要點
位置選擇
觀測對象
實驗
組織學生情況
評價方式及效果
觀察學生情況及處理方式
停頓時間
課堂觀測的角度
觀測準備
教師教學行為
教室后排
教室過道
學生小組
教師或全體學生
學生個體
學生小組
提問頻次及類型
講解內容及時間
教師教學觀察點舉例
環節:
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樣講解?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關于板書與多媒體的比較:板書有自己的優點:有時候多媒體的呈現太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而板書的速度有利于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在后面的環節鞏固)
△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是否有效?
△動作(如實驗/動作/制作)怎樣呈現的?是否規范?是否有效?
對話 :
△提問的對象、次數、類型、結構、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是否有效
(現狀:很多教師害怕提問后的停頓,教師常要反復嘮叨)
△教師的理答方式和內容如何?有哪些輔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師有沒有搶學生的話題?積極的理答方式有:追問、激勵等。案例:初中生在學習慣性時內容時會有一個“速度越快慣性越大” 的錯誤前概念,教師的較好理答是“如果……那么當速度等于零的時候慣性等于多少?”學生就會自己認識到自己認知的錯誤)
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如何?
現狀1:學生不懂的不問,學生懂的就問
現狀2:關于學生的齊聲回答問題。為什么要齊聲回答?
——簡單的、需要強調的知識點經常采用齊聲回答,能起到了反饋、鞏固、調節氣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饋、鞏固的功能是指向內部的,調節氣氛是指向外部的。實際上,齊聲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內部的齊聲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么,你問什么要學生齊聲回答?
——建議:齊聲回答少一點,把時間節省下來。
指導: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活動、作業)?是否有效?(在學生合作的環節設計上,教師也要備好課,目的要明確)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實驗、課題研究、作業)?是否有效?
機智 :
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為什么?效果怎么樣?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效果怎么樣?
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語)?效果怎么樣?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語言、教態、學識、技能、思想)?
實驗
學習目標的清晰度
評價方式及效果
言語活動類型及形式
問題類型
課堂觀測的角度
學生課堂學習行為
參與的深度
聽講的專注度
回答問題積極性
引導下提問
自主提問
探究問題
關注問題程度
聽實驗記實驗
觀察、記錄
自己設計、探究
聽、看、說、寫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學生學習觀察點舉例
準備 :
學生課前準備了什么?是怎樣準備的?
準備得怎么樣?有多少學生作了準備?
學優生、學困生的準備習慣怎么樣?
傾聽: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課堂中有沒有經常重復學生的答案,如果經常這樣,就會造成學生不會傾聽的壞習慣)
互動 :
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課堂活動(個人/小組)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學生的互動習慣怎么樣?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討論1:關于教師提問的互動
有的提問有的是指向內部的。
■ 設計得好的指向思維過程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問下去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
■ 設計得一般的問題式指向結果的如這樣的問題問下去后學生會急于找資料尋答案。
有的提問是指向外部的(課堂組織起到管理、激勵、提醒等的作用)
討論2:關于學生互動的習慣與情感行為
案例:小組匯報后的其他學生的意見反饋,一個學生說:“你這個方案是不對的,應 該……”匯報小組的學生就很尷尬,有點生氣了。另一個學生說:“你們的方案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匯報組的學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議。啟示:人際交往的行為要作為一個教學目標來進行,但這是教不會的,需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感悟和體驗的。
自主 :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么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
這堂課生成了什么目標?效果如何?
體驗性
可觀測性
觀測量表
觀測對象行為的外顯性
觀測對象行為的具體性
觀測對象“想考”的可觀測性
減少“輸出”,增加“輸入”
用學生的心態評析、體驗,足夠的理性分析與鑒別
反觀自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劣勢
已有量表的使用
設計有針對性和觀測性的量表
觀測者的思考方向及個性
三點思考
高三化學復習課觀測量表
高三化學復習課觀測量表.doc
教學建議
加強教學設計
明確高三階段能力提升要求
加強備課組研究
“一診”、“二診”、“三診”的命題思路及相互關系
教 學 基 本 設 計
教學設計
(學案設計)
目標:目標分類及層次
環節:界定清晰,靈活,調整
學生活動:練習題-量,分析、歸納到何
種程度,訓練的分類及時間
圖表、媒體的使用化學2011年考綱
化學科試題旨在測試考生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所應具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試題還應注意考查考生初步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觀察、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化學問題的能力。
(一) 能力要求
1. 觀察能力
能夠通過對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以及自然界、生產和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有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的印象,并對這些感性知識進行初步加工和記憶的能力。
2. 實驗能力
(1)用正確的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完成規定的“學生實驗”的能力。
(2)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相應結論的能力。
(3)初步處理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安全問題的能力。
(4)識別和繪制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的能力。
(5)根據實驗試題的要求,設計或評價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3. 思維能力
(1)對中學化學應該掌握的的內容能融會貫通。將知識點統攝整理,使之網絡化,有序的存儲,有正確的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
(2)能將化學問題分解,找出解答的關鍵。能應用自己存儲的知識,將它們分解、遷移轉換、重組,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 將化學信息(含實際事物、實驗現象、數據和各種信息、提示、暗示),按題設情境抽象歸納,邏輯地統攝成規律,并能運用此規律進行推理(收斂和發散)創造能力。
(4)通過分析和綜合、比較和論證,對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能力。
(5)將化學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利用數學工具,通過計算和推理(結合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4. 自學能力
(1)敏捷地接受試點所給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將試題所給的新信息與課內已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用新信息的能力。
這四種能力范疇,事實上是有重疊交叉的,一個試題可以測試多種能力或是一種能力中的多個層次。
(二)考試范圍及要求
為了便于考查,將高考化學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了解,理解(掌握),綜合運用。一般高層次的要求包含低層次的要求。其含義分別為:
了解:對所學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辨認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領會所學化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化學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合應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應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的化學問題。
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五個方面。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1)了解物質的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等概念;初步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
(4)了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
