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校第一次作業檢測 九年級社會法治卷 一、選擇題(每題1.5分,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共30分) 1.一戰期間,歐洲戰場上主要有三條戰線,其中西線主要的交戰雙方是 ??????, 雙方展開的???????????? 大會戰使西線戰事進入相持態勢。(???? ) A.?英法軍隊?? ?德軍 ??凡爾登????????????????????????????????????B.?比利時、法國??? ?德國? 馬恩河 C.?英法軍隊?? ?德軍 ??馬恩河????????????????????????????????????D.?塞爾維亞??? ?奧匈帝國 ?巴爾干 2. “喪權辱國震人心,鐵路風潮鼎沸騰。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該詩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 ①《馬關條約》的簽訂 ②四川保路運動 ③武昌起義 ④成立中華民國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912年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確定為民國元年。《革命》雜志第四期發行日為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紀年換算應為(??? ) A.?1924年????????? ?B.?1925年??????????????????????????C.?1926年?????????????????????????????D.?1927年 4.政治口號是政黨、階級等為實現政治目標提出的帶綱領性,鼓動性的政治旗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資產階級迅速放棄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 A . 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B . 突出清朝政權已土崩瓦解 C . 反映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 D . 強調各民族的絕對平等 5.“11月7日,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人民的節日!” (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這表現出今天俄羅斯人對下列哪一事件懷深刻情感 ( ) A.二月革命 B.馬克思主義誕生 C.十月革命 D.蘇聯解體 6. 近代史上我國政府第一次向列強說“不”的歷史事件是( ) A.廢除“二十一”條 B.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C.簽定了《南京條約》 D.打到列強,除軍閥 7. 他是近代某歷史事件的“主角”之一,他在那次事件中被斥貴為“賣國賊”,他在抗戰時期,公開表示要以“晚節挽回前番之失”,拒絕降日。20世紀60年代,晚年的他曾回憶道:"此距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來,于己于人,亦有好處,雖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犧牲了我們三人,卻喚起了多數人的愛國心,總算得到代價,他成為“主角”的歷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義 B . 五四運動 C . 北伐戰爭 D .南昌起義 8.筆記復習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梅的歷史筆記,據此,你認為小梅記載的地點是( ) 事件: ①中國的革命,當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國從俄國的羈軛下解放出來,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②那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③如今,那里有一所以那座山而命名的省部共建大學 A.延安 B.南昌 C.井岡山 D.黃山 9. 十月十日的黃昏,我們的隊伍從瑞金雄赳赳地出發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綁帶、皮帶,從頭到腳都是嶄新的,都是我們蘇維埃工廠制造的,出發以前才發來的新家伙。”材料中“我們的隊伍”( ) A.出師北伐 B.開始長征 C.奔赴抗日前線 D.討伐袁世凱 10. 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的《鄞縣通志》記載浙江省鄞縣(今屬寧波市)的風俗:“放足之風,光緒中葉已漸萌芽。光復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婦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鄉僻仍有纏足者。”這說明(??? ) A .寧波的開放立即帶動社會習俗發生變遷 B .辛亥革命加速了鄞縣的婦女放足 C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鄞縣婦女纏足現象絕跡 D .鄞縣實現了男女平等 11.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說:“務去濫調套語、不講對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語”。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 A. 反對儒家學說 B. 主張白話寫作 C. 宣傳民主科學 D. 提倡平等自由 12.“西洋人因為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指( ) A. 自由和法治 B. 愛國與進步 C.民主與科學 D. 公平與正義 13. 下列歷史事件與人物沒有直接聯系的一項是( ) A.北伐戰爭—蔣介石 B.武昌起義──孫中山 C.黃埔軍校──周恩來 D.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 14. 宋慶齡說“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這里的“內部條件”主要有( ) ①歐洲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與侵略 ②“打倒列強,消滅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 ④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決定改組國民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依次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按此理解,下列屬于“組織的反應”的是( ???) ①《新青年》創辦???? ②成立輪船招商局??? ③中國共產黨成立???? ④國民黨改組 A.①②???? ?? B.②③?? C.②④???? ? D.③④ 16. 《告非難民生主義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 ) A.《時務報》 B.《民報》 C.《新青年》 D.《東方雜志》 17.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 ?? ) A.?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B.?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C.日本制定《國策基準》??????????????????????? ?D.?德意日結為軸心國同盟 18.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掛出這樣一幅對聯:“罷學救亡,罷市救亡,我兩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國不死,愿諸君努力而行。”這幅對聯中沒有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是( ) A.五四運動的范圍擴大 B.商人的愛國之情 B.商人對學生的支持 D.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 19. 詩詞是人們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種文學形式。“碧凈南湖水,崢嶸煙雨樓。畫船千載夢,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贏來萬象幽。黎民心有數,齊賀八旬秋。”這一詩作是為了紀念( ) A.中國共產黨誕生 B.紅軍長征勝利 C.抗日戰爭勝利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0.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治危機,因此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是( ) A. 德國和日本 B. 英國和美國 C. 德國和美國 D. 意大利和日本 二、非選擇題。(5個大題,共50分) 21.某歷史興趣小組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下列活動。(8分) 【圖說歷史】 443865059690(1)圖17所示歷史事件產生的最重要影響是什么? 影響: 。(2分) 【論從史出】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史實 時間 參戰國與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傷亡人員 1914—1918年 30多個國家,1.5億 飛機、坦克、毒氣彈 3900多萬 (2)據表2的史實,推導得出“一戰”相關的結論。 斐迪南大公遇刺 結論: 。(2分) 【問題探究】 1914年8月,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注:指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它們是現代戰爭的禍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 (3)你同意材料中德國官員的觀點嗎?