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數量的變化。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二、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資料、錄像資料,引導學生理解性狀的遺傳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結果。2.教給學生把基因傳遞的復雜問題轉化成研究染色體傳遞的簡單問題,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減半的事實,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教學重點 描述基因、DNA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親子的基因怎樣傳遞給子代。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長得像誰?像爸爸還是像媽媽? 學生1:像爸爸。學生2:像媽媽。學生3:像爸爸,也像媽媽。 教師:說的具體點,比如說眼睛,鼻子耳朵分別像誰? 學生:七嘴八舌說出。教師:同學們所說的這些性狀都是由什么決定的?(基因)你的這些基因是從哪里來的?(父母)對呀,在座的每一個同學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這個受精卵是來自于父親的一個精子和母親的一個卵細胞結合成的。也就是說,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母把自己的一部分基因傳給了你,你的身上就表現出了父母的性狀,對不對?那么,基因究竟在哪里呢?會不會跟生殖細胞有關系?是怎樣傳遞給我們的呢?同學們想不想搞清楚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基因的奧秘吧!板書: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二、新課講授要想知道基因是通過什么傳遞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親子代之間有什么聯系?親子代之間的橋梁是什么? 以人為例,我們先找一下父母與孩子聯系的橋梁。 教師:展示受精過程的示意圖。 教師:親子代之間的橋梁是什么? 學生:生殖細胞。教師:性狀遺傳的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1.基因、DNA和染色體教師:原來,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那么成千上萬的基因是如何通過這座“小橋”的呢?同學們還記得小羊多莉嗎?她有三個媽媽。(圖片放映多利的三個媽媽)小羊多莉長的最像哪只母羊?(供核母羊)遺傳信息在細胞核里。我們所說的遺傳基因,是不是也應該在細胞核里?(是)科學家研究發現基因在細胞核里并非一盤散沙或散兵游勇,而是大多有規律地集中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圖片展示整理后繪制的人得染色體圖片)這是經過整理后繪制的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女),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對?(23對)科學研究發現,每一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一定的。例如人的體細胞里含有23對染色體,水稻的體細胞里含有12對染色體。(展示DNA蛋白質、細胞核之間的關系圖)并且,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每條染色體都是由一條長長的雙螺旋結構的DNA分子鏈和蛋白質構成。那么,基因應該在蛋白質上還是在DNA上呢?(在DNA上。)DNA分子很長,像長長地,螺旋狀的梯子。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比如有的片段決定你的什么血型,有的片段決定你的拇指的彎曲程度,有的片段決定你的眼睛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展示基因片段)討論:請你根據染色體和DNA.基因的關系圖,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簡略概括三者之間的關系。(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片段)你能用圖解,表解或漫畫的形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圖片展示四者之間的關系)如果用一根長繩來代表DNA分子,在長繩上用紅、橙、黃、綠、藍等顏色涂在不同的區段上,這些不同顏色的區段表示什么?(基因)怎樣才能把長繩處理成短棒狀的染色體樣子?(不斷把長繩縮短變粗,就能把長繩處理成短棒狀的染色體的樣子)教師(總結):這樣,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體上,我們研究的“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問題是不是可以轉化為研究“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的問題啊?只要弄懂了染色體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情況是不是就知道了基因在親子代之間傳遞的情況?看起來就簡單了許多。板書:基因和染色體學生:是的。2.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教師:那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幾種生物都有多少條染色體,出示幾種生物染色體數的表格,讓學生找出特點。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染色體都是偶數,都成對存在。 學生:不同的生物染色體數不一樣。 教師:(出示人的染色體圖片)數一數人體細胞內有多少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46條23對。 教師:既然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的,那么基因是怎樣的? 學生:也應該成對。 教師:同種生物的染色體數一定一樣,不一樣就會出現性狀差異。 (出示圖片)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體,數數多少對?再來看看這個男孩正常嗎?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條染色體性狀就變了。染色體少一條行不行?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體,再來看看這個女孩正常嗎?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條染色體性狀也發生改變了。教師: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體變了,性狀就變了,所以,染色體必須保持穩定。生物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又要產生生殖細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樣保持染色體穩定的呢? 學生: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不足之處互相補充。那么,在生殖過程中,染色體是如何經精子和卵細胞傳遞的呢?讓我們猜測一下吧!課件展示。父親體細胞內有23,母親也有23對,如果父親精子中和母親的卵細胞中都有23對的話,受精卵中就會有46對,也就是說,孩子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46對,孩子是不是正常人?(不是)事實上,以人來說,雖然代代相傳,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是23對染色體,基因的數目也不變,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默讀教材,看看能否找到答案。誰找到答案了?起來告訴大家。原來,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現在,你們能解釋清楚了嗎?誰來嘗試一下?學生躍躍欲試。 教師:學生匯報做的結果,然后教師再補充歸納:父親體細胞內有23,母親也有23對,父親精子中和母親的卵細胞中都有23條,受精卵中就會有46條,23對。合情合理。從每一對中拿出一個就組成了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受精后不僅恢復了原數,而且成對了。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所以受精卵發育成的新個體有什么表現? 學生:既像父親又像母親。 教師:我們搞清楚了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誰能說說基因是怎樣傳遞的? 學生:基因隨著染色體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后代。教師:接下來,我們做一次填圖游戲:假設父方和母方的體細胞中都只有一對染色體,在每對染色體上用A或a表示成對的基因,完成教材第32頁圖7-13的填圖,看誰填的正確。大家填得很好!父親的一條染色體進入精子,母親的一條染色體進入卵細胞,結合成的受精卵正好是一對染色體,并且一半來自于父親一半來自于母親。遺傳基因也是一個來自于父親的A,和來自與母親的a。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基因的行為變化與染色體同步進行。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在生殖細胞中基因成單,減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復了原數,并且成對。子代擁有了父母傳下來的基因,是不是就長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狀了?(出示基因傳遞的課件),加以總結鞏固。這一偉大成果是誰證實的?(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德國動物學家亨金)他們經過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證實了這一點。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1:我覺得在研究時要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他選擇馬蛔蟲只有兩對染色體,比較好觀察,如果他一開始選擇人的細胞可能就觀察不出來了。學生2:我認為要下結論必須進行多次重復實驗,才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結論才具可靠性。教師:科學研究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希望同學們也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假如A是決定雙眼皮的基因,a是決定單眼皮的基因,爸爸兩個A基因,是雙眼皮,媽媽兩個a基因是單眼皮,那么孩子應該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呢?等上完下節課你們就明白了!三、課堂小結生殖細胞中染色體上的基因,基因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的傳遞給下一代。四、課后練習教材第32頁1、2、3、4。6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