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課件(72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課件(72張PPT)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新課講解
本課小結
隨堂訓練
新課引入
學習目標

第1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過去曾有那樣的時期,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而自己只剩下純粹在理論上主宰著天空,可是這種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你知道這段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嗎?
新課引入
英 德 法 美 比 較 表
項目




187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70 — 1913年工業增速(倍數)
1.3
4.6
1.9
8.1
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
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新課講解
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19世紀末中國時局圖
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中國被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
亞洲
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發動了美西戰爭戰爭
19世紀末美國政府針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提出了“利益均沾”的對華政策
日本
日本與俄羅斯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展開激烈爭奪。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后吞并朝鮮
日本為稱霸世界,在1894年悍然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資料 1914年,英國占有殖民地的總面積約3350萬平方千米,為英國本土面積的110倍。沙皇俄國霸占的殖民地領土面積達174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英國,居第二位。法國擁有106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是世界第三號殖民地。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還沒有殖民地,到1914年,德國的殖民地面積占有290萬平方千米,美國和日本各有30萬平方千米。《中國大百科全書》2009年第2版。
結合材料中的信息,在地圖上找出上述國家及其擁有的殖民地。從中,得出怎樣的結論。
英、法、德、美、日本等國家對世界進行了瓜分。英國殖民地最多。
合作探究
說一說非洲在短期內幾乎被列強瓜分殆盡的原因。
隨著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過渡,列強加緊了對外擴張,而在當時,亞洲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美國不許歐洲列強染指南美,故非洲自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技術上的巨大進步,為列強瓜分非洲提供了技術保障;西方國家的探險家此時已基本完成對非洲內陸地區的地理探險活動,為殖民者進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進一步提高了非洲的戰略地位,也便利了列強的入侵。
讓別的國家去分割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只能欣賞藍色天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
——德國外長皮洛夫
(1)要求“陽光下的地盤”指的什么?
爭奪殖民地
(3)除了德國要求“陽光下的地盤”,還有哪些國家有類似的要求。
(2)漫畫中德國水兵在英國水兵面前挑釁地揮舞著德國國旗。德國憑什么這么牛?
美國、日本。
(4)德國為了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做了哪些準備。
展開軍備競賽,極力拉攏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
1879年德奧簽定
同盟條約
奧匈


1882年
意加入德奧集團

對內:結成三國同盟
從圖示中可以得知,陸海軍人數增長最快的是哪個國家?
俄國
歐洲列強的軍備競賽
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廣泛應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被不斷發明出來,更增加了軍備競賽的激烈性。
1.原因:
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過程中,歐洲列強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2.表現:
德國和英國的海軍競賽引人注目,而德國很快成為僅次于英國的第二海軍強國。
3.特點:
目前歐洲軍事競賽的動機什么?即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對其他國家實施政治壓力;作為一個競爭單位,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擁有強大軍事力量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爭一樣。
——諾曼安吉爾《大幻影》
你如何理解書中對歐洲軍備競賽的描述?結合相關材料,說明上述國家瘋狂擴充軍備的目的。
書中將歐洲軍備競賽視為一種對他國施加政治壓力的手段,認為其根本動機是推動地域擴張,為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尋找出路。這種看法將軍備競賽視為與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爭沒有區別的正常的競爭方式,是在為軍備競賽作辯護。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經濟發展迅速,趕上并超過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殖民地卻基本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因此德國同英、法等國矛盾激化,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實際上,上述各國瘋狂擴充軍備的目的只是為了爭奪霸權、瓜分世界。
1879年德奧簽定
同盟條約
奧匈


1904年英法簽定協約


1892年法俄簽定軍事協定

1882年
意加入德奧集團


1907年英俄簽定協約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
2.影響:
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
資本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
影響: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
兩大軍事軍團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本課小結
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相互敵對和競爭,頻頻引發國際危機。
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
一、促使一戰爆發的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課講解
歐洲列強相信,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后辦法,軍國主義的論調在一些國家盛行。
軍國主義:
歐洲列強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向民眾灌輸所謂的“愛國”。列強之前的爭奪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讓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
極端民族主義: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促使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項 目




