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課前預習、構建體系〗一、.張騫通西域(1)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______和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作西域。(2)經過: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lián)絡________夾擊匈奴。________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盡艱難到達大月氏。使?jié)h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________年,張騫再次率領使團走訪了_______等西域許多國家,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二、.絲綢之路(一)陸上絲綢之路(1)開辟時間:________時。(2)路線:從________穿過__________,經________運往________、________,再轉運到更遠的________。(3)商品:漢朝的絲綢、_________等物品,以及開渠、_________、鐵等技術傳到西域,又把西域的_________、香料、玻璃、_________等傳入中國(4)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______________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二)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1)一一黃海一一朝鮮、日本。(2)東南沿海港口一一中南半島一一馬來半島----一一孟加拉灣沿岸一一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三、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的設置(1)時間:公元前年。(2)設立的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圃包括今及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2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并派出使西域,他經營西域多年,71歲時才回到中原。班超在西域期間,派出使大秦。到達后受阻,未能繼續(xù)前行。但此行開辟了通往的路線。〖共同探究、導思導學〗材料一公元前1世紀的某一天,古羅馬的愷撒大帝穿著燦若朝霞的絲織長袍進入劇場,在場的百官以及貴夫人們驚嘆聲此起彼伏,覺得愷撒大帝簡直“帥呆”了。于是穿中國錦衣繡服,成為當時男女貴族的流行時尚。材料二上圖是古代著名中西陸上交通示意圖。材料三“不是張騫通西域,安有佳種自西來。”1.愷撒大帝的絲袍是通過材料二中的這條中西通道得到的,這條通道的名稱是什么?根據(jù)材料二說出這條通道的起點在哪里,最遠到達什么地方。2,這條通道最早開辟于哪個朝代?對這條通道開通貢獻最大的人物是誰?3.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分析張騫能夠通西域的原因有哪些?4.結合材料談談該通道的開通產生了什么作用。答:1.2.3.4.〖課堂練習、學以致用〗( )1.《博物志》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經歸,故名安石榴。”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張騫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引進果樹品種B.推動經濟交流C.加強友好交往D.尋求軍事聯(lián)盟( )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就開始管轄今新疆地區(qū)。西漢政府管理新疆的地方機構是A.安西都護府??B.西域都護??C.北庭都護府?D.伊犁將軍(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fā),所經地點的先后順序是①西亞②河西走廊③歐洲④今新疆境內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4.絲綢之路的開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由于它A.使中國與歐洲直接交流B.使天山地區(qū)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C.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D.使世界連成一體( )5.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里希霍芬將我國西漢以來逐漸形成的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稱為“絲綢之路”。下列對“絲綢之路”的表述,錯誤的是A.“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玉門關B.從河西走廊向西最遠到達歐洲C.絲綢是通道上運輸?shù)闹饕唐?br/>D.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共49張PPT)雄才大略長城一帶隴西東海南海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四秦朝疆域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國秦朝戰(zhàn)國西漢匈奴苜蓿mùxu佛教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胡琴舞蹈古往今來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推恩令”的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北擊匈奴鹽鐵專賣漢武帝大一統(tǒng)知識模塊一張騫通西域有形的絲路絲路開辟張騫通西域絲路交流絲綢之路絲路衛(wèi)護對西域的管理小組內交流預習的學習成果合作交流知識模塊一張騫通西域有形的絲路01絲路開辟張騫通西域時空觀念戰(zhàn)匈奴興起,南下黃河流域掠奪和漢向匈奴和親,開放關市,以求安寧。戰(zhàn)蒙恬北伐匈奴,收復河套,設縣,修筑萬里長城戰(zhàn)國時期秦朝背景: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小貼士: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家。張騫出使西域戰(zhàn)國時期秦朝漢高祖時期漢高祖時期匈奴漢和親進攻和親瓦當進攻進攻進攻控制痛恨陽關玉門關西漢初年的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驅趕,匈奴單于還把大月氏國王的頭蓋骨制成“飲器”。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閱讀教材,小組合作交流,歸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張騫通西域第一次第二次時間公元前_____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聯(lián)絡______,夾擊匈奴(目的沒有達到)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成果了解了西域的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相互了解與往來。自主學習當時沒有人去過西域,傳說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黃沙,還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侖山上還有長著豹尾的食人怪獸。——譯自《山海經》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漢武帝張騫思考:描繪了什么情景?漢武帝親自相送,說明了什么?根據(jù)地圖與材料,回答:一路上張騫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第一,最初出現(xiàn)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得到繁榮和暢通,比如這條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國家的糾紛和戰(zhàn)爭而中斷,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第二,即使它有時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遙遠,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宿飲水和沒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艱難;第三,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當代這條道路的行經地點和具體路線,都是語焉不詳、地理概念也相當模糊。