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近代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不平等條約1、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8上6)2、《天津條約》開漢口、南京等;《北京條約》開天津等,割九龍司地方一區;(8上9、11)3、中日《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8上26)4、《辛丑條約》賠款最多(8上35)近代化探索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自強求富(8上4課)戊戌變法: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圖強、救亡圖存(8上6課)辛亥革命: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三民主義(8上9課)新文化運動:1915開始,先進知識分子,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8上12課)特點:近代化探索經歷了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即從經濟變革到政治變革再到思想文化變革的過程。(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由表及里)感悟:國家獨立是富強的前提;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三、20世紀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與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三次變化1、20世紀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第一次:<醒過來>辛亥革命(1911年)——孫中山,武昌起義(1911.10.10),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次:<站起來>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956年底)——毛澤東,開國大典,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第三次:<富起來>改革開放(1978年)——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三次變化(1)鴉片戰爭:1840年,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10.1,中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又稱新民主主義社會;(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專題二中國共產黨的風雨歷程一、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1、中共一大:1921,標志著中共的誕生;(8上65)2、中共二大:1922,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8上66)3、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8上70)4、八七會議:1927,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8上76)5、古田會議:1929,“思想建黨、政治建軍”(8上78)4、遵義會議:1935,黨歷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幼年走向成熟。(8上82)5、中共七大:1945,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指導思想;為抗戰勝利和....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8上106)6、中共八大:1956,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8下27)7、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的開端;偉大轉折、深遠意義(8下35)8、中共十二大:1982,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8下46)9、中共十三大:1987,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黨的基本任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8下46)10、中共十四大:199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8下40)11、中共十五大:1997,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8下48)12、中共十六大:200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8下48)13、中共十八大:2012,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8下50)14、中共十九大:201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指導思想。(8下51)★黨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開拓創新①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認識>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證明只有把先進思想與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取得成功。二、國共關系的演變(1924—1949年,注意分時期梳理事件):1、1924-1927,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時期)(8上15課)事件:建立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消滅北洋軍閥主力;結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七一五政變),國民革命失敗。2、1927-1937,國共第一次分裂(國共十年對峙時期)(8上16、17課)事件:(1)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2)八七會議、秋收起義(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出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4)井岡山會師:1928,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紅軍長征:1934-1936,保存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3、1937-1945,國共第二次合作(8上六單元)事跡: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全民族抗日戰爭4、1946-1949,國共再次分裂(解放戰爭時期)(8上七單元)認識:合則有利于民族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意味著戰爭和災難(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應為了民族利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加強合作與對話、溝通與交流;應團結一致,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貢獻,避免給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機......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經濟建設必須要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不能急于求成;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專題三近現代中國外交近現代重要雙邊關系1、中美關系:(1)近代:侵略中國。在二戰中結成聯盟(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相互支援。(2)現代:敵對(1949-1972):封鎖、包圍、威脅;朝鮮戰爭。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正式建交。合作與沖突并存:正式建交后兩國在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加強合作、交流,實現共贏;但也存在矛盾與沖突,如對中國出口商品征收高關稅、限制科技技術出口中國等。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焦點。2、中日關系:古代友好往來近代侵略中國走向正常化(1972年,正式建交)3、多角度設問(1)大國關系變化的認識:國際關系的本質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一切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對立是國家沖突的根源。(2)如何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發展?著眼大局,立足長遠,積極推進中美合作伙伴關系;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構建互利雙贏的中美經濟合作新格局;加強溝通,密切磋商,深化應對全球性挑戰及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協調與合作;加深友誼,面向未來,積極促進社會各界友好交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妥善處理重大敏感問題。(3)新形勢下應如何發展中日關系?日本應牢記歷史,正視歷史,汲取歷史教訓;中國應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兩國人民應面向未來,以史為鑒,共創友好和平的未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關系;加強中日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等。新中國建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1、20世紀50年代:(1)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外交走向成熟。(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萬隆會議后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3)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國際會議-日內瓦會議。2、20世紀70年代:(1)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2)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聯合公報》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3、改革開放新時期:舉措: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局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格局。(三)多角度設問: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得主要原因:(1)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3)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4)國家領導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好獨特的外交藝術;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等。2、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原因?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1)原因: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綜合國力弱,國家沒有獨立主權。(2)啟示:①舊中國的外交是屈辱的,新中國的外交是日趨成熟的;國家強盛是開展外交的堅實后盾,決定外交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弱國無外交”。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需要廣交朋友,團結和支持一切維護和平的力量,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戰爭,為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③堅持對外開放,才能促進社會進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是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專題四世界格局的三次演變(一)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形成:一戰后,列強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構建起來;該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對中國影響: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轉交給日本,引發中國五四愛國運動;《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局面。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實質: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國際關系。形成:北約和華約的建立。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對中國影響: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實質: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元化趨勢在政治領域的反映。現狀: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崩潰后,迄今為止新格局尚未形成。對中國影響:是發展的歷史機遇,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大國作用與影響,樹立大國形象。(二)多角度設問:1、推動或制約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科技和經濟因素,這是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2)各種力量的對比變化,新興勢力的崛起等。充當主角的國際力量消長和對比狀況決定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實力。2、中國怎樣才能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1)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2)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3)加強國際間的團結,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4)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5)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擴展國內外市場,鼓勵科技創新等。3、威脅當今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因素?就維護世界和平的合理建議。因素: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局部沖突、恐怖主義猖獗等合理建議: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充分發揮聯合國作用,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防范、打擊恐怖主義,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等。在多極化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如何做?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五大國崛起英國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因素(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因素):(1)1640-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來通過《權利法案》,開始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為工業革命發生提供了政治前提;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財富,是英國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決定因素;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工業國家,鞏固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因素:建立、完善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羅斯福新政;重視科技發展和教育:科技革命;大發戰爭橫財:兩次世界大戰中向交戰雙方販賣軍事武器;推行霸權主義政策,進行殖民擴張:一戰后主宰華盛頓會議,二戰后憑借強大實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大國崛起應具備哪些條件?給我們什么啟示?條件:①必須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全面提升綜合國力;②需要良好的周邊環境;③需要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根據本國國情推進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制度建設;④需要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吸收世界的先進文化,但應防止崛起過程中引發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潮。(2)啟示:大國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