19世紀中期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1870-1913年工業增長倍數
1.3
1.9
4.6
8.1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
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
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
一粒火星又指什么?
火藥桶指什么?
列強爭奪的焦點
巴爾干半島
思考:巴爾干半島為什么會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會處,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
1.地理位置
2.民族關系、宗教信仰復雜:歷史上阿拉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過那里,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族雜居的現象,矛盾重重。
3.大國爭奪:19世紀以后,列強插手、兩大軍事集團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小規模戰爭不斷,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最主要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干的擴張,激起賽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賽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占領的波斯尼亞和黑賽哥維亞要求擺脫奧匈控制,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沖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斗爭的焦點,巴爾干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一戰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其他原因: 搶占殖民地;極端民族主義; 軍國主義; 爭奪世界霸權等。
歸納導致一戰爆發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其首府薩拉熱窩。6月28日皇儲車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19歲的青年普林西普沖出人群射殺了斐迪南夫婦,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這種說法錯誤。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樁偶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這種說法正確嗎?
德皇威廉二世
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想一想,德國統治者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
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德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薩拉熱窩事件提供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所以德國趁機鼓動奧匈帝國發動戰爭,以通過戰爭方式獲得更多的殖民地。
一戰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迅即卷入戰爭,一戰全面爆發。
(1)大戰爆發:
(2)交戰雙方:
同盟國集團:德、奧匈、意 、奧斯曼土耳其
協約國集團:英、法、俄、 塞、比、日、美、中等國
意大利看風使舵,從自身利益出發,后來加入協約國一方。說明什么?
“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不變的國家利益。”
反映實質:
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
西線:
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
英法VS 德
東線:
波羅的海南岸至
羅馬尼亞
俄 VS 德、奧匈
南線:
巴爾干
塞爾維亞 奧匈
西線和東線是戰爭
的主要戰場
一戰經過(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14年,馬恩河等戰役致使德國速決戰的計劃破產。
馬恩河
凡爾登
(2)第二階段(轉折點):1916年,凡爾登戰役,使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于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凡爾登戰役
(3)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中國、巴西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加速一戰結束的因素:
1.交戰雙方無力繼續戰爭;
2.各國出現反戰浪潮:戰爭的慘烈擊碎了人們參站的狂熱,各國紛紛出現反戰浪潮。
3.協約國實力增強: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國對德宣戰,中國、巴西等國家也對德宣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
4.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退出一戰;
5.同盟國瓦解:1918年,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德國國內發生起義。
1917年美國為什么這個時候參戰?
1.美國在大戰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發戰爭橫財,1917年一戰已進入尾聲,為搶奪戰利品及在戰后奪取世界霸權,美國參戰;
2.美國與德國在爭奪拉丁美洲的過程中矛盾尖銳;
3.美國與協約國經濟利益緊密相連。
美國參戰的影響?
美國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從經濟、軍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實力,加速了協約國的勝利。
美 國 的“中 立”
戰爭的結果:1918.11.11 同盟國集團失敗
1918年11月11日德國代表在法國福煦元帥的列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
塞爾維亞打仗是為了保家衛國,它所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嗎?
在參戰的30多個國家中,塞爾維亞的正義斗爭只是局部性的。而交戰雙方的主要角色——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是為了爭奪霸權而戰的,所以從全局上看,其性質應當屬于帝國主義戰爭。
一戰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如何理解一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1.從戰爭的起因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
2.從戰爭的過程看
各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戰爭目標和瓜分領土的要求,露骨地顯示了這次戰爭的侵略性質。
3.從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看
戰后,戰敗國的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戰敗國接受了由戰勝國商討制定的嚴重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成為戰勝國的分贓會議,形成了由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
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1914/7—1918/11)
參戰國家
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
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過15億
參戰人員
7000多萬
傷亡人員
3000多萬
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
一戰的概況和特點
特點:范圍廣、歷時較長、規模大、損失重、武器新等特點
一戰影響
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1914.7.28—1918.11.11)
參戰國家
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
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過15億
持續時間長
涉及國家多
造成危害大
影響1:給交戰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力傷亡
一戰摧毀了四大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動搖了歐洲中心地位,而美日利用戰爭機遇崛起,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被削弱,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同時,人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
影響2:改變了國際格局,催生了新世界,引發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
一戰中問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飛機、毒氣彈等
影響3: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一戰中大量新式武器如飛機、坦克、毒氣彈、遠程大炮等均運用于戰爭,給雙方及整個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人類應該如何更好的運用科學技術?
我們應該運用科技推動社會進步,造福于人類!
4 1 8是一戰,
薩拉熱窩成導火,
同盟協約大交戰,
凡尓絞肉傷亡重,
世界大戰是災難,
鑄劍為犁愛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
1、交戰時間:
4、導 火 線:
5、爆 發:
2、交戰雙方:
6、主要戰役:
7、結 束:
1914.7——1918.11
同盟國 VS 協約國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凡爾登戰役【 1916年】
德國戰敗投降(同盟國的失敗)
3、原因:
根本原因+具體原因+直接原因
8、性質:
9、影響:
10、啟示:
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空前的災難
熱愛和平,遠離戰爭