只有到了張騫通西域后,才使中國人的地理知識得以提高。探究思考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佛國記》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當時沒有人去過西域,傳說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黃沙,還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侖山上還有長著豹尾的食人怪獸。—譯自《山海經》觀看視頻張騫通西域思考:在張騫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樣的寶貴的精神品質?一.張騫出使西域家國情懷故事精神應征,踏上征程被俘,依然手持漢節(jié)歷經13年回到長安惦記外交大業(yè)兩次出使西域,行程數(shù)萬里您還可以補充。。。。材料一: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皇朝和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逐漸密切起來。漢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每次多達百余人甚至數(shù)百人。———《大國崛起:把握中國四大王朝的歷史脈象》材料二:沒有張騫出使西域,也就不會有絲綢之路的開辟。沒有絲綢之路的開辟,也就不會有了漢朝和西域以及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義十分重大。——張豈之(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促進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相互往來,密切了西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探究思考知識模塊一張騫通西域有形的絲路02絲路交流絲綢之路活動三絲綢之路閱讀教材第二目內容,歸納概括1.陸上絲綢之路路線、運送的商品、地位及意義。2.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秦漢時期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以及絲綢等極富中國特色的產品對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漢武帝時,大破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探究:絲綢之路開通的前提條件長安歐洲絲綢之路的路線西亞中亞西域河西走廊海上絲綢之路東南沿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從__山東沿海__出發(fā),穿過黃海___,可到達__朝鮮_、_日本__從中國運到西方的所有商品中,絲綢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絲織品這條商路為什么稱為“絲綢之路”?“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于是漢列亭障至玉門關矣。”.....“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置使者校領護,以給外國者。——《漢書》原文大意:出動軍隊、顯示兵威,攻打、震懾烏孫、大宛等國……于是,漢朝把長城延伸至玉門。……自敦煌往西至羅布泊,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員鎮(zhèn)守,以保護去外國的使者,并供應給養(yǎng)。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絲綢之路”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探究知識模塊一張騫通西域有形的絲路03絲路衛(wèi)護對西域的管理在新疆沙雅縣出土,銅質方形。李崇是王莽末年最后一任西域都護。“李崇之印信”奎玉克協(xié)海爾古城(輪臺古城)遺址奎玉克協(xié)海爾位于新疆省輪臺縣,就是傳說中的烏壘城,漢代西域都護府的治所,相當于辦事機構或者官邸所在地。輪臺古城(西域都護府)遺址介紹西域都護府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區(qū))設置的管轄機構。西域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秩比二千石",相當于內地的"郡都尉"設置時間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立“都護”統(tǒng)管著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三十多個國家,守境安土,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主要職責歷任西域都護鄭吉(西漢)李崇(新朝)(東漢)班超意義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戰(zhàn)國秦朝戰(zhàn)國西漢西漢新疆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西來東去苜蓿mùxu絲綢鐵器鑿井技術造紙術佛教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胡琴舞蹈漆器鐵器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有哪些貿易與文化的交流?胡蒜胡蔥胡蘿卜黃瓜(胡瓜)蠶豆(胡豆)胡椒豌豆香菜(胡荽)核桃(胡桃)小貼士:帶“胡”字的食物是從___________后帶回來的。張騫通西域互學互鑒意義: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歐洲文明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往來的動脈。空間的溝通區(qū)域文明的中樞羅馬四處征戰(zhàn)劫掠金銀,從各國商人手中購買絲綢。絲綢,將中國和羅馬文明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了東西中間商,中亞和西亞成為各種文明交匯處,促進了綠洲城市繁榮。絲路商貿使游牧民族得以出售草原特產,向過往商隊征稅,以購買谷物、武器、鐵器、織品和其他各種奢侈品。…………“絲綢之路”只是一條絲路?一條古路嗎?“一帶一路”恰恰意味著絲路文明的回歸我國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舉和平發(fā)展的旗幟,主動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的共同體。古老文明的現(xiàn)代意義時間的穿越古今歷史的紐帶華夏民族大一統(tǒng)的國家偉業(yè),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zhàn)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tǒng)一安定的大道,重現(xiàn)蓬勃生機。——紀錄片《中華文明》解說詞對外關系戰(zhàn)匈奴興起,南下黃河流域掠奪和漢向匈奴和親,開放關市,以求安寧。戰(zhàn)蒙恬北伐匈奴,收復河套,設縣,修筑萬里長城戰(zhàn)國時期秦朝民族關系----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戰(zhàn)國時期秦朝漢高祖時期漢高祖時期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大一統(tǒng):民族關系:和平友好(張騫通西域后,與西域各族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對外關系:開放交流(絲綢之路)____之爭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漢朝公元前207年__滅六國____滅夏____伐紂_____王烽火戲諸侯戰(zhàn)國____________起義商湯武王七雄周幽秦陳勝吳廣楚漢公元前202年張騫第一次通西域絲綢之路公元前138年小結全課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張騫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qū)與邊疆地區(qū)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2)通過對各種歷史材料的解讀、分析、歸納,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師提供豐富的歷史材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擴大知識視野和心靈感悟。(2)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想象、思考、歸納、交流中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擴寬學生的歷史視野。