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能舉例說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教學重點與難點 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因為它能很好地說明生物圈中生物與環境不可分割的關系。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作為難點,因為相對而言,這一知識點抽象些。當然探究實驗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但由于現實原因,很難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只有布置學生們自己選擇在家進行探究。而在課堂上用圖片和例子等,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理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在本節課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充分的圖片和各種實例的情況下,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學習方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我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教學過程 懸疑引入,激發興趣 我們知道恐龍是地球遠古時候的一種龐大的動物,為什么現在滅絕了呢?小時候,家鄉的小溪都有很多魚蝦為什么現在又沒有了呢?我們地球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生活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通過這些懸疑,引出環境的知識,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得到生物圈與環境的概念。 講授新課,討論學習 通過分析資料,比如“水土不服”、“熊貓分布”、“魚生活”的資料,歸納得到環境的定義,理解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 分組討論課本麥田的圖片,分析影響小麥生產的因素有哪些,同時把這些因素進行分類,知道生態因素的概念及生態因素可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過閱讀課本文字,歸納出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包括哪些。在此之后,通過圖片及題目進行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讓學生對課本的圖片進行討論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白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進一步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 知識鞏固,升華遷移 讓學生討論后自己舉例,并說明這些例子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教師補充一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 總結,感悟與收獲 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教師最后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板書設計 1、環境的概念 2、生態因素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水、溫度、陽光、土壤、空氣等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競爭、捕食、合作、寄生、互利共生等 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4、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