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科學》一年級上冊,是湘版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本冊教材從兒童的已有經驗、生活實際和周圍環境要素出發,在卡通人“指南車”的引導下,以認識周圍常見物體、事物的現象、特征或性質,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為線索,設計了 33 個豐富有趣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 展開比較、分類、小制作、小實驗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索,從而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觀察、比較、分類,動手做實驗、進行設計制作的基本技能,重點發展學生觀察、描述、比較、分類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感悟什么是科學,體會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一、教材內容概述 湘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教材,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03)“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中的相關內容要求,安排了“走進科學”“探訪大自然”“認識天氣”“常見的材料”“常見的工具”等 5 個主題單元,共計 14 篇課文,設計了 33 個探究活動。 從“1.走進科學”“讓我們從觀察開始”,對西瓜、積木、鉛筆等熟悉物體的外部特征進行觀察、比較并加以描述,通過依據某一特征對這些物體進行分類的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有目的地觀察過程,初步知道分類的基本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搭積木的探究活動。“2.探訪大自然”,首先引導學生梳理、交流已有的對自然界的認知經驗,豐富對自然界的整體感知;通過達爾文的故事, 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考察大自然——從校園開始”;通過觀察、比較、分類與交流,激發學生對校園中的自然事物產生新的發現、新的想法和想要研究的問題,生發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好奇。“3.認識天氣”則是利用學生天然的好奇和熱情,指導他們學習描述、記錄天氣現象,并能堅持連續觀察記錄一周的天氣,初步意識到天氣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對動植物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有影響。 “4. 常見的材料”則是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常用物品的觀察、分析來認識一些材料的特性,豐富學生對物品的用途與其制作材料的特性有關系的感知;幫助學生初步意識到安全使用各種物品要了解其制作材料的性能,滲透物品使用的安全教育。 “5.常見的工具”單元則是以“刀、剪和鑷子”為例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工具, 初步掌握使用一些常見工具的技能,獲得使用工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及制 作產品的經歷和體驗;在實踐活動中知道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在不同情況下應該選取不同的工具,體會工具的發明與發展。 觀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具著重要作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科學發現源于細致的觀察。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觀察是基礎,比較須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分類又須建立在比較基礎之上。而觀察、比較和分類又是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的基礎。因此,“走進科學”作為教材的第一個單元,就為剛剛接觸科學學習的兒童,設計了簡單、有序、操作性強的系列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體驗科學學習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開啟探究技能和思維能力形成與發展之旅。 科學始于人們對大自然本來面貌的好奇與探尋。在不斷的探尋中,人類獲得了諸多的認識,加以總結提煉、遷移運用,推動著自身生產生活的不斷進步。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江海山川、陰晴雨雪、電閃雷鳴??是孩子們熟悉的自然事 物和自然現象,而這些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秘密,既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等待著孩子們去探究。因此,教材在第一單元“走進科學”“讓我們從觀察開始”的學習之后,安排了“探訪大自然”“認識天氣”單元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科學課濃厚的興趣, 體驗探究的快樂,初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使他們有目的、較細致地觀察、發現大自然中物體的異同,提出探究的問題,作出初步的猜想與假設,學習分類的方法,認識到感覺器官和簡單工具(放大鏡)能幫助我們觀察事物,為后面有關觀察、認識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質與功能、工具的結構與功能的活動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的學習從情感、技能上作好了準備。而觀察記錄一周的天氣,是通過一個相對兒童時間較長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我們周圍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物體,而物體是有各種材料構成的,人們在生活中根據不同的材料所具有的性質進行應用。基于這樣的生活經驗,教材安排了“常見的材料”單元,通過觀察、比較、區分材料,描述材料特性,強化技能的培養的同時,通過對紙、塑料這些材料某些特性的實驗觀察,引領學生初步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重要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搜集證據、得出結論。 在新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認識常見工具,了解其功能。使用工具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就是課程標準針對低年段學生學習技術與工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六年的科學學習中進行的科 學實驗、工程技術等活動中要使用很多的工具。因此,教材還設計了“常用的工具”單元,重點是訓練學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練程度,在工具運用的過程中, 知道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體會到在不同情況下應該選取不同的工具,為發展學生對技術的認識,理解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打好基礎。 