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4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鞏金甌(指國土),承天幬(庇佑),……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鞏金甌》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頌定 材料二:孫中山先生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材料三:在中國近代化史上,中國人民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辛亥革命嘗試“走西方的路”,但很快發現水土不服…… (1)結合當時的形勢,分析清政府“鞏金甌”的必要性。(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孫中山怎樣的主張?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孫中山什么優秀品質。(4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中辛亥革命“走什么路”?并分析這條路實現情況。(4分)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將“帶來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材料二:“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張海鵬教授的《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 材料三: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北伐軍向全世界發表聲明,說明了北伐的愛國目的:從軍閥手中解放中國,贏得在各國中的正當的平等的地位。 ——【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1)幾個月后,中國的哪一歷史事件印證了李大釗的“新紀元”的預言。它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政治影響?(3分) (2)材料二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21年的上海,是中國由“谷底”到“上升”的轉折點。請寫出該歷史事件的名稱。為什么說她“升出一片光明”?(3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伐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得摘抄原文))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意義是什么?(4分) 24.(10分)孫中山先生、毛澤東主席在近代風云變幻中,盡顯偉人風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59080015240卡片二 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生產。 ——毛澤東 卡片二 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生產。 ——毛澤東 3365511430卡片一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謹以此誓于國民。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文 020000卡片一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謹以此誓于國民。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文 (1)根據材料一中的卡片二,請列舉史實說明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是如何實現“大總統誓詞”中“圖謀民生之幸福”的?(2分) 材料二:巍峨的遵義城,屹立在烏江邊。云消霧散霞光閃,捧出紅日照山川。毛澤東,偉大的領袖,英明的舵手,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 ——《遵義城頭霞光閃》 材料三: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的。 (2)據材料二和所學歷史知識,說明“撥正船頭,勝利向前”是指什么,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什么樣的道路使共產黨員團結一致“勝利向前”?(4分) (3)長征勝利的標志是什么?談談你對材料三的理解。(4分) 25.實現近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各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現代化的這輛列車。 ——汪林茂《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 —— 《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 材料三:我在他們所反對的方面看到的是對全部文化遺產更徹底、更全面的抨擊……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但種種抨擊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而且指向整個傳統。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 ——【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歷史事件?據材料指出該事件產生的“最大意義”?(2分) (2)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動(3分) (3)材料三中的“他們”指誰?據材料說明“他們”的活動在當時起到怎樣的作用。(4分) (4)回顧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學者的推理?請說明理由。(3分) 五校第一次作業檢測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5CDBAC 6-10BBCBB 11-15BCBDD 16-20BBDAA 二、非選擇題 21.(1)成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線。(2分) (2)結論:一戰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2分) (3)不同意,(1分)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云之下。(1分)但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分) 22.(1)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經濟上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掠奪。(4分)。 (2)“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開拓創新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等等。(4分)。 (3)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分)沒有完全實現。(1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但勝利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又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社會性質沒有根本改變;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沒有根本改變(從正反兩方面答,各1分)。 23. (1)五四運動(1分)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2分) (2)中共一大召開或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2分) (3)打倒列強,除軍閥(2分);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2分) 24.(1)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受壓迫人民。(2分) (2)“撥正船頭,勝利向前”:遵義會議,結束“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分)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2分) (3)1936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經過長征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2分)意義:長征的勝利是中共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長征是一次武裝宣傳,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種子。 25. (1)洋務運動。 意義:開啟了中國經濟(工業)領域近代化的步伐。(2分) (2)態度: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探索活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3分) (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作用: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4分) (4)不符合。日本學者認為近代化應先從思想著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質層面;而回顧中國近代化歷程,卻經歷了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與日本學者的推理恰好相反。(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