(5)理解酸、堿、鹽、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
2.化學用語
(1) 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名稱、符號、離子符號。
(2) 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試(分子試),并能根據化學試判斷化合價。
(3) 掌握電子式、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的表示方法。
(4) 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
3. 化學中常用計量
(1)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
(2)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摩爾質量(g.mol.-1)、氣體摩爾體積(L.mol-1)。理解物質的量濃度(mol.L-1)、阿伏德羅常數。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原子、分子、離子等)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之間的相互關系。
4.化學反應與能量
(1)掌握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
(2)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了解氧化劑的還原劑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劑、還原劑之間的常見反應。能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能配平反應方程式。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燃燒熱、中和熱等概念。初步了解新能源的開發。
5. 溶液
(1)了解溶液的定義。
(2)了解溶液的組成,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
(3)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及溶解度曲線。
(4)初步了解結晶、結晶水、結晶水合物、風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膠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和應用。
6. 物質結構
(1)了解原子的結構及同位數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以及子量數與質子數、中子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為例,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3)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含義。理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了解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初步了解氫鍵。
(4)了解幾種晶體類型(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及其性質。
7.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2)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IA和VII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8. 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理解化學平衡的含義及其與反應速率之間的聯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義。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4)以合成氨工業生產為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工業生產的條件。
9電解質溶液
(1)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第弱電解質的概念。
(2)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
(3)理解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電離、溶液PH等概念。
(5)了解強酸強堿中和滴定的原理。
(6)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了解鹽溶液的酸堿性。
(7)理解原電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學電源。了解化學腐蝕與電化學腐蝕及一般防腐蝕方法。
(8)理解電解原理。了解銅的電解精煉、鍍銅、氯堿工業等反應原理。
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與元素性質遞變的關系。重點掌握典型金屬和非典型金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關系。了解其它常見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單子及其化合物。
1. IA和IIA族元素——典型金屬
(1)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和鎂的化學性質。
(2)從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理解IA、IIA族元素(單子、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3)以氫氧化鈉為例,了解重要的堿的性質和用途。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
2. 鹵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屬
(1)以氯為例,了解鹵族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從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理解鹵族元素(單質、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3)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了解幾種重要的含鹵族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3. 其他常見的非金屬元素(如:H、O、S、N、P、Si)
(1)了解這些元素的單質及某些氧化物、氫化物的性質。
(2)以Na2O2為例,了解過氧化物的性質。
(3)掌握硫酸、銷酸的化學性質。
(4)以硫酸為例,了解化工生產中反學反應原理的確定。初步了解原料與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廢處理”與環境保護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綜合經濟效益問題。
(5)了解常見鹽類的性質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見化肥的基本性質。
(7)了解硫、氮、的氧化物對大氣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烴、含磷洗滌劑及粉塵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凈化及污水處理的基本原理。
4. 其他常見的金屬(如:Fe、Al)
(1)了解金屬的通性及其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屬的回收和資源保護。
(2)掌權Fe和Al的化學性質。
(3)了解常見面金屬的活動順序。
(4)以Fe(II)、Fe(III)的相互轉化為例,理解變價金屬的元素的氧化還原性。
(5)了解鋁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 了解在生活中和生產中的常見的無機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6. 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有機化學基礎
1.了解有機化合物數目眾多和異構現象普遍存在的本質原因。
2.理解基團、官能團、同分異構體、同系物等概念。能夠識別結構式(結構簡式)中各原子的連接次序和方式、基團和官能團。能夠辨認同系物和列學舉同分異構體。了解烷烴的命名原則。
3. 以一些典型的烴類化合物為例,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結構。掌握各類烴(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中各種碳碳鍵、碳氫鍵的性質和主要的化學反應。
4.以一些典型的烴類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甲荃、乙荃、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基醛、氨基酸等)為例,了解官能團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團的性質和主要化學反應。
5.了解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化工、資源綜合利用及污染和環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產中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7.以葡萄糖為例,了解糖類的基本組成和結構、要要性質和用途。
8.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種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理解由單體通過聚合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簡單原理。
10.通過上述各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掌握有機反應的主要類型。
11.綜合應用各類化合物的不同性質,進行區別、鑒定、分離、提純或推導未知物的結構簡式。組合多個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合成具有指定結構簡式的產物。
化學實驗
1.了解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方法。