二、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把握小學生心里特點,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要搞好小學低年級科學課教學,既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還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識特點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點,針對這些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沒見過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滿興趣,愛問“這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這是科學課教學非常好的心理基礎,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既有教育價值、學生又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科學與科學課的熱愛;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好奇心隨著科學課的教學逐年增長,而不是衰退。為此,要尊重他們的探究興趣,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給予及時、合理的反饋;因為,學生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異的問題總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對于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梳理、篩選等方法,或找到與現階段學習內容的相關聯系,發現問題的價值與意義;或巧妙地將其引導到學生力所能及的、可關注到的視野里, 引發學生有目的的課外學習。 精心安排多種活動。 小學低年級學生處在從幼兒向少兒過度階段,愛觀察、愛動手、愛玩,這是他們的天性。為此,在低年級科學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一是盡可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實踐活動開展教學,避免在長時間內單純地采用講述、講解、問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適當選用教學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在玩中學。在使用教學游戲時,要注意科學課的游戲是教學游戲,既要有游戲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學性和教學性,不能單純為了激發興趣做游戲。 尊重每一位學生。 “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每位學生獲 得良好的科學教育。”小學低年級學生熱情、積極,對科學課充滿喜愛,對科學課老師無限信任,對科學課上的各項探究活動、老師的各項要求都會積極響應、努力表現。這也是科學課教學非常好的心理基礎,需要充分運用。與此相關的,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又很脆弱,經不起學習活動的失敗,經不起教師的責難和批評。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精心準備、努力上好每節課,使學生更多感受到過程的重要以及成功的歡樂。教學中,教師對待所有學生應一視同仁,公平、民主;要多用鼓勵、表揚,慎用、少用批評,鼓勵、表揚、提示或批評都要具體、有針對性,使科學課的學習成為愉快的學習,科學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程,科學課老師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老師。 加強教學組織,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剛剛跨進學校大門,對于學科特色分明、實踐活動豐富的科學課,學生常常會表現出毫不掩飾的喜歡,同時也會暴露出不知顧忌的表現,如對教師提出過的一些學習要求有的還做不到,有的遺忘了,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共性問題,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根據這個特點,建議教師采取以下措施: 加強教學組織工作 嚴謹的、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教學組織工作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保障。備課時,不僅要考慮怎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怎樣培養的技能與發展他們的能力, 還必須細致、全面地考慮各項教學活動怎樣有序、有效地開展——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怎樣避免或解決。越是低年級、動手活動多、教學環境復雜(例如室外考察)的課,越要周密考慮。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必須重視科學課的教學組織管理的研究備課。教學中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和采取的措施都要盡可能的想在前面,常常是哪里想不到哪里出問題。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教學經驗可循, 也有很多因教學組織不嚴密而造成教學混亂的教訓值得吸取。一般來說,為使各項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活動前首先要明確基于問題解決的活動目的、方法、步驟、注意事項;活動中要有監控,出現影響學習方向、學習效果的共性問題要及時糾正;活動后要有具體、針對性的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組織工作既要嚴格、周密,同時又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 靈活地處理一些問題。教師提出的各種要求、采取的各種措施,都應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將學生“管死”,束 縛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 注重科學課教學常規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常規是根據學科教學特點、要求制定的,經過較長時間培養訓練形成的、學生自覺遵守執行、已成習慣的教學規矩。教學常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種無聲的要求,是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互動的一種默契,是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常規既有共性,又會因教師的教學特點、教學風格不同而具有某些特性。