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課講解 本課小結 隨堂訓練 新課引入 學習目標 第2課 辛亥革命 1.了解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知道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和中 國同盟會的史實 2. 識記三民主義的內容,了解三民主義的意義;掌握武昌起 義的內容,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3.知道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的 基本情況 學習目標 閱讀課文,請從課文中歸納出20世紀初列強對中國的掠奪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變成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新課講解 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閱讀課文,請從課文中歸納出20世紀初列強對中國的掠奪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面對列強掠奪,中國有識之士做出了怎樣反應? 1.民族資產階級成長 實業救國張謇 2.資產階級革命派興起 (1)鄒容《革命軍》宣傳革命思想 (2)孫中山:革命先行者棄醫從政 興中會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它提出要推翻清皇朝專制統治,建立像美利堅和眾國那樣的共和國。 它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急需建立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來領導革命。 無論光復會也好,華興會也好,都缺乏明確而完備的綱領,更沒有嚴密的組織,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領導全國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 ——吳玉章 吳玉章在此說明了什么?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革命綱領 恢復中華 平均地權 驅除韃虜 建立民國 民族 民權 民生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民權主義: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解決國民經濟生活、消除貧富懸殊,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措施。 萍瀏醴起義 浙皖起義 鎮南關起義 廣州黃花崗起義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紀念碑 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由黃興領導發動的黃花崗起義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危強權,勇于為國捐軀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平均年齡29歲,大都是留洋學生。后來,烈士的遺骸被收殮葬于黃花崗,由史稱“黃花崗72烈士”。 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 2、預備立憲 過程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1906年,清政府下詔“預備仿行立憲” 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立憲派) 1911年,裁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 影響 本質的落后性:統治集團分裂,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 境地 客觀上看具有進步性,促進中國近代化 內容: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 結果: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失敗 1、新政 3、缺陷:未觸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2、經濟方面: 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路權),變成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閱讀教材的資料,并結合材料用自己的語言描述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提示:政治方面、經濟領域、思想文化領域 1、政治方面:民族危機嚴重;清王朝統治腐敗 3、思想文化方面: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4、組織和軍事方面:興中會、中國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成立,并武裝起義 民族危機加重,革命救亡圖存 “鐵路之險象” 20世紀初四川的一首歌謠 自從光緒二十年把路辦, 銀子湊了萬萬千, 也有官的商的款, 也有土藥煙燈捐, 最可憐的莊稼漢, 一兩糧也出這項錢, 要辦路因為哪一件? 怕的是外國占路權。 四川保路同志會簡章 孫中山曾說,若無四川保路起義, 武昌起義要遲一年半載。 你是如 何理解這句話的? 一、保路運動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創建 二、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 湖北軍政府成立 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 武昌起義后,各省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形勢圖(至1911年底) 結合地圖,歸納一下武昌起義發生的有利條件。除了上述有利條件外,你認為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武昌起義? 地理位置:九省通衢,交通發達,便于傳播革命思想 經濟發展:武漢民族經濟繁榮,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 革命基礎:群眾基礎好,文學社和共進會宣傳 保路運動和提前起義等。 ○ 根據課文圖1-30,看看有多少省或地區宣布獨立? ○ 這些宣布獨立的省或地區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14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時間: 臨時大總統: 地點: 國旗: 紀元: 性質: 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 南 京 五色旗 中華民國紀年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 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五色旗 (象征“五族共和” ) 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的換算 1.把公元紀年換算成民國紀年: 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民國1年), 所以求民國紀年是用公元時間減去1912+1。 例如:(公元)2015-1912+1=104(年)(民國), 2.把民國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 用民國年代加上1912-1。 例如:(民國)89年+1912-1=2000年, 即公元2015年=民國104年 即民國89年=2000年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 根據誓詞,說一說當時中國的政局是怎樣的。 ○ 孫中山認為成立中華民國的目的是什么? ○ 根據誓詞,推測在什么樣的一種情況下,孫中山會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性質: ①內容: 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 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杭州人民張燈結彩慶祝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上海南京路上的五色旗迎風招展,歡慶民國成立 香港同胞慶祝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四、南北議和 ○ 南北雙方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和談的? ○ 在和談中,出現了哪位重要的歷史人物?為什么他會在這一時期受到重用? 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與清政府議和代表唐紹儀 ○ 議和中,南方革命政權作出了哪些進步? ○ 說一說議和的結果。 清帝退位詔書 孫中山先生在建立中華民國后辭職讓位 迎袁專使到達北京 袁世凱在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死于北京 . 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團結, 帝國主義的壓力, 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 五、辛亥革命的意義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 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 一個共和制國家。 思想上: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 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 索了道路。 延伸思考: ○ 如何客觀評價辛亥革命? 成功 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討論: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你怎樣認為? 失敗 革命成果被篡奪 清王朝被推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 人民思想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頒布了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 中國半殖半封社會性質沒改變 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歷史教訓是什么?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都是革命的兇 惡敵人。 辛亥革命 失敗的原因 根本:在半殖半封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主觀:A.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的命綱領 B.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C. 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 根源: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經驗教訓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 拓展提升 北洋軍閥與軍閥混戰 ------指擁有軍隊、武裝、地盤、政 權的軍人或軍人集團。 軍閥 北洋軍閥? 北洋:清末對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沿海各省的統稱。 北洋軍閥:清朝末年由袁世凱建立起來的武裝政治集團. 。 新課講解 誓詞和后來的行為一致嗎? 政治上:遷都北京;廢《臨時約法》和內閣,公布 《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大總統選舉法》; 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全面控制 國會;稱帝 軍事上:加強北洋軍,消弱革命軍 ;鎮壓革命黨人 外交上:擅自簽訂合同,向列強借款;投靠日本,簽 “二十一條 對比兩段材料,說說總統權力有何變化? 12月28日 約法會議通過《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改為10年并可連任,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 三權分立 總統由選舉產生 憲法由國會制定 專制 民主共和 PK 《二十一條》簽字(1915年5月)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 ③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④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 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益,是一部喪權辱國的條約 損害了歐美列強在華利益 “二十一條”損害了國家哪些利益? 1915年接受帝制,改號中華帝國 1915.12全國各階層群起而功之,云南、貴州兩省率先獨立,發動護國運動,并迅速席卷南方多個省份(護國運動) 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 歐美列強對日本與中國簽署的 二十一條 十分不滿 1916年6月 “在位“83天的袁世凱抑郁而亡,享年57歲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說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懲罰。 復辟帝制 時間: 國號: 年號: 專制 共和 護國運動 各階層的反對 辛亥革命解放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915年底 中華帝國 洪憲 歐美列強反對 1916年,袁世凱撤銷帝制,郁郁而死 ? 根本原因:違背歷史潮流 軍閥混戰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地派系之爭凸顯出來,很快分類為三大派系,分別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派系 代表人物 勢力范圍 直系 馮國璋、曹錕 江蘇 湖北 江西 直隸 皖系 段祺瑞 陜西 山東 安徽 福建 浙江 奉系 張作霖 東北地區 軍閥混戰、 四分五裂、 動蕩不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