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尋覓社會的真諦 5.1社會歷史的本質(zhì)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核心素養(yǎng) 1.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 2.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3.理解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科學精神:立足唯物論立場分析社會現(xiàn)象 【學習重難點】 1.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是實踐的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自主預習】 知識點一: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 1.勞動的重要性:________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__________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______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1)人類進行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__________, (2)人類調(diào)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_________, (3)人類創(chuàng)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________領域。 (4)_______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知識點二: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_________與__________的關系問題時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_________與________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2.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_______過程,主要指____________,還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方面。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_______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fā)形成的風俗、習慣。 3.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_____社會意識。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_________。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著_________的變化、發(fā)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_____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_____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______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______作用。 【課堂探究】 自主探究一: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zhuǎn)變中的作用》中談到勞動的重要性。 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后者和前者雖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隨著腦的進一步的發(fā)育,腦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覺器官,也進一步發(fā)育起來。正如語言的逐漸發(fā)展必然伴隨有聽覺器官的相應的完善化一樣,腦的發(fā)育也總是伴隨有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 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zhì)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 [探究任務] 1. 為什么說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2. 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 自主探究二: 材料一:生活在河里的小魚聽說陸地上有一種動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詢問奶牛的長相。青蛙說:“奶牛體形很大,四條腿站立,頭頂上長著一對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滿黑色斑點,喜歡吃青草。”于是,小魚腦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牛頭變成了魚頭,牛尾巴變成了魚尾巴,牛身上長滿了魚鱗和魚鰭。 材料二:“中國夢”具有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某班李明同學圍繞“中國夢”暢談學習體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它根植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一偉大夢想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為之奮斗,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探究任務] 1. 結合材料一,你能推測小魚腦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過程嗎?這一過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2.結合材料一,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知識,說明小魚腦海中的奶牛形象產(chǎn)生的原因。 3. 結合材料二,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分析說明。 【知識拓展】 比較物質(zhì)與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易錯易混點提示】 1.生產(chǎn)資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2.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4.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亦步亦趨。 5.正確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6.社會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社會存在。 【檢測提升】 3.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這表明( ) ①實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③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 ④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內(nèi)容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5.20世紀70年代前后的青年性情內(nèi)斂、思想保守,如今21世紀的青年更傾向于張揚個性、展示自我。這表明(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 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D.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6.幾十年來,“紅船精神”一直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站在歷史的高度,走在時代的前列,勇當舵手,引領航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表明 (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發(fā)展 D.意識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 7.年味,是不能抑制的鄉(xiāng)愁,是記憶中家的味道。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關于年的味道、年的記憶,雖然南北不一,但都蘊含著深深的愛。無論歲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樣演變,洋溢著的歡喜是一成不變的。小時候總覺得有好吃的東西才叫過年,長大后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過年……從年味獲得的哲學感悟是( ) ①年的記憶源于每個人對年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家庭的年味寓于相同的家庭之愛中 ③人們對年的情感來自長期的生活體驗 ④記憶中的年味是對不同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有觀點認為,中國人在飯桌上一定要讓人喝酒、一定要讓人喝醉的勸酒文化傳統(tǒng)絕非禮儀性的,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實際功能即服從性測試和誠意測試。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際關系趨于正常,其實用價值降低,這種文化也就逐漸淡出主流社會。這說明( ) ①社會觀念的變遷決定著社會意識的內(nèi)容 ②人際關系的具體形式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③社會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受到社會觀念巨大影響 ④社會意識不會與社會發(fā)展狀況完全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