科學課教學常規的培養需要從低年級教學開始,特別是一年級前幾周的教學,要把教學常規教育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并與教學內容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良好教學常規的培養在教學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同前述組織教學的目的一樣,科學課的教學常規不是要把學生“管死”,而是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有效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小學低年級科學課要著重構建的教學常規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上科學課時, 要帶什么學習用品,這些學習用品應該放在什么地方;如果在科學課專用教室上 課,有什么特殊要求;老師講述、講解、演示時,怎樣注意聽講;觀察、實驗時, 小組學生怎樣分工合作;觀察、實驗后,怎樣收拾各種器材;野外考察時,應該 注意哪些事項;匯報交流觀察實驗結果時,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介紹(首先說觀 察對象、實驗目的,然后說采用的觀察、實驗方法,之后再說在觀察、實驗中有什么發現);研討時,怎樣發表自己的意見,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怎樣對其他 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怎樣對其他同學的評價進行肯定和辯解;歸納概括結論、判斷解釋問題時,應該按照怎樣的邏輯表達;教學反思時,應該思考哪方面的問 題,如果有評價手冊應該怎樣填寫;對于老師布置的課后研究項目,應該如何完 成??這一切,都要有計劃地、堅持一貫的訓練培養,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對整個小學階段乃至更高階段科學課的學習,以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都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確觀察要求,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 透過觀察我們可以領略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觀察所得的信息引發我們的好奇心,對周圍的事物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作出解釋與及作進一步的探究。觀察能力是學習科學的最基本技能,是發展其它探究技能的基礎。搞好觀察活動,應該注意一下問題: 必須準備好觀察材料。沒有觀察材料,就無法進行觀察。觀察材料應該比較典型,具有一定揭示事物特征的結構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效地觀察。觀察材料必須具有足夠的數量,能做到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選擇材料時教師應參照教材,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 把握各課的觀察重點。“讓我們從觀察開始”重點是對學生的感官進行訓練,使學生認識幾種基本的顏色、 形狀、氣味、味道,會用光滑、粗糙描述物體表面的質地;“認識天氣”的觀察重點是觀察天氣的變化;“生活中的材料”是觀察物體有哪些材料組成的,觀察重點是教給學生“把整體分為部分”進行觀察的方法。 (3)掌握觀察活動的基本步驟: ①明確觀察的目的,即學生要明白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 ②講解觀察重點和觀察方法,即聯系問題理解觀察的重點,結合觀察重點理解觀察的方法。 ③學生分組觀察。這一步驟需要為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時間,以利于學生真正細致、有效地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時,教師要巡回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發現和準確判斷學生在觀察時的良好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組織生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或教師的有效指導。 ④匯報觀察結果。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事情詳細、具體、形象地加以描述, 鼓勵學生合作,強調實事求是,重視發展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⑤教師小結。講解通過觀察應該明確的問題,評價學生在觀察中的表現。 4、加強安全防范意識 指導學生在以下一些方面引起注意: (1)保持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活動空間。(2)遵循規定的安全實驗程序。 建議并執行恰當的安全操作步驟。 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如安全隱患,如在用火加熱或化學藥品使用時可能出現的灼傷;玻璃器皿或銳器的使用時可能出現的刺傷;動植物實體觀察時可能出現的意外傷人;以及感官觀察時的安全隱患如強光、強噪聲聲、強刺激異味;戶外活動觸動不明物體等等。 認真按照教材和教師的指導、示范進行活動(包括戶外)。 單元 課題 活動器材 課時安排 走進科學 1 讓我們從觀察開始 西瓜(完整的和縱切一半的);濕紙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簽;小餐碟。水果刀 砧板 4-5 2 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形狀、顏色的積木塊;輕重、軟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鐵球、球狀藥丸盒等);白紙、筆 體重秤、米尺或軟尺等 3 給物體分類 紙卡片(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各 3 張,且大中小、紅黃藍區分) 不同顏色鉛筆:帶橡皮頭的鉛筆(削尖的與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鉛筆(削尖,未削的)。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帶蓋透明圓筒, 帶膠塞玻璃試管。 4 讓我們發現更多 學生自帶各種形狀的積木;實驗記錄單、 建筑圖片、積木搭建作品圖片、 探訪大自然 1 初識大自然 提前搜集自己喜愛的自然風光照片,蟬鳴、蛙鳴、杜鵑鳴叫、蟋蟀鳴叫、雷鳴等音視頻資料。 3-4 2 考察大自然--從校 園開始 學生活動手冊中考察大自然的選項表,筆,小收納 盒子。 3 大自然的發現 放大鏡、塑料托盤、自己考察帶回來的自然物品。 認識天 氣 1 多樣的天氣 各種天氣的圖片、短周期觀察記錄: 2 2 天氣的影響 《天氣與我們》的班級記錄、油性筆 常見的材料 1 生活中的材料 各種單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紙、抹布、鏡子等。 3-4 2 紙 每小組準備:四種紙(牛皮紙、復印紙、新聞紙、餐巾紙),裁成條,約 10×2cm。放大鏡、鐵架臺、水槽、彩色墨水、膠條或夾子。 學生自帶物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紙制品。 3 塑料 各種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鏡、 學生自帶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始終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三、活動器材及課時安排 學生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石塊、 手套 常 1 剪子和刀具 做小掛件的材料工具 :剪刀 筆、裁紙刀、線繩、 見 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的 2-3 工 工具類物品:漏斗、老虎鉗、鑷子、轉筆刀等 具 2 其它常見工具 操作類物品:需要削的鉛筆、、鐵絲、瓶子棉花等、 )螺絲類積木玩具(內有扳手、鑼刀刀、錘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