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4808001259840000主備小組:第 3 組 組長: 組員: 共 案 個 案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 第3節 群落的結構 一、教學目標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2.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3.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群落的結構特征。 2.教學難點 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1.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作群落。 【特別注意】 群落具有一定的時間、地域范圍。 2.群落是指劃定范圍內的全部生物,而不是某些優勢種群。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1)種群是群落的基本單位——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 種間關系;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間結構;各種群占據的位置和群落的范圍和邊界。 (二)群落的物種組成 1.研究意義:不同類型的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種組成,因此物種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的基本特征。 2. 物種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為豐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時間越長,物種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復雜。 (1)豐富度隨緯度變化而變化,從熱帶到南極,隨緯度的增加,物種豐富度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2)在赤道地區,隨海拔的增高,能見到熱帶、溫帶、寒帶等環境條件,同時也發現物種豐富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降低。 (3)水生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隨海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3.優勢種:指群落中數量上占優勢的物種,不同群落其種類組成的優戍的優勢物種是不同的,如熱帶雨林中數量占優勢的是木本植物。優勢種具有高度的生態適應性,它的存在常影響著其他生物的存活和生長。環境改變后群落中的優勢種會發生更替。 (三)種間關系 (四)群落的空間結構 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 1群落結構的類型 2.群落結構形成的原因及意 (1)原因:群落結構與環境中生態因素有關,群落結構的具體表現都是在長期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 (2)意義: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關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結構能顯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為動物創造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五)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原理: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2.統計方法 (1)記名計算法: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2)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 3研究步驟 4.采集小動物所用到的儀器 (1)誘蟲器(A圖):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裝置,誘蟲器利1用土壤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使土壤動物遠離光源、;熱源。 (2)吸蟲器(B圖):吸蟲器中的紗布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 板書設計: 第3節 群落的結構 (一)群落 1.概念 2.種群與群落的比較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群落的物種組成 2.種間關系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 (1)動物的垂直結構 (2)植物的垂直結構2.水平結構 (四)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土壤中小動物 2.豐富度的統計方法 3.研究計劃表 六、作業布置:優化設計、學生報紙 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