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課講解 本課小結 隨堂訓練 新課引入 學習目標 第3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下面這些名稱你有聽說過嗎?知道是什么東西嗎?為什么會這樣稱呼? 洋傘 洋車 洋紗、洋布 洋火 洋油 新課引入 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末期 20世紀初 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 ——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同時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輪船 火車 電車 生活中的變化 新課講解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 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 中國人對火車的反應 中國人對火車有哪些反應?為什么會有這種反應? 好奇 疑懼或疑懼 支持或反對 人們接受新事物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 (1)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能夠從哪些方面促進社會的變遷? (2)新型交通工具給人力車業帶來哪些沖擊?如何看待這些沖擊? 人力車業生意蕭條,逐漸被公共汽車替代; 先進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 車 汽 促進了信息的交流 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促進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進步 大清郵政 “龍票” 英國郵票 “黑便士” 中華民國郵政 “帆船郵票” 2.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之一(如郵票、郵政的出現) ——方便人們的交流 新型通訊工具的出現之二(電話、電報的出現) ——方便人們傳遞信息 郵政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郵政”在北京開辦,標志著我國國家郵政正式開始。(大龍郵票) ②清末,臺灣改驛為郵,創辦近代郵政; ③民國時期,“中華郵政”取代“大清郵政”; 電報 ① 19世紀70年代,丹麥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個電報機房 ②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推廣到各省 ③ 20世紀初,裝置無線電臺,并設無線電報局。 電話 ① 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 ② 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設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新的通訊工具在中國出現 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 ①中國第一家電話公司出現于何時何地? ②還有哪些日常用品稱呼的來歷類似于電話 ③為什么近代以來的許多科技發明都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1882年 上海 三明治、白蘭地、維他命、沙發、麥克風、霓虹燈、卡通片等。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局限性; 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與自大保守; 中國實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 閱讀課文P21和下圖(民國時期報刊)回答: 報紙何時傳入中國?出現于什么地方? 鴉片戰爭后 通商口岸 “報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漸開通” -----選自1909年《京華百二竹枝詞》 1.精神生活的變化(之一) (1)讀報刊 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 頭腦中的變化 1909年,《大公報》載文宣傳一種文化娛樂方式:“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見的一樣,不妨時常看看。” 問:該文化娛樂方式是什么? 1.精神生活的變化(之二) (2)看電影 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 ①“大人,你何時回來?”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爺,北京的女學生自由戀愛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請您換一件中山裝。 ----摘自1927年女仆與男主人的通話記錄 2.思想觀念的變化 (1)民主思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祥子的生活(一) 祥子在劉四爺的車行,由于非常勤快,接觸多了虎妞漸漸喜歡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給他,可劉四爺卻堅決不同意,但沒有用,結果虎妞還是毅然嫁給了祥子。 這說明什么? 說明當時開始沖破家庭的阻撓,爭取婚姻自由 祥子原來在劉四爺的車行里拉車,虎妞與劉四爺共同管理著車行 祥子的生活(二) 這說明什么? 婦女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祥子的生活(三) 結婚后,祥子平時碰到一些事情都要與虎妞商量,買車也一樣 這說明什么? 說明當時婦女地位提高,丈夫開始尊重妻子 材料一:1902年在《大公報》上,刊登的一則征婚廣告,其條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 以上材料(結合閱讀卡)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由 婦女地位的提高 西方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男人剪掉辮子,女子纏足越來越少,這種變化開始的時間大致在( )后 A.189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1年 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一切前清官爵袍褂,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 3.社會習俗的變化 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不纏足 辛亥革命推動 國民的思想解放 1904 修身 中國文學 外國語 法治理財 地理 算學 歷史 講經讀經 理化 圖畫 博物 體育 1912 修身 國文 外國語 法治經濟 地理 數學 歷史 家事 女 理化 圖畫 博物 體育 園藝女 手工 樂歌 縫紉 女 兩者對比看看初中生的學習內容有何不同?請說明原因? 4.教育體制的變化 建立現代教育制度 科舉制培養封建統治下的盲從者和擁護者 近代教育制度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原因——由于受西方工業革命發展的影響 1.19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火車 ②輪船 ③電車 ④飛機 ⑤自行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們出行乘坐汽車 ②報紙上刊登德國投降的消息 ③留學生搭乘輪船回國 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上海是近代中國茶葉的一個外銷中心。1884年,福建茶葉市場出現了茶葉收購價格與上海出口價格同步變動的現象。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近代事業是( ) A.電報業 B.大眾報業 C.鐵路交通業 D.輪船航運業 D C A 隨堂即練 7.19世紀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出現,整個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孫的機車、富爾頓的汽船的影響。這主要源于( ) A.啟蒙運動的發展 B.新航路的開辟 C.工業革命的推動 D.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 4.中國最早采用新的郵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國初期 D. 新中國初期 6.“從此千里爭片刻,無須尺幅費筆硯。雁帛魚書應共妒,真氣相通快勝箭,枝枝節節環四海,地面天涯連一線。”上述詩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車 B.電報 C.輪船 D.飛機 5.中國第一家電話公司開辦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 B C B C 8.現代意義的報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 )后 A.鴉片戰爭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 9.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與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話記錄: ①“大人,你何時回來?”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爺,北京的女學生自由戀愛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請您換一件中山裝。 通話記錄中符合該時期時代特點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0.我國廢除跪拜等有損人格的禮節,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是在( )后 A.鴉片戰爭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戊戌變法 這項變革是希望在人際關系中樹立( ) A.法治觀念 B.平等觀念 C.博愛觀念 D.互助觀念 A C B 11.清末廣泛流傳著一句口號:“大方天足行飛快,反覺金蓮步步羞。”它反映了( )群體從舊習俗與舊觀念中解放出來? A.農民 B.工人 C.婦女 D.商人 12.進入20世紀初期,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包括( ) ①物質生活的變化 ②思想觀念的變化 ③社會習俗的變化 ④新文化生活方式的變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悄然中之所以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 B.歐洲工業文明的洗禮 C.北洋軍閥割據與混戰 D.科學制度的繼續推行 C A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