2.能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3.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外理方法。
4.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收集方法)。
5.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對常見的物質(包括氣體物質、無機離子)進行分離、提純和鑒別。
6.根據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或處理數據,得出正確結論。
7.根據實驗試題要求,設計或評價實驗方案。
8.以上各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
化學計算
1.掌握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及確定分子式的計算。
2.掌握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3.掌握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
4.掌握有關溶液濃度(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的濃度)的計算。
5.掌握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6.掌握有關溶液pH與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簡單計算。
7.掌握有關燃燒熱的簡單計算。
8.以上各類化學計算的綜合應用。課堂觀察量表(3)——課程性質的維度
時間 講課人 評課人
課題
視角 觀察點 結果統計 評價反思
目標 ①預設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么 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范和清晰
②目標是根據什么( 課程標準/學生/教材) 預設的 是否符合該班學生
③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是否合理
內容 ①教材是如何處理的( 增/刪/合/立/換) 是否合理
②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 怎樣處理
③是否凸顯了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④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 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實施 ①預設的教學方法 ( 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 有哪些 與學習目標的適合度
②是否體現了學科的特點 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③創設了什么樣的情境 是否有效
評價 ①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么 是否有效
②是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 回答/作業/表情)
③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 解釋/反饋/改進建議)
資源 ①預設了哪些資源( 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多媒體)②預設資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 ③生成了哪些資源( 錯誤/回答/作業/作品) 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系怎樣 ④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 可得到程度如何 四川省成都市2011屆高中畢業班第二次診斷性檢測
(理科綜合)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選擇題)1至5頁,第II卷(非選擇題)6至12頁,共12頁,滿分3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2. 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
3. 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5. 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交回。
第I卷(選擇題,共126分)
相對原子質量:H — 1 C- 12 N ―― 14 O — 16 Na — 23 Ba--137
本卷有兩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6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3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 下列關于人體內某些生理活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與分離均發生在內環境中
B. 淋巴因子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都能發揮免疫效應
C. 垂體通過下丘腦分泌相應的激素調節性激素的分泌
D. 增加尿液排出量是體溫調節中增加散熱的重要途徑
2. 右圖是人體內葡萄糖轉化成脂肪的部分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長期偏愛高糖膳食的人,圖示過程會加強
從而導致體內脂肪積累
B. 細胞質基質中有完成①過程的酶,①過程會產生少量和ATP
C. 物質X和脂肪酸通過生物膜結構時,都需要載體協助并消耗能量
D. 糖尿病人體內胰島素不足,圖示過程會減弱而脂肪的分解會增加
3. 2010年5月20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創造了世界首例由“人造基因”控制的細胞。科學家文特爾表示,他們將人工合成的一種全新DNA植入一個內部被掏空遺傳物質的細菌細胞中,這個“人造細胞”已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增殖。下列與此有關的推測不正確的是
A. 人工合成全新DNA時需要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
B. 人造的DNA中含有與合成初級代謝產物相關的基因
C. 掏空遺傳物質的細胞中必須保留核糖體等細胞質成分
D“人造細胞”增殖過程中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4.為了探究影響洗衣粉洗滌效果的因素,有人將一種無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向甲、乙組洗衣粉中加人1種或2種酶,丙組不加酶,在不同溫度下清洗同種化纖布上的2種污漬,實驗結果記錄如下表:
水溫/0C 10 20 30 40 50
組別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清除血漬時間/m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67
清除油漬時間/min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下列針對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甲組洗衣粉中加入了蛋白酶和脂肪酶,乙組只加入了蛋白酶
B. 將溫度由漸升至90oC,甲組清除血漬的時間會逐漸縮短
C. 甲、乙兩組洗衣丨粉洗滌效果有差異,$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 實驗表明,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加酶和適當提高溫度
5. 右下圖表示水稻光合作用強#與光照強度之間的關系。曲線a是在15°C、C02濃度為0. 03%的環境中測定的結果,曲線b是在B點時改變某些條件后測定的結果。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 B點時刻,葉肉細胞與維管束鞘細胞中的葉綠體都能產生NADPH
B A點與B點相比,A點時的葉綠體中C3化合物被還原的速率較慢
C. A點時刻,葉肉細胞中線粒體產生的CO2量可能多于葉綠體消耗的CO2量
D. 曲線b與曲線a有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是B點以后改變了CO2濃度或溫度
6.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氮化硅、光導纖維均屬于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
B. 殲―20戰機表面采用的高效吸波復合材料,較鋁合金材料,易實現隱身目的
C. 家庭小實驗中可用雞蛋殼膜和蒸餾水除去淀粉溶膠中的食鹽
D. 歐盟禁用雙酚A奶瓶是因為其材料具有熱塑性,沸水蒸煮即熔
7. 經測定,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且
物質的量之比為2 : 3 : 5。則下列有關該溶液的判斷正確的是
A 溶液呈酸性
B 向該溶液加入少量鋁粉,有H2生成
C該溶液還可能大量存在:H+、I- ,Na+
D.加水稀釋,溶液中所有離子濃度都降低
8. 下列有關中和熱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R準確測量中和熱的實驗過程中,至少需測量溫度4次
C環形玻璃棒材料若用銅代替,則測量出的中和熱值偏小
D.若稀酸溶液中所含H+和稀堿溶液中所含OH-物質的量相等,則所測中和熱更準確
9. A、B、C、D、E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與C、B與D分別同主族,且A、C元素的質子數之和是B、D元素質子數之和的一半。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 原子半徑大小順序:C>D>B>A
B. 由B和C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可以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
C. 元素B、D、E分別與A形成的化合物中,熔沸點最高的是B與A形成的化合物
D. 元素D與C形成的化合物在空氣中長期放置不易變質
10.磷酸毗醛素是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視為磷酸形成的酯,其結構簡式如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物質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