(3)與相關的地理、語文知識相銜接,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偉大創(chuàng)造力和燦爛文明的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璧之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我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2)通過學習張騫、班超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開拓進取的意識。(3)強調歷史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懂得學以致用。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射手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問題法、講述法、史料收集法、地圖學習法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過程設計問題與情境師生行為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播放一組圖片)回顧舊知識,從對圖片的賞析中,引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有整體上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感觸到秦到漢疆域的遼闊,西部地區(qū)的神秘,當今中國關于西部發(fā)展的大思路。絲路開辟------張騫通西域一、學生小組內交流預習的學習成果。回顧繼續(xù)探究漢武帝大一統(tǒng)采取的措施。本節(jié)課從對外關系的角度繼續(xù)探究。二、根據(jù)地圖,學生自己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根據(jù)老師的資料補充,讓學生了解西域這個地理概念。三、探究:張騫通西域的背景:1.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教師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識,在漢武帝之前我們漢朝跟匈奴之間的關系如何?教師采用知識點歸納的方式,把漢武帝統(tǒng)治之前的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進行總結。2.漢朝、匈奴與西域各國之間的關系。分析漢武帝時期,伴隨西漢國力不斷的強盛起來了,漢武帝一直籌劃著要反擊匈奴,但是通往西域的道路不通,而且自然條件惡劣。于是就有了招賢令的出臺。四、探究:張騫通西域時間、目的、成果。1.該“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誰?他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張騫;聯(lián)合大月支,夾擊匈奴。)2.閱讀教材,小組合作交流,歸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五:探究:張騫個人優(yōu)秀品質和張騫通西域意義1.出示《山海經》里關于西域內容的介紹。突出張騫的個人優(yōu)秀品質。2.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片。提出問題:描繪了什么情景?漢武帝親自相送,說明了什么?3.結合“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和教師收集的文字資料,設想張騫出使西域會遇到的艱險?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自然環(huán)境惡劣;被匈奴俘虜;食物匱乏)4.播放張騫通西域的視頻。使學生對張騫通西域有全方位認識加深對張騫通西域這一個歷史事件的認識。從張騫的行為中概括張騫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畏艱險、勇于奉獻、志存高遠、百折不撓、忠于祖國……5.結合上面內容的學習和教師出示文字資料和,探究張騫通西域的意義,從而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絲路交流。6.完成學案中的學習任務,加深學生對本目問題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時序性的感知,學生讀圖、解讀地圖、文字資料、探究知識的能力。通過閱讀課文、觀看圖片。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優(yōu)秀品質。絲路交流------絲綢之路一、歸納概括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1.陸上絲綢之路路線、運送的商品、地位。2.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二、探究:絲綢之路開通的前提條件結合前面對張騫通西域的學習和課本上的文字與圖片資料,學生小組內交流,歸納絲綢之路開通的前提條件有哪些?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講述絲綢之路開通的前提條件。教師出示絲綢之路的路線圖,結合學生的地理知識,加深學生對絲綢之路路線圖的記憶。出示問題:這條商路為什么稱為“絲綢之路”?此問題以出土文物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次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上運輸物品的掌握,明了絲綢在眾多運輸物品中的地位。探究:“絲綢之路”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教師出示一段《漢書》中的文字,幫助學生閱讀古文,提煉關鍵性信息,從而導入下一個問題,即絲路的衛(wèi)護。讓學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礎上產生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解讀古文,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絲路衛(wèi)護------對西域的管理探究:漢朝對西域的管理。1.教師出示問題:漢朝設置的管理西域的機構名稱。2.多媒體展示歷史文物與古城遺址,加深學生對西域都護機構設置的了解。3.教師出示圖片以及文字資料,補充東漢時期對西域的管理及東漢的對外交流簡況。4.教師結合輪臺古城遺址介紹的文字資料,再次提問學生西域都護設置的主要職責、時間、意義。5..結合地圖強調自秦朝到漢朝時期,中國疆域逐步拓展,并且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著今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探究: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1.出示一組圖片,了解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的交流。2.結合對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的交流的認識,分析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3.結合地圖,從的角度看待絲綢之路在古代世界發(fā)揮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也對溝通區(qū)域文明做出了貢獻。4.教師出示文字資料,從多角度分析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解今天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識,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積極進取,報效祖國。通過對文物以及古城遺址,歷史小故事等,加深學生對漢朝在西域的管理的認識,今新疆地區(qū)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明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這一主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通過對圖片,文字資料與地圖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能力,從多角度看絲綢之路的開通。讓學生有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激發(fā)愛國的熱情。小結結合本課學習,探究漢武帝大一統(tǒng)采取的措施,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角度歸納歷史知識。結合歷史時間軸,補充上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doc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ppt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測試.doc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