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3《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說課稿一、教材分析本節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三節。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具有初步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構特征,是生物進化鏈條上承上啟下不可缺少的一環,其生殖和發育有其獨特性,這就使其成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主要以“青蛙”為例,著重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講述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具體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鳴叫、雌雄抱對,產卵,體外受精和青蛙的發育過程等現象,并且講述了環境變遷對兩棲動物的影響。歸納出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特點:受精和幼體發育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教材對該部分內容的處理是以青蛙為例,教材中的資料也極富有探究意義,意在激發學生探究心理,同時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兩棲動物的概念2.通過對青蛙的生殖和發育的學習,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3.了解環境與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之間的關系。能力目標:1、通過課前收集,訓練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發布信息的能力2、通過觀察、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情感目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環境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的影響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的關系,增加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重點和難點】重點:1.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育特點。2.青蛙鳴叫和抱對的意義。4.青蛙和蝌蚪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變化難點:1.早期蝌蚪與成蛙的比較???2.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基本過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3.學習過程中環保意識的滲透【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各類信息資源;預習本節內容。二、學情分析由于居住在海興小城大部分學生對青蛙比較熟悉,但是什么樣的動物才是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過程有什么特點?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怎樣?這些問題還比較模糊。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直觀教學加強感性認識,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三、教法學法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創設、互動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較法等。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采用“分析圖片及課本上的材料——深入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融合自主分析、討論法、比較法、歸納交流法等多種方法,實現生生互動,學習新知識。四、教學過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歸納整理分析資料提升能力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情景導入談話:同學們你們誰見到過蝌蚪,在什么環境中看到的?蝌蚪最終變成什么?說出來大伙聽聽群情激奮,踴躍發言激情引趣,開創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播放視頻資料《春天里的小蝌蚪》引出課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認真觀看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生物的奇妙,彌補個別學生的缺憾展示圖片青蛙對個別有難度的問題適時引導補充如:冬眠現象是變溫動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青蛙舌的結構:舌根在前,舌尖折向口腔里面,并且尖端分叉,很適與捕蟲。介紹青蛙的外部形態如:皮膚裸露,有黏液,可輔助呼吸。后肢發達,善于跳躍,肢間有蹼,善于游泳。蛙眼突出只能發現活動的物體有冬眠的習性是捕蟲能手,莊稼的保護神。充分鍛煉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習的興趣。真正做到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詩歌欣賞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進一步探究“豐年”與“蛙聲”的關系倡導保護青蛙聯系生活實際,把課堂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做到學有所用,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并引發學生愛護青蛙,保護環境的意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展示圖片蟾蜍、蠑螈、大鯢結合收集的資料進行簡單介紹,如:蟾蜍的體表有皮脂腺能分泌毒液有害健康;大鯢又叫“娃娃魚”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開發課程資源,使學生了解兩棲動物種類較少,為后面的知識做一鋪墊指導閱讀展示問題:青蛙什么時候開始鳴叫?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會叫?鳴叫的目的是什么?隨機播放《田野中的蛙鳴》學生閱讀(課本13頁)回答問題1春末夏初2雄蛙鳴叫3求偶行為田野中此起彼伏的蛙聲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天籟之音。喚醒環保之心。疑難探究“抱對”現象是體內受精還是體外受精?播放視頻“抱對產卵”討論交流,猜想探究觀看視頻,驗證猜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激發學習興趣。解放學生、發展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讓學生明白青蛙抱對其實是體外受精,使卵的受精率提高。逐步推理展示圖片:蝌蚪的不同時期適時引導:蝌蚪像魚一樣完全生活在水中,用什么呼吸?青蛙可以登陸用什么呼吸?運動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分組討論、交流描述蝌蚪到蛙的變化過程注意:蝌蚪在運動器官和呼吸器官上的變化比較青蛙與蝌蚪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的區別填寫表格整理知識、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探究、討論交流、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習效率。真正做到解放學生、發展學生,體現了“以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資料分析根據青蛙的發育特點,兩棲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怎樣的環境?出示資料展示問題:1、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2、畸形蛙的出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閱讀(課本14頁資料1、2、3)深度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環境變化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種群的數量和種類減少。2水域環境污染導致蛙出現畸形通過學生深度思考、自主分析、理解環境的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有一定影響,水域污染會影響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德育平臺展示兩組圖片:觸目驚心,賞心悅目思考問題在我們的家鄉,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它們的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在你身邊有沒有捕殺青蛙的現象?作為中學生我們應當怎么做。通過鮮明的對比,引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增加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環境。升華環保意識。付諸實踐活動。收獲天地習題精選鞏固知識總結提升活動探究布置作業實踐探究保護生命,愛護環境,從我做起五.板書設計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1.鳴叫:雄蛙求偶2.抱對:提高受精率3.生殖發育:體外受精,變態發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變遷,水質污染六、教學理念我的教學指導思想是: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本節課在著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我個人認為還具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地方:1.聯系實際,激發興趣。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各種不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能夠激發興趣、突破難點。在整個過程中,我只是引導、點撥并組織學生搞好各項活動,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2.師生互動,貫穿始終。本節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但分析討論、合作探究貫穿課堂的始終,與課件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中,能夠跟隨老師的引導,分析討論所涉及到的問題,主動在小組內探究新知識,體現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3.學以致用,愛護環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本節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并鼓勵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