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運動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1說出骨的成分及特點 2識別骨的結構的各部分并能說出各部分的特點 3能解釋骨堅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原因 4說明注意坐、立、行走正確姿勢的重要性 技能性目標:模仿骨折的防護方法 情感性目標:1體驗相互合作、交流及取得的成果 2形成尊老、愛老的情感 教學重點:骨的成分及特點,骨的結構 教學難點:嘗試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分析歸納,實驗觀察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準備:視頻資源、動物新鮮長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境,提出質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新課學習 提出問題 小組合作 自主探究 得出結論 提出問題 觀察對比 得出結論 四、交流小結 歸納總結 實際應用 五、課堂練習 利用與運動有關的視頻提出疑問:請同學們思考 1.在生活中,生物的運動方式有哪些?這些運動方式有生物的哪些結構參與? 2.這些結構構成了生物的哪個系統? 3.出示運動系統的組成。 簡單介紹骨的形態,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從外向內觀察長骨的形態結構和縱剖面結構: 1.長骨有哪幾部分組成?用手捏一捏長骨,有什么感覺? 2.觀察骨膜,思考骨膜中的神經、血管有什么作用? 3.觀察長骨的形狀、不同部位的顏色和質地。骨質分為哪幾種?如何分布?疏密程度一樣嗎?長骨的管腔和兩端的空隙有什么物質 ?顏色如何? 4.討論哪些結構讓骨具有堅而不重的特性? 教師出示研究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關系的視頻,讓學生描述實驗結果,推出實驗結論。 教師補充講解成年骨含有比例適當的無機物和有機物成分,使骨硬而不脆。 引導學生根據骨的結構特點推出骨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結果,小組合作完成學案。 給學生機會分享自己小組觀察的結構,并隨時糾正學生表達中的錯誤,最后和學生一起得出相關知識結論。 2.認識關節的結構和特性 (1)教師簡單介紹骨連結的種類后,讓學生結合課本模式圖和文字,學習關節的結構,并完成學案。 (2)通過學生活動使學生獲得的信息,引導學生分析關節的特性。 (3)提出疑問,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得出和關節牢固性與靈活性有關的結構特點,并完成學案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關節的結構特點推出關節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 3.教師介紹骨骼肌的結構和功能。 教師補充骨與骨骼的區別 學生通過對視頻的分析和日常生活的經驗,很容易回答出各種各樣的運動方式:奔跑、跳躍、飛翔等。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常識能夠答出骨、骨骼肌等。 學生總結并回答回答:骨骼 肌肉 關節等。 學生閱讀學習目標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骨硬外有一層膜狀物。 兩端紅,中間白,兩端質地稀松,中間致密。 骨髓 骨由骨膜 骨質 骨髓構成。 堅而不硬 硬而不脆 堅而不硬:骨質分為骨密制和骨松質;脆而不硬:骨內有機物比例適當,有彈性有硬度。 學生根據骨的結構特點說出骨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是支撐 學生根據書本內容和觀察到的內容回答 關節面 關節囊 關節腔 關節頭 關節窩 從凹度判斷 關節面上覆蓋著關節軟骨。 關節囊跨關節頭和關節窩,內壁光滑,有分泌液。 關節面光滑 關節囊分泌液 關節面結構互相吻合 學生根據關節的特點總結關節是運動中的樞紐 學生黑板板書自己的結構圖 學生一對一嘗試救治方法 青少年骨骼彈性大硬度小,易變形。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復習以前知識。 學生帶著重點進行學習。 小組成員分享觀察結果,養成合作模式。 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養成自己總結的習慣 學習急救知識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講解,突破易錯點。 六、教師點撥 七、作業布置 1.師生共同總結知識,進行交流 2.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運動的基礎 一、運動系統:骨骼(骨 骨連接)和肌肉 二、骨的基本結構:骨膜、骨質(骨密質和骨松質)、骨髓 三、骨連接的基本結構 :關節面(關節頭 關節窩)、關節囊、關節腔 四、骨骼肌的基本結構:肌腹 肌腱 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