B該物質與甲酸反應所得酯的化學式為C8H8O7P
C該物質的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都能發生在醛基上
D該物質能與金屬鈉反應,能發生銀鏡反應,還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11. 如圖所示,甲容器容積不變,乙容器有可移動活塞。甲中充入3mol A和2 mol B,乙中充入2 mol C和2 mol D,發生反應。
在相同溫度下反應達到平衡,活塞固定在4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平衡后,容器內壓強:P甲 >P乙
B. 平衡后,若向乙中再加人B物質,活塞向右移動
C. 平衡后,若將活塞移動至6處,乙中C(A), c(D)均減小
D. 同時升高相同溫度,達到新平衡時,甲中A物質的速率等于乙中A物質的速率
12. 將標準狀況下的VL CO2通人含有a mol氫氧化鈉的溶液中經充分反應得溶液I。
下列對溶液I中固體溶質分析正確的是
A 溶液I中含固體溶質的組合可能有5種
B. 已知V和a的具體值可以確定溶液I的溶質
C. 向溶液I中加人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出沉淀,經烘干得固體質量為Wg,由W和V的值可確定溶液I的溶質
D. 已知溶液I中固體溶質的種類和a值,一定能求出V
13. 燃料電池的能量利用率比內燃機高,已應用于汽車中。下圖為某燃料電池工作示意圖,其中C1和C2均為多孔性納米電極(不考慮電解質參與電極反應)。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 b口放出氣體為CO2
B. 質子將由C1電極區經交換膜向C2電極區運動
C. 電池總反應的產物與甲醇燃燒產物一樣
D. 用該電池電解精制銅,當消耗1mol甲醇時,可溶解粗銅中3 mol銅
二、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旳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鉺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O分)
14. 右圖所示為流星劃過夜空發出的耀眼光焰。據研究,這種光焰是因為某些外太空物體被地球強大引力吸引、在穿越大氣層墜落地面的過程中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而形成的。關于流星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地球引力對流星做正功,流星的機械能將增加
B. 地球引力對流星做正功,流星的機械能將減少
C. 流星可能做平拋運動
D. 流星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15. —列簡諧橫波沿:T軸方向傳播,某時刻波的圖象如圖所示。已知此時質點C的運動方向向下,則
A. 該列波的傳播方向沿x軸負方向
B. 質點E此時的振動方向向上
C. 從該時刻起,質點A將比質點G先回到平衡位置
D. 質點D的振幅為零
16.如圖所示,實線為某勻強電場的三條電場線(不知電場方向),在此電場中的M點放置有一放射源,它放射出的三種射線的軌跡如圖中虛線所示。則
A. a對應的粒子一定是粒子 c 對應的粒子一定是:粒子
B. 在運動過程中,a,b對應的粒子的速度都將減小
C. 在運動過程中,a、6對應的粒子的加速度都將增大
D 在運動過程中,a、b對應的粒子的電勢能都將減少
17. 右圖畫出了氫原子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四個能級,其中基態的能量是- 13.6 eV。現有大量原子處于n = 4的激發態上,在它們自發地向較低能級躍遷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最多可發射出3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B. 從n=4能級直接躍遷到基態,釋放出的光子波長最長
C. 若從n= 4能級直接躍遷到n= 2能級釋放出的光子恰好能讓某種金屬發生光電效應,則從n = l能級躍遷到基態釋放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該金屬發生光電效應
D. 若把釋放出來的光子分為頻率相同的光束,讓這些光束分別通過同一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則從n=4能級躍遷到n= 3能級釋放出的光子束對應的干涉條紋間距最小
18.如圖所示,密閉著常溫、常壓下氣體的導熱氣缸開口向上,缸內活塞用一根彈簧豎直懸掛,氣缸下系有鉤碼P,整個系統處于靜止狀態。若大氣壓恒定,系統狀態變化足夠緩慢,摩擦不計。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當外界溫度升高時,氣缸內每一個氣體分子的動能都將增大
B. 當外界溫度升高時,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的器壁上受到的氣體分子撞擊次數將增加
C. 保持外界溫度不變,增,加鉤碼個數,氣體體積將增大,但彈簧長度保持不變
D. 保持外界溫度不變,增加鉤碼個數,氣體將從外界吸熱,但氣體內能保持不變
19. 如圖所示,電源電動勢E=9V,內電阻r=5,變阻器風的最大電阻=5. O,R2 = 1. 5,平行板電容器C的兩金屬板水平放置。在開關S與a接觸且電路穩定后,電源恰好有最大的輸出功率,此時在平行板電容器正中央的一個帶電微粒也恰能靜止。那么
A. S與a接觸a電路穩定后,Ri接入電路的電阻值為3,電源的輸出功率為4. 5 W
B. S與a接觸且電路穩定后,若增大R1的阻值,則R2兩端的電壓將增大
C.在題設條件下,將開關由a擲向b(未接觸b),該過程中帶電微粒將向下運動
D. 在題設條件下,將并關擲向b后,電容器C所帶電荷量將增大
20.光纖通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將大量信息通過光導纖維(光纖)高速傳輸的。如圖所示,一條圓柱形光導纖維長為l,其玻璃內念的折射率為n1,外套的折射率為n2,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若已知光從內芯射向外套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為則
A. 和叱必須滿足的關系是n1
C. 光從光纖的一端射入,經內芯與外套間的全反射后從另一端射出所需最長時間為
D. 光從光纖的一端射入,經內芯與外套間的全反射后從另一端射出所需最長時間為
21.如圖所示,將單匝正方形線圈ABCD的一半放人勻強磁場中(圖中虛線的左側有垂直于紙面向里的磁場),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 = 7t。讓線圈以磁場邊界為軸以角速度=100 rad/s勻速轉動,在AB、CD邊的中點P、Q連接右側電路將電流輸送給小燈泡。線圈邊長L=O.4 m,總電阻r=4,燈泡電阻R=3不計P、Q的接觸電阻及導線電阻,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理想電壓表的讀數為V
B. 理想電壓表的讀數為V
C. 從圖示位置開始,在線圓轉動90°的過程中,線圈中
產生的平均感應電勢為V
D. 從圖示位置開始,在線圈轉動180°的過程中,燈泡上產生
的熱量為
第II卷(非選擇題,共174分)
22, (17 分)
(1) (8分)在“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實驗中,選用的螺旋彈簧如圖甲所示。
①用螺旋測微器測量彈簧鋼絲的直徑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可知此彈簧鋼絲的直徑是_______mm o
②先將彈簧的上端固定懸吊在鐵架臺上的O點,在彈賛旁邊沿豎直方向置一刻度尺,使刻度尺的零刻線與O點對齊,在彈簧的下部A處做一標記(比如固定一個指針);接著在彈簧下端的掛鉤上掛上鉤碼(每個鉤碼的質量都是50g),讀出指針在刻度尺上指示的刻度力然后逐個增加所掛鉤碼的個數,刻度工將,隨掛鉤上的鉤碼重F而變化。
幾次實驗測得相應的F、x值對應的各點巳經描繪在圖丙中。
③請你在圖丙中描繪出X隨F變化的圖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由圖象得出彈簧的勁度系數k=_______N/m。(結果取2位有效數字);此彈簧的彈力大小跟彈簧伸長的函數關系是=_______。(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值為g=9.8 m/s2)
(2) (9分)實驗室備有m下器材:
A. 待測電阻Rx:阻值約為200Ω
B. 電源E:電動勢約為3.0 V,內阻可忽略不計
C. 電流表A1:量程為0 10 mA,內電阻
D 電流表A2:量程為0 20 mA,內電阻約為
E. 定值電R0:阻值
F. 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為10Ω
G. 單刀單擲開關S,導線若干。
為了較精確地測出電阻Rr的阻值,小明先將其中的一只電流表改裝成了電壓表,接著他利用伏安法、按照正確地操作測出了多組數據,圓滿地完成了實驗。
①請你在虛線框內畫出他為完成上述實驗而設計的電路圖(需在圖中標注所選器材的符號)。
②若他用表AhA2測出的電流值用I1J2表示,其他已知量用器材中的物理量符號表示,則
Rx的測出值表達式為Rx=______ 。
23. (16分)如圖甲所示,水平傳送帶長L=6 m,兩個傳送皮帶輪的半徑都是R=0.25 m。現有一可視為質點的小物體以水平初速度v0滑上傳M帶。設皮帶輪沿順時針勻速轉動,當轉動的角速度為時,物體離開傳送帶B端后在空中運動的水平距離為s.若皮帶輪以不同角速度重復上述轉動,而小物體滑上傳送帶的初速度v0始終保持不變,則可得到一些對應的和s值,栴這些對應的值_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并連接起來,就得到了圖乙中實線所示的圖象。(g取lOm/s2)
⑴小明同學在研究了圖甲的裝置和圖乙的圖舉后憐出了以下判斷:當時,
小物體從皮蘋輪的A端運動到B端_程中一直在做勻減速運動。他的判斷正確嗎?請你再指出當 >28 rad/s時,小物體從皮帶輪的A端運動到B端的過程中做什么運動。(只寫結論,不需要分析原因)
(2) 求小物體的初速度V0及它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素 。
(3) 求B端距地面高度h。
24. (19分)兩塊平行金屬板MN、PQ水平放置,兩板間距為d、板長為L,在緊靠平行板右側的等邊三角形區域內存在著垂直紙面方向的勻強磁場,三角形底邊BC與PQ在同一水平線上,頂點A與MN在同一水平線上。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正電粒子沿兩板中心線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兩板間,如果在兩板間加某一恒定電壓,粒子離開電場后將垂直AB邊從D點進人磁場并垂直AC邊射出。已知BD=AB,不計粒子的重力。求
(1) 兩板間的電壓。
(2) 三角形區域內磁場的磁感應強度。
(3) 若兩板間不加電壓且三角形區域內的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則要使粒子進入磁場區域后能從AB邊射出,試求所加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的最小值。
