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5189001109980000 共 案 個 案 第五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第1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舉例說明生態系統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 3.討論一個具體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概述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難點: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內容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及類型 1.概念 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2.類型 生態系統類型眾多,一般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兩大類。前者又包括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又包括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又包括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凍原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又包括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組成成分 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物質包括水、空氣和無機鹽等;能量指熱能和陽光等。 (2)生產者。 ①代謝類型: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②功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太陽能變成化學能,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產者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基石。(3)消費者。 ①代謝類型:異養生物,主要是動物,包括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②功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代謝類型:異養生物,主要是腐生的細菌和真菌。 ②功能:將動植物遺體殘骸、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綠色植物利用。 2.關系 生態系統多種多樣,但在結構上具有共同點,其四種成分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二)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因食物關系形成的一種聯系。在食物鏈中,含有不同的營養級,第一營養級一定是生產者,第二、三及更高營養級都是消費者。 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能通過食物鏈由一個營養級向下一個營養級傳遞。各種動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2.食物網 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 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一般認為,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 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在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時要注意的要點 (1)空間性:一定的空間范疇。因為生態系統的種群和群落都強調一定的自然區域,生態系統的范圍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在生物圈這個最大的生態系統中,還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生態系統。 (2)成分。 功能: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組成一個具有一定調節能力的統一整體。 1.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生產者永遠是第一營養級。②對某一動物而言,其營養級是不固定的。③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因為能量沿食物鏈是逐級遞減的。④分解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⑤食物網的復雜程度主要取決于有食物聯系的生物種類而非數量。⑥在食物網中,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可能不止一種。⑦某一營養級的生物代表處于該營養級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個體。2.食物鏈(網)中各營養級生物數量變動 (1)處于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的情況:若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數量減少會導致其他的生物數量都減少。 (2)“天敵”減少的情況:若“天敵”減少,則被捕食者數量增加。但隨著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加劇,種群密度會下降,直到趨于穩定,但結果比原來的數量要增大。 (3)“中間”營養級生物減少的情況:如下圖所示食物網中,青蛙突然減少,作為最高營養級的鷹可依靠其他食物來源來維持其數量基本穩定。 共案 個案 板書設計 第1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范圍 概念 生態系統的種類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 3.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 食物網 共案 個案 作業布置 《優化設計》《學生報紙》 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