本課小結
這幅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
漫畫欣賞
一戰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列強“安排”戰后世界的基本依據是什么?列強是如何“安排”戰后世界的?
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
新課講解
巴黎和會
1.背景(目的):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②各國人民都熱切盼望簽署一項真正的和平協定。
2.時間、地點:
1919年l~6月;
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
3.與會國:
以美、英、法、意、日五國為主導的戰勝國,德、奧等戰敗國和新生的蘇俄被排斥在外。
提醒:巴黎和會是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和會議,但與會各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美、英、法、意、日五國“享有整體利益”,有權出席一切會議,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則只“享有局部利益”,只能參加討論與自身有關問題的會議。
巴黎和會占主導地位的是五大國,其中美、英、法為三巨頭。各參會國家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各大國為實現各自利益的爭吵,意味著會議的氛圍并不友好。
結合克里孟梭的話,想象并描述一下巴黎和會是在怎樣的氣氛中召開的?
不能。原因: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各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針鋒相對,爾虞我詐,同時對戰敗國的掠奪也會激起戰敗國的復仇情緒。
回顧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你認為巴黎和會能夠達成和平協議嗎?為什么?
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使法、德相互牽制。
5.焦點:
如何處理德國成為列強討論的焦點,而中國山東問題等也列為重點問題。
4.列強的打算:
利用德國制衡、削弱英國和法國,主宰戰后世界。
嚴厲處置德國,確立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要求各國承認它所奪自德國原來在山東的權益。
①美國:
②法國:
③日本:
④英國:
美: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反對過分削德。
英:繼續維護殖民帝國,維護歐洲大陸平衡,
  反對過分削德。
法:主張最大限度削德,重建歐陸霸權。
從他們的主張中,可以看出美、英、法對處理德國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么?
在美麗的地方召開的骯臟會議
實質: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簽訂時間
1919年6月28日
簽訂國家
協約國(戰勝國)
與德國
主要內容
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在領土、軍事,政治、賠款和殖民地等問題上,也作出了一系列規定
6.內容:
①《凡爾賽和約》:
②其他條約:協約國還分別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
  和約實質是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
從以上資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國家達到了它們的目的?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凡爾賽和約》卻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代表團成為唯一一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國家。想一想,中國為什么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法國收回了被德國占領的領土,并達到了限制德國軍事的目的;奧地利獲得了獨立;英國達到了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目的;日本達到了將一戰時攫取德國在山東權益合法化的目的。
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其收回德國在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遭到巴黎和會的無理拒絕,《凡爾賽和約》還把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中國國內爆發了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
各方對《凡爾賽和約》的看法
德國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理謝爾曼: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要爛掉。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下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這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戰。
列寧: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你是如何理解這些話的?
激起了德國與他國的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戰的禍根。
  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內容后,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提醒: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會上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對戰敗國極為苛刻,激起了德國等戰敗國的復仇情緒。
7.評價:
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依據各自實力的對比,經過斗爭和妥協達成的協議。
注意:《凡爾賽和約》中最能體現巴黎和會的分贓性質的內容是有關殖民地問題的規定。
凡爾賽體系
1.形成:
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戰后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被稱為凡爾賽體系。
一是在原來奧匈帝國領土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國家:如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爾干地區新出現了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一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三是波蘭重新建國。四是奧斯曼帝國解體。五是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比較上述兩幅地圖,說一說戰爭前后歐洲版圖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和世界經濟慢慢復蘇并有所發展。國際貿易逐步恢復,1924年開始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的貿易周轉總額比1913年增長了30%。結合材料,說明你對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的理解。”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世界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說明凡爾賽體系在穩定秩序和發展經濟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極不穩定,它不僅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國家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
1919年6月,《凡爾賽和約》(德國)
1919年9月,《圣日耳曼條約》(奧地利)
1919年11月,《納依條約》(保加利亞)
1920年6月,《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
1920年8月,《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
凡爾賽體系
重建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及影響
1.實質:
2.影響:
凡爾賽體系是一戰后列強對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戰勝國對戰敗國權益的分臟,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是戰勝國意志的集中體現。
①暫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②歐洲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與矛盾基本上得到協調。
③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等國家的獨立。
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和緩和了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凡爾賽體系內部矛盾重重,極不穩定,它不僅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國家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難以維持長久和平。
3.評價
(三個1)
一場會議
一張和約
一個體系
巴黎和會
《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體系
時間
與會國
地位
焦點問題和重點問題
實質
影響
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将乐县| 班戈县| 东辽县| 芜湖市| 恭城| 天祝| 娱乐| 榆林市| 天气| 胶州市| 宁蒗| 宁乡县| 黄大仙区| 凌云县| 嘉善县| 三穗县| 维西| 井冈山市| 女性| 临沂市| 泌阳县| 万山特区| 淳化县| 白沙| 和田市| 天津市| 阳原县| 梁山县| 诸城市| 淮安市| 朔州市| 天水市| 土默特右旗| 桂东县| 江华| 丽水市| 平舆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个旧市| 青神县|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