25. (20分)如圖所示,傾角為0二37°的足夠長的固定斜面上,有一個n=5匝、質量M=1 kg、總電阻R=0.1Ω的矩形線框abcd,ab邊長l1=1 m,bc邊長l2=0.6 m。將線框置于斜面底端,使cd邊恰好與斜面底端平齊,在斜面上的矩形區域cdef內有垂直于導軌平面向上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B=O.1 T,ef//cd,cd與ef的距離l2 =0.6 m。
現通過位于斜面所在平面內且垂直于ab的細線以及滑輪把線框和質量m = 3 kg的物塊連接起來,讓物塊從離地面足夠高的地方由靜止釋放,當物塊下降h=O. 8 m時,繩子剛好拉直,此后線框恰好能夠勻速地穿出有界磁場區域。當線框剛好穿過有界磁場區域時,物塊m恰好落到地面上,且不再彈離地面。若線框與斜面的動摩擦因數為u=0.5、g取10 m/s2;繩子拉直瞬間,摩擦力及線框和物塊的重力的沖量對動量變化的影晌忽略不計。求:
(1)線框在沿斜面上滑的整個過程中,線框中產生的焦耳熱Q。
(2)線框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離s
26. (15分)某學習小組欲用下圖裝置制取純凈干燥的氯氣,并探究其性質。
(1)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
(2) 欲制得干燥純凈的氯氣,B中廣口瓶所裝液體X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欲收集純凈干燥的氯氣并檢驗氯氣部分性質,上述儀器接口的連接順序為:
a→(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4) 連接好裝置,將A中氣體通入D中較長時間,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
(5) 實驗設計及改進:利用制得的純凈干燥氯氣,證明Na2SO3具有還原性;同時對上述實驗的不足進行改進。可選擇的試劑:Na2SO3溶液、Ba(NO3)2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NaOH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儀器自選
試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問題:
實驗裝置設計. (畫出簡圖并注明所用試劑,離子檢驗裝置可略去)
實驗步驟及現象
離子方程式
結論 Na2SO3具有還原性,能被氯氣氧化成Na2SO4
27. (15分)鹵代烴在醚類溶劑中與Mg反應可制得格氏試劑,格氏試劑在有機合成方面用途廣泛。設R為烴基,已知:
某有機物A有如下轉化關系:試回答下列問題:
(1) C的名稱是______; G的結構簡式是______;
(2) 已知分子中含有雙鍵的C原子與直接相連的其它原子共面。則A—F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的是_______(填結構式);
為了使產物純凈,反應①中除A外的反應物及溶劑是______(填化學式);
(3) ①C→D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
②I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與Na反應放出H2,且官能團在不同C原子上。則:G→I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
(4) D與F在相同條件下反應,可得到除G外的另一種物質K。則K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與K互為同分異構體、屬于酯的分子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兩種即可)。
28. (16分)下列圖示各方框中的字母表示有關反應的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某些略去)。其中:A為常見的化肥,K、M為常見金屬單質,B、J為10電子的分子。
試回答下列問題:
(1) A的名稱為______;G的電子式是______;
(2) 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反應⑤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3) 反應④在工業上的意義是____________(填一條);
(4) 將E溶液逐滴滴入盛有適量粉末狀K的試管中,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______將O溶液逐滴滴入適量E的溶液中,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
(5) —定條件下,當B與F按一定比例反應恰好生成只含一種溶質的溶液時,該溶質可能的化學式是______;若此時生成溶液銜質量為m g(假設無晶體析出),則當B和F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B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______L(用m表示)。
29. (14分)鉻抗腐蝕性高,在鋼中含量達到12%稱為不銹鋼。工業上冶煉鉻的主要步驟如下圖:
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巳知步驟II的反應方程式為:
該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填化學式)生成1mol Cr(OH)3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______mol;同時可得副產物______(填化學式)
(2) 步驟IV中電解Cr2O3的陽極反應式為______;此時Cr2O3的狀態為______;
(3) 常溫下,鉻能慢慢溶于稀鹽酸、稀硫酸,但不溶于濃硝酸。其不溶于濃硝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 工業上,加入硫酸可將鉻酸鈉(Na2CrO4)溶液轉化成重鉻酸鈉(Na2Cr2O7)溶液。
①欲分離反應后溶液中的Na2SO4和Na2Cr2O7,可釆用的方法是______(填名稱);
②硫酸鈉及其晶體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
試從化學平衡移動角度解釋:
I.Na2SO4 .10H2O溶于水時______(填“放熱”或“吸熱”),原因是______
II.少量Zn和2mL稀硫酸反應時,向其中加人適量固體Na2SO4,反應速率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0. (20 分)
I.(8分)龍門地震帶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紋川大地震發生后該地區植被毀損達30%以上。下面為地震毀損的某自然保護區在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寫圖(單位為1O3 KJ/m3 y),據 回答:
(1) 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在______、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進行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它屬于保參措施中的______保護
(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進行的,能將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的生物也括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
(3) 地震后的恢復過程中,各營養級的消費者都需要能量補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此生態系統在遭到破壞后能逐漸恢復到原狀的能力稱為______。
⑷根據能量流動規律,圖中肉食動物需辛唯輸人的能量值為______1O3 kJ/m3 y;補償輸入能量后,第二營養級與第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
II. (12分)對豆科作物進行根瘤菌拌種,是提高豆科作物產量的一項奔效措施。科學研究發現根瘤菌的固氮反應能產生氫氣,氫氧化細菌要依賴氫氣而生存,豆科作物產量的提高與土壤中的氫氧化細菌有直接關系。為探究其中的奧秘,人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材料用具:在完全培養液(無菌處理)中培養的大豆和小麥幼苗若干、滅菌土壤、純化的根瘤菌、純化的氫氧化細菌、收集土壤中氫氣的專用設備。
實驗方案及結果如下表(空氣擴散到土壤中的氫氣忽略不計):
組別 植物 種植基饋 檢測氫氣 根系平均生長量(克)
甲 大豆 滅潔土壤+根瘤菌 有 50
乙 滅菌土壤+根瘤菌+氫氧化細菌 無 75
丙 小麥 滅菌土壤+根瘤菌 無 20
丁 滅菌土壤+根瘤菌+氫氧化細菌 無 20
(1) 乙組未檢測到氫氣的原因是______。
(2) 丙組未檢測到氫氣的原因是______,這個結論是通過______組的比較而得出的。
(3) 通過甲、乙兩組的實驗結果比較可知:氫氧化細菌能______。
(4) 有同學認為通過丙、丁兩組比較可以肯定氫氧化細菌對小麥根系的生長沒有任何作用。你認為對嗎?為什么?____________
(5) 為了進一步探究上述同學這一大膽的推測,請你在不增添實驗材料和用具的條件下幫他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加以驗證。
實驗假設:土壤中的氫氧佬細菌對小麥稂系的生長沒有促進作用
實驗方案(思路): ______。
實驗預期:兩組小麥根系的生長無明顯差異。
31. (22 分)
I. (8分)下圖是酵母菌細胞內某基因控制下合成的mRNA示意圖。已知AUG為起始密碼子,UAA為終止密碼子,該mRNA控制合成的多肽鏈為“甲硫氨酸一亮氨酸—苯丙氨酸一丙氨酸一亮氨酸一亮氨酸一異亮氨酸一半胱氨酸”。
(1) 基因控制合成mRNA的過程稱為______。合成上述多肽鏈時,轉運亮氨酸的tRNA有______種。
(2) 在轉錄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導致該mRNA中一個堿基(圖中處)缺失,則堿基缺失后的mRNA控制合成的多肽鏈的氨基酸序列是______。
(3) 該基因的堿基數遠大于該mRNA的堿基數的兩倍,其原因是______。
II. (14分)某種昆蟲的性染色體組成為 XY型,其體色(A、a)有灰身和黑身兩種,眼色(B、b)有紅眼和白眼兩種,兩對基因位寧不同對的染色體上。與雄蟲不同,雌蟲體色的基因型無論為哪種,體色均為黑身。下表是兩個雜交實驗:
組別 子代性別 子代表現型及比例
灰身、紅眼 灰身、白眼 黑身、紅眼 黑身、白眼
甲 1/8 1/8 1/8 1/8
O O 1/2 O
乙 O 3/8 O 1/8
O O 1/2 O
(1) 僅裉據__________組的雜交結果,既可判斷___________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又可判斷體色性狀的顯隱性關系。
