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 —— 脊椎動物 一、【概述】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脊椎動物。本節課是繼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之后,講述千姿百態動物世界的重要一節,全面展現了動物世界中高等的脊椎動物類群,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世界豐富多彩的內容。承上節的生物分類,啟下章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有重要地位。本節要緊扣“動物的形態與結構體現了對所生存環境的適應”這條主線,如兩棲類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的肺不發達,需要皮膚輔助呼吸,因此兩棲動物只能生活在潮濕近水的地方等等。通過學習,使學生能概述脊椎動物主的要特征,通過學生收集資料、信息處理、培養概述總結和表達交流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樂于討論,從而體驗與人交流合作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交給學生,通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服務者。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概述脊椎動物(各類群)的主要特征。 2能夠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脊椎動物各大類群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2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處理、概述總結和表達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 2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樂于討論,從而體驗與人交流合作的快樂。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自學,能舉例說出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1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2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三、【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所以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參與備課,參與講課,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學習任務。 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對身邊動物有濃厚的興趣,自然會有探索的欲望,這對本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家里電腦也能上網,對查閱資料有很大的幫助。 四、【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概述脊椎動物(各類群)的主要特征。各組分配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把要講述的內容明確,具體化,并把學習任務分配給本組的各成員,各成員在課堂上進行匯報,總結,從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前充當一指導者,幫助學生備課,在課上只是監督者和服務者,幫助學生使用多媒體等。 教法: 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教學為主,鼓勵、啟發、講練結合為輔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為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點。 學法: 通過小組活動,采用“大家講,相互學”的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在講解過程中培養表達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課前準備】? 1、布置并指導學生的預習活動。 2、根據學生的要求制作相關的課件。 (在教師備課中盡可能多準備媒體資料,也有些是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可利用的圖片或視頻讓老師幫著準備的) 3、學生小組分工協作,通過查閱資料、完成導學案,并準備相應的展示作品。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用大屏展示一組動物圖片,把學生帶到脊椎動物的世界。 一名學生帶著大家進行復習,準備復習題。以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寫答案的形式復習。之后檢查學生書寫的情況。 [設計思想]讓學生對上節課知識加以鞏固,同時鍛煉學生書寫能力,自查能力。 (二)、新課學習 1、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科代表帶著全體同學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2、分配學習任務。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一組學習兩棲動物的相關知識,二組學習爬行動物的相關知識,三組學習鳥類相關的知識,四組學習哺乳動物的相關知識。 各組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進行學習活動。(討論,分配任務,組織表達) 3、各組學生全面展示自學成果: 一組學生匯報兩棲動物的知識,具體做法是一名學生帶著大家一起學習兩棲動物的特點,數量等;另一名學生介紹幾種兩棲動物(大屏展示);第三名學生出示練習題,以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效果。 依次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用同樣的方法匯報。 教師在這講解之中可以補充。同時幫助學生操作利用多媒體。 [設計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精神,使他們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并能夠在責任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環境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同時展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勇氣。 (三)、思維訓練 出示問題(一名學生組織討論,分配任務,組織交流) (1)怎樣區別爬行類和兩棲類呢? (2)鳥類為什么適于飛行生活? (3)哺乳動物為什么高等? (4)比較這幾類動物,看看它們生活的環境,說說它們身體的結構與它們生活的環境是怎么樣的關系? 討論之后大屏展示動物分類,(大屏展示)讓學生搶答,給學生肯定,和鼓勵。 [設計思想]:進一步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在發現規律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 (四)、課堂總結 科代表組織總結。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從知識,能力,情感上得到全面的升華。 給學生生物進化思想的滲透。 (五)、布置預習 發下節課導學案,調查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查查我國的珍稀動物,思考為什么要保護珍稀動物? [設計思想]:每周兩節生物課,提前布置預習,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新課,發揮學習主動學習的精神。 七、【課堂評價】 為了達成學習目標,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評價也是伴隨著學習活動而進行的,在側黑板上有量化的表格,隨時添寫,在課堂的最后,評出最佳小組。表格如下: 評價小組 指標 1組 2組 3組 4組 舊知識掌握 收集資料程度 參與講解的人數 知識講解的清楚度 知識掌握的程度 分組討論的效果 總結的能力 總 分 八、【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敢于質疑,自我建構,培養學生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需要師生在教學和學習模式方面都要有所轉變。而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本節課從同學們熟悉的動物入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分析動物的特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延伸了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由于五大類脊椎動物的主要分類特征較多又抽象、枯燥,且不同類動物間有相似的非本質特征,學生不易把握。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把這部分知識理清,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都是有效的。 通過小組學習,匯報,交流,讓學生參與到了整個教學過程,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養成了培養,符合現在的教學思想。 根據學生的探究心理特點,利用調查、資料收集、討論等幾種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實踐能力。 我在指導預習時,給學生發導學案,一方面幫助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把握重點,另一方面可通過利用導學案中某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情境下進行自學,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展示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思辨能力。 不足之處是教室里安裝多媒體的時間短,學生對多媒體的使用還不太熟練,還要加強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