(2) 若甲組兩親本的體色均為黑色,則親本體色和眼色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 乙組兩親本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
(4) 若只考慮體色遺傳,在乙組產生的子代黑身個體中,純合子占的比例為______。
(5) 欲判斷種群中一只黑色雌蟲的基因型,應選擇體色為______色的雄蟲與之雜交,通過觀察子代中的______來判斷。
(6) 若只考慮眼色的遺傳,兩親本雜交,F1代雌雄個體均有兩種眼色。讓F1代雌雄個體自由交配,則F2代中白眼個體所占的比例為______。
(7) —個基因型為AaXBXb的卵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了兩次異常的染色體分離,其他變化均正常進行,且沒有發生基因突變和交叉互換現象,最終產生了一個基因型為AaXBXb的卵細胞,則同時產生的三個極體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高三化學科后期復習建議
各位老師,到高考還有兩周多的時間,這是最后的沖刺階段,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是保持整個高三階段學科良好發展狀態和高考取勝的關鍵,高三導師團經過反復磋商和研究,提出了高三后期(沖刺階段)的復習建議,要求各個學校高三備課組貫徹執行。
基本策略:回歸高考、回歸教材、回歸考題、回歸錯題、查漏補缺、適度焦慮
回歸高考
1.對應考綱,教師人手一份,上課時進行投影,依據考綱梳理高考知識點,
2.在教學時間上按照高考時間同步匹配,在作息時間和生活規律上適應高考的安排和規律,教學選題盡量采用近兩年的高考題。注意理科綜合的整體效益。
回歸教材
教師研究教材后指導學生以問題導學案為引導閱讀教材,完成以下內容并與曾經的考題對應。每天指導完成一個方面的內容。
1.圈出教材文本中的結論性語句,這是簡答題的依據。
2.劃出教材文本中的概念性語句,這是選擇題題的重要判據。
3.認真閱讀教材文本中的演示實驗,特別注意其中的細節。
4.認真閱讀教材文本中的學生實驗,特別注意其中的“問題與討論”和“實驗習題”。
5.認真檢查教材中的每章復習題和每冊的總復習題,必須過手。
6.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家庭小實驗”整理探究過程和實驗設計思路。
8.鞏固教材中的圖表知識(可采用學生互查和教師抽查的方式)
回歸考題
每次教學時間的前段利用10—20分鐘的時間選用近兩年的高考題(選擇題重組再練5道、大題1—2道)進行課堂上的針對訓練,注意選題和高考題型的一致性(在有機推斷、無機推斷、化學實驗、化學學科內綜合、化學與生產綜合題中輪流選用)。訓練后及時檢(互)查和評價。注意各種化學用語和文字的表達訓練,加強審題細節訓練,加強規范性訓練。加強思維訓練,在典型題型的訓練中,如元素推斷、無機框圖、有機推斷、化學實驗中加強知識點整理、知識網絡化、知識程序化、解析策略化的訓練。
回歸錯題
對“一診”后至今的錯題進行分類并改錯。
查漏補缺
在每次教學活動中設置1—2查漏問題進行檢測,指導學生的以下活動
1.試卷有序(按時間)整理成冊,在試卷上整理出錯題并及時分類,在老師幫助下找到自己的薄弱點,進行針對訓練
2.選擇題:每天定時定量。
3.主觀題:每天一至兩個大題的定時自練,聯系時側重薄弱點,每周做總結并及時和老師溝通,尋求老師的幫助。
適度焦慮
一周進行一次或者兩次難度適中的仿真性練習,目的是保持適度的焦慮,維持應考的興奮狀態。
總之,在后期的沖刺中,各學校、各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復習中作到針對性、合理性、計劃性、規律性、規范性。在復習過程中不斷修正復習應考狀態,在考試中沉著應考,就會在高考中不留遺憾。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郫縣2011屆高三導師團化學組成都市
2011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診斷性檢測
理科綜合能力測試
考試時間:2011年1月11日上午9:00-11:30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共30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共110分)
注意事項:
1.答第I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考試科目涂寫在機讀卡上。
2.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機讀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考試結束,監考人只將第I卷的機讀卡和第II的答題卡一并收回。
相對原子質量: H—l C—12 O一16 Cl一35.5 S一32 Fe一56 Cu一64 Ag—108
本卷有兩大題。共2l小題,每小題6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3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腺苷脫氨酶(ADA)基因缺陷癥是一種免疫缺陷病。取出該病患者的白細胞導人正常.ADA基因,再將這種轉基因白細胞培養一段時間后注人患者體內,能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腺苷脫氨酶(ADA)基因缺陷癥屬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B.含.ADA基因的白細胞需培養成細胞系后再注入患者體內
C.導入正常ADA基因的白細胞在患者體內會表現出全能性
D.ADA基因缺陷癥患者經基因治療后其子女患病概率不變
2.一植株因缺乏某種礦質元素而導致部分葉片出現病態,用Ca(NO3)2根部施肥后病態葉片恢復正常。右圖為施肥后根尖成熟區細胞吸收Ca2+、NO3-和H2O的示意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
A.施肥前首先表現出病態的葉片應該為成熟葉片
B.施肥后根尖成熟區細胞可能發生輕度質壁分離
C.NO3-的吸收速率與土壤中NO3-的濃度呈正相關
D.吸收水分與吸收礦質離子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下列對實驗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制作根尖有絲分裂裝片時,壓片的目的是使細胞相互分散開
B.觀察細胞質流動時,換用高倍物鏡后視野會變大但亮度變暗
C.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時可用斐林試劑檢測反應結果
D.提純DNA的原理是DNA可溶于酒精溶液而雜質不溶解于酒精
4.下圖表示人體某細胞中發生的部分代謝過程,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該細胞能將多余的脂肪合成為脂蛋白,通過血液循環運出去
B.糖元與脂肪都是儲能物質,人體內它們之間能大量相互轉化
C.該細胞可利用必需氨基酸通過轉氨基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
D.該細胞中的糖元與葡萄糖之間的轉化由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
5.將某一經3H充分標記DNA的雄性動物細胞(染色體數為2N)置于不含3H的培養基中培養,該細胞經過兩次連續分裂后形成4個大小相等的子細胞。下列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若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為2N,則其中含3H的染色體數一定為N
B.若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為N,則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數為N/2
C.若子細胞中染色體都含3H,則細胞分裂過程中會發生基因重組
D.若子細胞中有的染色體不含3H,則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
6.用所學化學知識判斷下列研究成果或報道可能不屬實的是 ( )
A.某山區發現了一種“柴油樹”,它產生的樹油可替代柴油使用
B.新型材料碳納米管的化學性質常溫下很穩定
C.美國最新研制出一種燃料電池,其能量轉化率很高,可達到100%
D.蜘蛛絲(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強度特別大,可以用來制造防彈衣和降落傘繩
7.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
A.用碳棒作電極電解飽和AlCl3溶液:
2C1-+2H2O H2↑+Cl2↑+2OH—
B.亞硫酸鈉溶液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5SO32-+6H++2MnO4- 5SO42-+2Mn2++3H2O
C.向偏鋁酸鈉溶液中通人過量CO2:
2AlO2-+CO2+3H2O 2Al(OH)3↓+CO32-
D.碳酸氫鈣溶液中加人少量NaOH溶液:
Ca2++2HCO3-+2OH- CaCO3↓+CO32-+2H2O
8.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常溫常壓下,30克乙酸與30克葡萄糖含有的氧原子數均為NA
B.在標準狀況下,11.2 L O2和22.4 L NO混合并充分反應后得到的氣體分子數為NA
C.3.65克液態HCl中構成粒子的總數為0.2NA
D.常溫下5.6克鐵投入到足量濃硝酸中反應,轉移電子數為0.3NA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離子化合物一定為離子晶體
B.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徑或離子半徑都是從左至右減小
C.氫氧化鐵膠體帶正電荷,加入電解質會產生紅褐色沉淀
D.兩個非金屬元素的原子之間形成的化學鍵只能是共價健
10.適宜用右圖裝置進行的實驗是 ( )
A.甲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B.驗證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強
C.纖維素的水解
D.乙酸與乙醇酯化后酯的收集
11.據所道,反式脂肪酸目前被廣泛添加于加工食品中,而反式脂肪酸會導致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已知某種反式脂肪酸的結構簡式為(鍵線式:只用鍵線表示,如苯環:),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
A.該物質與丙烯酸互為同系物
B.該物質的分子式為C18H34O2
C.該物質易溶于水,在空氣中不易變質
D.該物質的碳鏈含有鋸齒形結構
12.有鐵、氧化鐵、氧化銅的混合物3.64 g,加入2 mol/L HCl 50 mL時,混合物恰好完全溶解,生成氫氣的體積在標況下為0.224L。若將等質量的該混合物在CO中加熱并充分反應,冷卻后固體的質量為 ( )
A.0.4 g B.1.52 g C.3.4 g D.3 g
13.常溫下,向20 mL 0.2 mol/L H2A溶液中滴加
0.2 mol/L NaOH溶液。有關微粒的物質的量變
化如下圖(其中I代表H2A,II代表HA-,III
代表A2-)。 根據圖示判斷,下列說法正確
的是 ( )
A.當y (NaOH)=20 mL時,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c(Na+)>cHA一)>c(H+)>
c(A2->c(OH—)
B.等體積等濃度的NaOH溶液與H2A溶液混合后,其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比純水大
C.欲使NaHA溶液呈中性,可以向其中加入酸或堿
D.向NaHA溶液加入水的過程中,pH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
二、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1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能量耗散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的某些宏觀過程中能量不守恒
B.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氣體的壓強大小跟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和分子的密集程度有關
C.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大,撞擊顆粒的液體分子數就會越多,布朗運動也就越明顯
D.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減小的過程中,外界對氣體做功,氣體的內能一定增加
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在機械波中.沿波的傳播方向上某個質點的振動速度就是波的傳播速度
B.“聞其聲,不見其人”是聲波發生干涉產生的一種現象
C.多普勒效應實質上是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使觀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頻率發生了變化
D.在完全相同的兩列水波相遇而疊加的區域,某時刻介質中的P點是兩列波的波峰相遇點,此時P點位移最大;經過l/4周期,P點的位移變為零。這說明P點的振動時而加強、時而減弱
16.2010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二號”探月飛行器,
它的工作軌道是距月球表面100 km的圓形軌道,而當年
我國的“嫦娥一號”繞月飛行器的工作圓軌道距月球表
面約為200 km(見圖)。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嫦娥二號”比“嫦娥一號”在工作軌道上運行的速度更小
B.“嫦娥二號”比“嫦娥一號”在工作軌道上運行的向心加速度更大
C.“嫦娥二號”在繞月圓軌道上運行時須向運動的反方向噴氣以提高速率
D.若已知引力常量,則利用題中提供的數據,可以求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17.在一次抗洪搶險中,搶險隊員駕駛沖鋒舟準備渡過某河。已知該河河寬80 m,河中各點的河水速度大小與該點到較近河岸的距離成正比,沖鋒舟在靜水中的速度恒為4m/s,且渡河過程中,河水速度大小將隨上游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關于上述渡河過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搶險隊員到達對岸的最短時間是20 s,這一時間與河水速度大小是否變化無關
B.隨著河水速度大小的變化,船到達對岸的最短時間會相應變化
C.若沖鋒舟的船頭始終垂直于河岸,當它距對岸20 m時,距河岸40 m處的河水速度大小是3 m/s,則此時船的實際速度為5 m/s
D.無論河水速度多大,也無論搶險隊員怎樣調整船的航向,沖鋒舟都無法到達河的正對岸
1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質量為2 kg的物體,它的
左端與一勁度系數為100 N/m的輕彈簧相連,右
端連接一細線,物體靜止時細線與豎直方向成37°
角,此時水平面對物體的彈力為零,如圖所示。已
知sin37°-0.6,cos37°一0.8,重力加速度g取
10 Ill/S2,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當剪斷彈簧的瞬間,物體的加速度為7.5 m/s
B.當剪斷彈簧的瞬間,物體的合力為15 N
C.當剪斷細線的瞬間,物體的加速度為零
D.當剪斷細線的瞬間,物體受到的合力為15 N
19.讓帶正電的一價氫離子、一價氦離子和二價氦
離子的混合物,經過如圖所示的同一加速和偏
轉電場(離子進入加速電場時的初速忽略不計)。
圖中左邊是電壓可調的非勻強電場,它使離子加
速;右邊是電壓恒定的勻強電場,它使離子偏轉。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調節滑動變阻器,使熒光屏MN上出現亮點,則MN上出現的亮點有可能是兩個
B.調節滑動變阻器,使熒光屏MN上出現亮點,則MN上出現的亮點只有一個
C.當離子都能打在熒光屏MN上時,接觸MN前瞬間,價氦離子的動能最大
D.當滑動觸頭P向右滑動時,在熒光屏MN上出現的亮點的位置將上升
20.如圖所示,在粗糙絕緣水平面的A、B兩處,分別固定著兩個帶相等電荷量的正點電荷,A、B相距4 L,O點是AB連線的中點,a、b是AB連線上的兩點,且aO=bO=L。一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正電小滑塊(可以看作質點)以初動能Eko從a點出發,沿直線向B點運動,小滑塊第一次經過O點時動能為3Eko,第一次到達6點時動能恰好為零,小滑塊最終停在O點。題中L、Eko、q和重力加速度g均為已知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因兩點電荷的電荷量、靜電力常量題中均未知,故無法計算出小滑塊運動的總路程
B.因兩點電荷的電荷量、靜電力常量題中均未知,故無法計算出電場中b、O兩點的電勢差
C.從題中數據可以確定小滑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D.小滑塊第一次從a到O的過程中,電場力對它做的功等于小滑塊增加的機械能
21.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研究一輛電動小車的性能。
他們讓這輛小車在平直的水平軌道上由靜止
開始運動,并將小車運動的全過程記錄下來,
得到了如圖所示的v-t圖象(除2 s~6 s時間
段內的圖線為曲線外,其余時間段的圖線均
為直線)。已知在2 s~8 s時間段內小車的功
率保持不變,在8s末讓小車無動力自由滑行。
小車質量為0.5 kg,設整個過程中車所受阻力大小不變。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有 ( )
A.小車在前2s內的牽引力為0.5 N
B.小車在6 s~8 s的過程中發動機的功率為3.0 W
C.小車在全過程中克服阻力做功14. 25 J
D.小車在全過程中發生的位移為21m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74分)
注意事項:
1.請用藍黑鋼筆或圓珠筆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試卷上。
2.試卷中橫線及框內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的內容或問題。
22.(17分)
(1)(6分)某同學在做教材上“研究平拋物
體的運動”實驗中,正確操作、根據實
驗結果在坐標紙上記下了小球水平拋出
后通過的部分位置(見右圖)。若坐標紙
上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均為5 cm,重力
加速度g取10 m/sZ,空氣阻力不計,
則由圖可知:小球從A點運動到C點
經歷的時間為 ▲ s,小球的初速度大
小為 ▲ m/s,小球過B點時的豎直方向分速度大小為 ▲ m/s。
(2)(11分)實驗室備有如下器材:干電池;電流表A.(量程4 mA,內阻約100Ω);電流表A2(量程6 mA,內阻未知);電流表A3(量程0.6 A,內阻未知);電阻箱R1 (0~999.9Ω);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1 kΩ);保護電阻R3;單刀單擲開關S1和單刀雙擲開關S2及若干導線。
①某同學利用上述部分器材,設計了圖甲所示的電路先測量電流表A1的內電阻。他的實驗步驟如下:
按照電路圖連接好電路后,先將開關S2擲向a,再閉合開關Sl,調節R2,讀出此時電流表A2的示數為2.5 mA;然后將開關S2擲向b,保持R2不變,調節電阻箱Ri的阻值,使此時電流表A2的示數仍為2.5 mA。
若此時電阻箱R1各旋鈕位置如圖乙所示,則電流表A,的內電阻RA1= ▲ Ω 若要把電流表A1改裝成量程為2V的電壓表,需 ▲ Ω(填“串聯”或“并聯”)一個 ▲ Ω的電阻。
②接著該同學又利用上面的測量結果,把上述部分器材按照圖丙所示的電路圖連接好電路,進行測量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實驗中他把電阻箱Ri的阻值調到404.O Q。實驗測得的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在圖丁所示的坐標紙上選擇合適的標度,做出相應的實驗圖線。
該同學測得的干電池的電動勢E= V,內電阻r= Ω(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23.(16分)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將登上月球。假如給你提供三組信息:①一同學在家中用長為L的細線和一個小螺絲帽組成了一個單擺,測得該單擺的振動周期為T;②一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上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一小球,經過時間t,小球落回原處;③地球的質量約為月球質量的81倍,地球半徑為R。
請你根據以上信息求:
(1)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月球的半徑。
24.(19分)
如圖所示,光滑圓弧軌道與光滑斜面在B點平滑連接,圓弧半徑R=0.2 m,整個軌道處在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中,場強大小E=5.0×l03V/m。一不帶電的絕緣小球甲從光滑斜面上的A點由靜止釋放,在軌道最低點C處與靜止的帶正電小球乙發生正碰。若碰撞過程中無機械能損失,乙球恰好能通過圓弧軌道最高點D。已知甲、乙兩球的質量均為m=l.0×10-2kg,乙球所帶電荷量q=2.0×10-5 C,g取10 m/s2。(甲,乙兩球可視為質點,整個運動過程無電荷轉移)。求:
(1)發生碰撞前,小球乙在C點對軌道的壓力。
(2)A點距離C點的豎直高度h。
25.(20分)
如圖所示,一質量為M=2kg的絕緣滑板靜止于水平面上,它與水平面聞的動摩擦因數為=0.1,絕緣滑板上表面0點的左側是光滑的,O點的右側是粗糙的。有質量均為m=1 kg的小物塊a、b分別靜止地放于絕緣滑板的A點和O點,且A點與O點的間距L=0.5 m,小物塊a、b均可視為質點,它們在O點右側時與絕緣滑板間動摩擦因數均為弘- -整個裝置所在空間存在著E=8×l03 N/C且方向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小物塊a帶有q=5×10-4C的正電荷,b和滑板均不帶電。若小物塊在運動過程中電荷量始終不變,a與b相碰后粘合在一起且碰撞時間極短,小物塊恰好能到達絕緣滑板的右端;最大靜摩擦力在大小上等于滑動摩擦力,g取10m/s2。求:
(1)小物塊a到達O點時的速度。
(2)絕緣滑板的長度。
26.(15分)A、B、C、D、E五種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數依次增大,其中只有C為金屬元素。A、C原子序數之和等于E的原子序數,D與B同主族且D原子序數是B原子序數的2倍。AB2和DB2溶于水得到酸性溶液,C2D溶于水得到堿性溶液。
(1)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為 ;工業上制取C單質的化學方程式為 。
(2)A的最低負價氫化物的空間構型為 ;C、D、E的簡單離子的離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用離子符號表示)。
(3)在低溫下,將E的單質通人飽和NaHCO3溶液中,反應后得到一種微綠色氣體易E2B、CE和另外一種無色氣體。則該反應中E2B、CE這兩種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
n(E2B):n(CE)= 。已知E2B溶于水生成一種具有漂白性的弱酸,該弱酸分子的結構式為 。
(4)化合物C2 D3中,各原子(或離子)最外層均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則C2D3的電子式為 ,該化合物的水溶液在空氣中久置后變質,生成一種單質,所得溶液呈強堿性,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變化過程 。
27.(12分)某芳香族化合物A(C9 H10O3),苯環上只有一個支鏈,且有如下轉化關系:
(1)A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
(2)寫出A、E的結構簡式:A ,E 。
(3)A→B、A→D的反應類型分別是: , 。
(4)寫出E→F、C→B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
(5)W為B的同分異構體,且滿足下列條件:①能與FeCl3反應顯紫色;②苯環上一氯代物只有一種;③1 molW能與2 mol NaOH反應;④除苯環外無其它環狀結構。寫出W可能的結構簡式 。
28.(17分)據報道,在西藏凍土的一定深度下,發現了儲量巨大的“可燃冰”,它主要是甲烷和水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溫常壓下,“可燃冰”會發生分解反應,其化學方程式是 。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氣(CO、H2),再制成甲醇,代替日益供應緊張的燃油。
①在101 KPa時,1.6 g CH4(g)與H2O(g)反應生成CO、H2,吸熱20.64 kJ。則甲烷與H2O(g)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②CH4不完全燃燒也可制得合成氣:CH4(g)+O2(g)===CO(g)+2H2(g);
△H=-35.4 kJ·mol-1。則從原料選擇和能源利用角度,比較方法①和②,合成甲醇的適宜方法為(填序號);原因是 。
③在溫度為T,體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CO、2 mol H2,發生反應
CO(g)+ 2H2(g)CH3OH(g);△H=-Q kJ·mol-1(Q>O),達到平衡后的壓強是開始時壓強的0.6倍,放出熱量Q1kJ。
I.H2的轉化率為 ;
II.在相同條件下,若起始時向密閉容器中
加入a mol CH3 OH(g),反應平衡后吸收熱
量Q2 kJ,且Q1+Q2=Q,則a= mol。
III.已知起始到平衡后的CO濃度與時間的
變化關系如右圖所示。則t1時將體積變為5L
后,平衡向 反應方向移動(填“正”
或“逆”);
在上圖中畫出從tl開始到再次達到平衡后,
CO濃度與時間的變化趨勢曲線。
(3)將CH4設計成燃料電池,其利用率更高,裝
置示意如右圖(A、B為多孔性碳棒)。
持續通人甲烷,在標準狀況下,消耗甲烷體
積VL。
①O
29.(16分)某化學小組探究液體有機物樣品A(C3 H8 O2)的結構,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I:
用右圖實驗裝置,通過Na與A反應確定羥基個數。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有機物A從 (填儀器名稱)中加入;
檢驗裝置甲的氣密性的方法是 。
(2)實驗前預先將小塊鈉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個小球并冷卻后再與有機物A反應,其目的是 。
(3)實驗數據記錄如下:p=l.038 g·mL-1
實驗編號 有機樣品的體積 有機樣品的質量 生成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
I 3.65mL 3.8g 1120mL
II 7.30mL 7.6g 2240mL
III 14.60mL 15.2g 4000mL
①不能選第組數據來計算A中羥基個數,這組數據出現錯誤的原因可能是 ,(填兩條)。
②有機物A中羥基個數為 。
實驗Ⅱ:
欲確定有機物A中含氧官能團的位置,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7.30 mL A,Cu作催化劑,經氧化后完全轉化成液態有機物B。
②取一質量為m1g的潔凈試管,向其中加入足量銀氨溶液,滴人化合物B,并水浴加熱,待充分反應后,靜置,小心倒出上層清液,向試管中小心滴加蒸餾水,倒出,再加入蒸餾水,再倒出,最后將試管烘干并稱量。重復2次,試管質量均為m2g。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②中小心滴加蒸餾水的目的是 。
(2)若則有機物A的結構簡式是 。
(3)步驟②中,不宜將銀氨溶液換成新制氫氧化銅溶液的原因是 。
30.(22分)分析回答下列I、II兩個小題。
I.(10分)第16屆亞運會于2010年11月在我國廣州舉行,我國運動鍵兒勇奪199塊金牌為祖國爭處榮譽。下表是某運動員在一段時間內血液中所含乳酸溶液的變化情況。
時間/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血液中乳酸濃度(mg/cm2) 5 5 5 40 70 90 80 60 40 35 25 23 20
(1)若該運動員在非劇烈運動時血液中乳酸濃度是5mg/cm3,那么從表中可以看出,運動員的無氧呼吸從 分鐘時已經明顯增強,第 分鐘時血中乳酸濃度出現下降。
(2)運動員在劇烈運動時產生的乳酸,主要與血液中的物質 發生反應,起到緩沖作用,從而維持了血液pH的相對穩定。
(3)與賽前相比,運動員血液中某些激素的含量在比賽中會發生變化,例如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會 ,它能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會 ,其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下丘腦及垂體分泌相應激素具有 作用。
(4)呼吸商是指生物體在同一時間內,呼吸怍用所釋放的CO2和吸收O2的分子數之比。運動員在劇烈運動時,若分解的有機物全都是糖類,則呼吸商的值為 。
Ⅱ、(12分)右圖表示小麥葉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內(0至24時)CO2吸收量的變化情況。
(1)圖中C點時小麥葉片的維管束鞘細胞中能產生ATP的細胞器是 ;圖中E點與C點相比,單位時間內葉肉細胞中C3化合物的產生量 。
(2)據圖分析可知,小麥光合作用開始的時間是 點,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間是 點
(3)若C點和F點小麥葉片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相等,則C點和F點相比,呼吸強度較強的是 點。
(4)若要探究“圖中E點時刻環境條件”對小麥葉片與玉米葉片光合作用影響的差異,有人設計了下表所示的實驗方案。
組別 材料 實驗條件 CO2吸收速率
1 小麥葉片 圖中C點時刻條件 a
2 圖中E點時刻條件 b
3 玉米葉片 圖中C點時刻條件 c
4 圖中E點時刻條件 d
①表中“圖中E點時刻條件”主要是指 條件。若實驗測得c≈d,則說明 。
②有人認為上述實驗方案可去掉1、3組,由2、4組直接比較就能得出結論。你認為呢?為什么?
31.(20分)分析回答下列工、Ⅱ兩個小題。
I.(12分)番茄植株有無茸毛(A、a)和果實的顏色(B、b)由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的
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遺傳中,某種純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應,不能完成胚
的發育。有人做了如下四個番茄雜交實驗:
實驗1:有茸毛紅果×有茸毛紅果→有茸毛紅果:無茸毛紅果=2:1
實驗2:有茸毛紅果×無茸毛紅果→有茸毛紅果:有茸毛黃果:無茸毛紅果:無茸毛黃
果=3:1:3:1
實驗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紅果:有茸毛黃果:無茸毛紅果:無茸毛黃
果=2:2:1:1
實驗4:有茸毛紅果×有茸毛紅果→有茸毛紅果:有茸毛黃果:無茸毛紅果:無茸毛黃
果
(1)番茄的果實顏色性狀中, 果是隱性性狀。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
(2)實驗1子代中的有茸毛紅果番茄的基因型有 或 種,欲進一步確認,最簡便的方法是 。
(3)實驗2中甲、乙兩親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和 。
(4)實驗3中兩親本的表現型分別是 和 。
(5)實驗4產生的子代有4種表現型,理論上其比例應為 ,共有 種基因型。
(6)在生長環境適宜的情況下,讓實驗2子代中的有茸紅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個體中出現有茸毛黃果的概率是 。
Ⅱ.(8分)有人在一個數量足夠多的油菜群體中偶然發現了一株矮稈植株,為了探究其原因,他依次進行了如下實驗:
I.讓這株矮稈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均表現為矮稈。
II.將實驗I得到自交后代分別作父本和母本與正常油菜雜交,獲得F1植株。
III.將F1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植株形成F2群體。在所有的F2群體中,正常植株與矮稈植株的比例均為3:1。
IV.取實驗II獲得的F1植株,分別與正常親本植株、變異親本植株雜交,觀察其后代的表現型。
(1)實驗I的目的是 。
(2)實驗者試圖通過實驗II來判斷 。
(3)根據實驗III中F2群體的表現型,能夠得出 、 、 結論。
(4)實驗IV是為了 。
電解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